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的越劇演給更多人看(中國道路中國夢·齊心協力加油幹)
悠長的戲腔,能否跟上時代的節奏、贏得更多人的關(guan) 注?一場場演出,讓我找到答案。最近,越劇《新龍門客棧》場場爆滿,自今年3月底上演至今,已演出130餘(yu) 場,其中一場演出的網絡直播吸引了近千萬(wan) 人次觀看。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創作團隊,用執著和熱情讓許多年輕觀眾(zhong) 漸漸走近越劇、了解越劇、熱愛越劇。在劇中飾演賈廷的我,也因此被不少觀眾(zhong) 所熟識。
吸引年輕觀眾(zhong) 走進劇場的,少不了形式的創新:沉浸式觀演、影像元素的運用、戲曲程式化基礎上的即興(xing) 演繹等。而將年輕觀眾(zhong) 的心真正留在戲中的,則是內(nei) 核的守正:聲腔設計保留了不同越劇流派的基調,對打、過招等段落借鑒傳(chuan) 統戲的精華,主題曲使用越劇早期的“吟哦調”……飄帶拖曳,環佩叮咚,鑼鼓琴弦皆有戲,舉(ju) 手投足都是“招”。與(yu) 其說,越劇的走紅是種現象,不如說,這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因被喚醒的必然,是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社會(hui) 氛圍日益濃厚的必然。
學了18年戲,我對戲曲的“真功夫”也有了更深的體(ti) 會(hui) 。劇中,被觀眾(zhong) 們(men) 津津樂(le) 道的把盞比武“名場麵”,是演員們(men) 通過多次武打“切磋”練就的。起初排練時,動作並不是很熟練,拳拳到肉,一天下來淤青不少,一直磨合到動作幹淨利落為(wei) 止。正如一位00後觀眾(zhong) 看劇後說的,“我真正喜歡的,是整個(ge) 舞台被‘考究’二字沁潤著,是有‘真功夫’的中式美學”。
從(cong) 起初學“技法”,到後來學“方法”,認識在逐漸加深,舞台上的角色也越來越生動。還記得,茅威濤老師在教授越劇《梁山伯與(yu) 祝英台》時,前兩(liang) 天親(qin) 身示範,之後便開始與(yu) 大家探討人物的思考方式、行為(wei) 邏輯。沿著這種創作思路,我在劇中嚐試用肢體(ti) 動作體(ti) 現人物的性格特征,融入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努力讓角色立起來。事實證明,隻有刻苦的基本功訓練,才能在舞台上呈現行雲(yun) 流水的美感;隻有深入觀察和體(ti) 驗生活,才會(hui) 讓戲曲動作更具藝術表現力;隻有懷著對藝術的赤誠熱愛並付出恒久努力,才能讓作品打動更多人。我常覺得,真正吸引年輕觀眾(zhong) 的,其實是戲曲追夢之心。這是對真的追求,也是對美的熱愛。
永遠在學習(xi) ,一直有目標,始終在創造,這是我和同事們(men) 的共識。今年是女子越劇誕生百年,敢於(yu) 創新的特質、深厚的觀眾(zhong) 基礎,讓這個(ge) 劇種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從(cong) 上世紀40年代的戲迷俱樂(le) 部,到如今開始著迷越劇的年輕觀眾(zhong) ,從(cong) 不為(wei) 一桌兩(liang) 椅模式所限的創新,到如今越劇在各個(ge) 藝術門類中吸收養(yang) 分的創造……越劇向前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在劇場中、在生活裏與(yu) 觀眾(zhong) 共同完成的。
越劇正青春。把青春的越劇演給更多人看,是我的心願。我願做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一分子,踏踏實實演戲,認認真真創新,以實實在在的好作品吸引更多觀眾(zhong) 走進劇場、走近文化,努力把火熱的“流量”變成經得起時間考驗和觀眾(zhong) 檢驗的“留量”。
(作者為(wei)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青年演員,人民日報記者王瑨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