南京雨花台區:“數字+”賦能現代化
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和應用的未來產(chan) 業(ye) 。不久前,江蘇省委書(shu) 記信長星在南京調研元宇宙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在他走訪的三家企業(ye) 中,有兩(liang) 家位於(yu) 雨花台區。這並不是偶然。
2022年,雨花台區成立元宇宙產(chan) 業(ye) 聯盟。“我們(men) 既有製作元宇宙內(nei) 容的企業(ye) ,也有做底層架構技術的企業(ye) ,元宇宙產(chan) 業(ye) 在這裏已經形成了集聚效應。”中國(南京)軟件穀管委會(hui) 副主任張海毅說。
南京是軟件名城,軟件穀就位於(yu) 雨花台區,該區集聚涉軟企業(ye) 約4000家、軟件工程師超34萬(wan) 人,是南京打造萬(wan) 億(yi) 級國家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的重要支撐。預計到2025年,全區軟件業(ye) 務收入可望達到4500億(yi) 元。
如今,適應新時代發展趨勢,當地推動軟件產(chan) 業(ye) 向數字經濟全麵躍升。“數字+”效應還突破產(chan) 業(ye) 範疇,走向公共服務、社會(hui) 治理等深層次寬領域,數據要素潛力釋放,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在當地的實踐生動展現。
數字與(yu) 產(chan) 業(ye) 交相融合
晚上9點,新疆貨車司機馬師傅運輸一車哈密瓜抵達南京。為(wei) 趕回去給女兒(er) 過生日,他想盡快找到回烏(wu) 魯木齊的貨運訂單。打開運滿滿APP不到2分鍾,他就找到了合適的業(ye) 務。如此高效匹配的背後,是數字+為(wei) 物流行業(ye) 的賦能。
有了佗道醫療機器人的輔助,過去要3、4個(ge) 小時的脊椎手術精準度大大提高,手術過程也壓縮到了1個(ge) 小時左右。這款機器人出自當地一家新創四年的公司之手,2022年入選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zhuan) 項資金項目。
“今年,我們(men) 在軟件定義(yi) 汽車領域的營收預計將達20億(yi) 元。”自從(cong) 公司2012年落戶雨花台區,中科創達高級副總裁常衡生見證了這個(ge) 產(chan) 業(ye) 賽道的快速發展,“我們(men) 2013年開始涉足汽車產(chan) 業(ye) ,當時這個(ge) 新業(ye) 務營收才一兩(liang) 千萬(wan) 元,沒想到10年時間增長百倍。”
在雨花台區,像運滿滿、佗道醫療、中科創達等從(cong) 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產(chan) 業(ye) 案例不勝枚舉(ju) 。
滿幫集團高級副總裁陶然記得,“2013年11月1日,在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一處簡陋的辦公室裏,運滿滿APP1.0版本誕生了。”得益於(yu) 當地提供的科創基金、人才引進等政策沃土,如今的運滿滿服務已覆蓋全國300多個(ge) 城市、連接著10萬(wan) 餘(yu) 條貨運路線,為(wei) 貨暢其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撐。
對軟件產(chan) 業(ye) 的堅守,讓雨花台區形成“大樹”與(yu) “幼苗”繁榮共生、“獨角獸(shou) ”和“瞪羚”競逐奔騰的獨特景象。雨花台區委常委、副區長潘勇濤列出一組數據:目前,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ye) 2058家、高新技術企業(ye) 1007家、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43家、獨角獸(shou) 瞪羚企業(ye) 52家、上市企業(ye) 15家,形成了梯度培育的科創企業(ye) 矩陣。
十餘(yu) 年磨一劍,一個(ge) 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應運而生;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wei) ”?“要把視野拓展到數字經濟全產(chan) 業(ye) 譜係,科學挑選充分論證,提前謀劃部署下一個(ge) 五年甚至十年的新的增長極。”雨花台區委書(shu) 記張連春提出,要利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打造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堅持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同步發展。
近年來,雨花台區深化拓展通信軟件及運維服務、雲(yun) 計算大數據及信息安全產(chan) 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及智能終端、信創、集成電路“六大產(chan) 業(ye) 集群”,積極布局工業(ye) 軟件、元宇宙等新賽道,前瞻開拓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等新興(xing) 領域,“6+2+X”數字產(chan) 業(ye) 發展體(ti) 係已初顯成效。
數字+賦能公共服務
“在診室就能繳費?”一個(ge) 月前,68歲的陳先生到雨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耳鼻喉科,得知可以“診間支付”時還有點不相信。親(qin) 身體(ti) 驗過,他也為(wei) 這樣便民之舉(ju) 點讚。
在雨花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成為(wei) 不少居民的看病首選,此前就醫排隊的場景在所難免。今年夏天,區衛健委對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信息係統進行改造,新增“診間支付”功能,同時將醫生賬號納入醫院收費對賬係統,實現一鍵操作,老百姓在看病的同時就能繳費結算。
