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係(評論員觀察)

發布時間:2023-12-20 09:59:00來源: 人民日報

  進一步挖掘消費側(ce) 的降碳潛力,充分激發市場低碳轉型內(nei) 生動力,一項基礎工作是加快製定產(chan) 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

  掃描一個(ge) 重組竹地板產(chan) 品碳標簽中的二維碼,運輸過程、生產(chan) 加工過程、附加物輸入、碳存儲(chu) 核算等各個(ge) 環節碳排放當量一目了然,產(chan) 品碳足跡清晰呈現。與(yu) 二維碼相關(guan) 聯的碳足跡評估報告裏,不僅(jin) 有公司與(yu) 產(chan) 品的簡介,還包含產(chan) 品的生命周期碳足跡評價(jia) 方法、碳標簽電子證書(shu) 等內(nei) 容。這就是浙江安吉縣創新開發的竹產(chan) 品碳標簽,為(wei) 實現產(chan) 業(ye) 降碳、企業(ye) 減碳、產(chan) 品固碳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什麽(me) 是碳足跡?產(chan) 品碳足跡屬於(yu) 碳排放核算的一種,一般指產(chan) 品從(cong) 原材料加工、運輸、生產(chan) 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產(chan) 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chan) 企業(ye) 和產(chan) 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建立產(chan) 品碳足跡管理體(ti) 係的意見》,對各項重點任務作出係統部署,提出到2025年國家產(chan) 品碳標識認證製度基本建立的目標。建立碳足跡管理體(ti) 係,有利於(yu) 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促進綠色消費、提升外貿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是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ti) 係的重要一環,將為(wei)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國“雙碳”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構建完成並持續落實。進一步挖掘消費側(ce) 的降碳潛力,充分激發市場低碳轉型內(nei) 生動力,一項基礎工作是加快製定產(chan) 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在國家層麵建立起統一規範的產(chan) 品碳標識認證製度,對消費品的綠色低碳屬性進行量化評估。加快建立產(chan) 品碳足跡管理體(ti) 係,既能夠幫助消費者清晰直觀地了解產(chan) 品的碳排放數據,涵養(yang) 綠色消費觀念,也能夠助力綠色金融、碳普惠等政策工具更好發揮作用。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係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從(cong) 進一步完善能耗“雙控”製度,到健全“雙碳”標準,構建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ti) 係;從(cong) 健全法律法規,完善財稅、價(jia) 格、投資、金融政策,到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完善碳定價(jia) 機製,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電力交易銜接協調……堅持係統觀念,加強政策係統集成和政策措施的銜接協調,打好政策“組合拳”,做到前後呼應、銜接配套,協同發力、形成合力,才能確保“雙碳”工作紮實有效推進。

  當然,統籌兼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抓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ti) 推進,在整體(ti) 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例如,針對能源活動碳排放占整體(ti) 碳排放比例超過80%的實際,我國開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ti) 係。再如,強化科技創新這一推進“雙碳”工作的關(guan) 鍵支撐,形成覆蓋節能、節水、環保、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綠色技術裝備製造體(ti) 係。既從(cong) 頂層設計層麵構築政策體(ti) 係的四梁八柱,又抓住重點實現一子落而全盤活,才能以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突破帶動全局工作,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

  “好空氣也可以賣錢!”收到村集體(ti) 首次碳票交易分紅的福建三明將樂(le) 縣高唐鎮常口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林順高興(xing) 地說。截至目前,三明已製發林票6.3億(yi) 元,惠及林農(nong) 7.8萬(wan) 人,通過碳票帶動碳匯交易近3000萬(wan) 元,極大提升了當地林農(nong) 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的積極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確保“雙碳”政策體(ti) 係落實落地,使之轉化為(wei) 更多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為(wei) 實現“雙碳”目標凝聚起更大合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