這場涉及區衛健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軟件企業(ye) 的三方溝通,僅(jin) 用兩(liang) 周就完成了信息化改造,試點應用半個(ge) 月後便全區推廣。如今,這個(ge) 做法已覆蓋該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應用場景”“服務場景”這類在信息領域常見的術語,在雨花台區已經成為(wei) 幹部們(men) 的口頭禪。該區行政審批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李茜介紹,緊扣企業(ye) 和個(ge) 人全生命周期服務,他們(men) 開發了48個(ge) “一件事”服務場景,在全市率先打造“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平台,辦結新生兒(er) 出生、診所開辦、跨省通辦企業(ye) 開辦等多個(ge) 全市“一件事”首例。
和“診間支付”技術開發企業(ye) 來自區內(nei) 一樣,“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平台開發企業(ye) 也來自雨花台區。這些年,數字產(chan) 業(ye) 讓當地發展數字政務有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you) 勢,數字政務又引領數字服務走向深入,涉企服務效能大為(wei) 提升。
“不用跑多個(ge) 部門,隻要按照指引在線填報,一次就能把場所開辦的事項都辦好,十幾天就拿到許可證了。”近期,南京愛歌音樂(le) 文化有限公司通過政務專(zhuan) 遞收到了娛樂(le) 場所“行業(ye) 綜合許可證”,成為(wei) 江蘇省首個(ge) 全流程娛樂(le) 場所開辦“一件事”的受益者。
“一件事一次辦”麵臨(lin) 的最大困難是數據不通,各部門有自己的審批係統。“經過多輪嚐試,我們(men) 通過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解決(jue) 了這個(ge) 難題。”提起這項技術的應用,雨花台區行政審批局三級調研員夏建喜來了興(xing) 致,“以機器人智能抓取實現消防、文化、食品三個(ge) 外網數據自動填報、數據共享,辦證時間從(cong) 原有的83個(ge) 工作日縮短到15個(ge) 工作日”。
2021年1月,雨花台區在南京市率先啟動“及時雨”惠企政策直達平台建設,為(wei) 轄區企業(ye) 提供全流程一體(ti) 化“免申即享”“即申即辦”線上服務,實現“讓政策找人、讓數據匹配、讓資金直達”。截至目前,該平台上線惠企政策事項約250項,累計惠及企業(ye) 超9000家次,直達資金11.5億(yi) 元。
在雨花台區,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和環境讓公務人員養(yang) 成了較強的數字意識和數字素養(yang) ,“用數據對話、用數據決(jue) 策、用數據服務、用數據創新”的現代化治理模式不斷刷新著人們(men) 的認知和政務體(ti) 驗。
探索數字版“楓橋經驗”
在基層社會(hui) 治理上,數字+也展現出了應有的賦能作用。“我們(men) 要從(cong) 網格化鐵腳板的走訪向數據引導、數字賦能轉變。”張連春提出,有序實施智慧治理數字賦能計劃,探索創新“黨(dang) 建+基層治理”的數字版楓橋經驗。
今年6月,南京遭遇強對流天氣,雨花台區長虹路一小區門口,大樹被風刮倒,網格員和城管隊員5分鍾就趕到現場。應急反應為(wei) 何能做到這麽(me) 快?“智能攝像頭通過算法識別和分析,檢測到樹木倒伏,自動發短信給我。”長虹路社區網格員汪孝艏回憶,“我和城管隊員先趕到現場,園林部門隨後也趕來,現場很快就恢複了正常。”
其實,反映問題的渠道並不缺,如何快速整合資源,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雨花台區探索打造了“及時雨”數字社區治理平台。
如今,長虹路社區遍布城市之“眼”,轄區公共區域監控統一接入平台。實時回傳(chuan) 的視頻畫麵,經平台AI算法分析,第一時間研判出潛在風險。一旦小區監控“感知”到老人摔倒、車棚煙感、高空拋物、消防通道違停、電動車“闖”入單元樓等,將自動觸發預警,並推送給小區物業(ye) 點對點解決(jue) 。
更令長虹路社區書(shu) 記劉燕自豪的是,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數據打通了。“這個(ge) 平台表麵上是把各種數據‘搬’到一起,其實還發生著‘化學反應’。它既能處置單一事項,也能聯通多個(ge) 條口。”劉燕介紹,各類事件匯集到平台,平台會(hui) 自動分發給社工、物業(ye) 、網格員等處理。
平台背後的“化學反應”,得益於(yu) “智慧雨花”數字底座的建設,住建、城管等24個(ge) 部門約1.86億(yi) 條數據在此匯集。依托一張網、一個(ge) 數據庫、一個(ge) 感知平台、一個(ge) 事件中心等基礎架構,實現“一網統管”下的係統融合、數據共享、業(ye) 務協同。
在該區“一網統管”項目負責人趙金看來,一個(ge) 事件中心是“智慧雨花”的業(ye) 務中樞。一方麵,將全區公共區域視頻匯聚聯網,對傳(chuan) 統視頻設備進行改造,從(cong) “隻會(hui) 看、隻會(hui) 錄”的信息時代向“會(hui) 思考、會(hui) 說話”的智能時代轉變,能夠實現在第一時間感知城市運行管理的各類風險;另一方麵,由市級各部門統籌的12345政務熱線事件、網格化事件、城管事件等數據,也被接入係統。
“當數據量足夠大,我們(men) 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自動生成事件分析報告,為(wei) 基層治理提供科學依據。”趙金滿懷憧憬。
劉燕則發現,隨著“及時雨”數字社區治理平台的搭建,水務、供電、燃氣和通信運營商等單位紛紛找來,希望能與(yu) 社區開展合作。隨後,智能水表、智能電表等設備納入數字社區治理平台,水電氣訊網格員加入了社區網格。前不久,水電氣訊的網格員、黨(dang) 員誌願者走進社區獨居老人家中,對用電設施、燃氣管道、水管等進行免費檢測與(yu) 維修。
在雨花台區,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入應用,信息孤島和縱向的科層治理體(ti) 係正慢慢被打破,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新格局日益完善,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模樣也逐漸清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