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智慧農服賦能 不斷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和水平

發布時間:2023-12-21 11:09:00來源: 人民網

  “種了一輩子地,第一次看到這麽(me) 多大家夥(huo) ,家裏的鐮刀、鋤頭要淘汰了。”在重慶市黔江區阿蓬江鎮高磧社區,村民黎強在村委門口看著新采購的拖拉機、全喂入收割機、水稻收割機、噴霧機、旋耕機、插秧機等智慧農(nong) 機具,不禁感歎到。

  據悉,該批次智慧農(nong) 機具是由重慶市供銷社傾(qing) 力打造的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綜合平台——重慶智慧農(nong) 服集團統一采購,將為(wei) 馮(feng) 家街道寨子社區、阿蓬江鎮高磧社區、石會(hui) 鎮黎明社區、沙壩鎮西泡村等地來年水稻的耕、種、管、收全托管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做準備。

  今年以來,重慶智慧農(nong) 服集團加快推動“1+4+N”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建設,通過強學習(xi) 、搞調研、補短板,全力打通“搭平台、建體(ti) 係、樹品牌、強服務、增效益”服務路徑,有效緩解農(nong) 戶“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劃算”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麵的問題。

  一鍵下單 “網約農(nong) 機”開到田間

  今年秋季,璧山區廣普鎮周家村的1600多畝(mu) 稻穀成熟了,村集體(ti) 經濟負責人華成群用手機在數字農(nong) 機調度平台下單了機收服務。第二天一大早,從(cong) 隔壁金龍村調來的三台聯合收割機馬力全開,將在8天時間裏,收完村裏的水稻。

  依托物聯網、雲(yun) 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重慶智慧農(nong) 服數字農(nong) 機調度平台可以快速配置資源,引導農(nong) 機有序流動,業(ye) 務範圍涵蓋農(nong) 機購銷、調度、維保、培訓等。目前平台已連接農(nong) 事服務隊伍232支,農(nong) 機2586台套,服務人員1200多名,服務麵積達10萬(wan) 畝(mu) 左右。

  重慶智慧農(nong) 服集團璧山公司負責人劉波介紹,種植業(ye) 主可以通過平台發布農(nong) 事服務需求信息,平台就近通知服務組織進行對接,完成線上洽談和接單、線下服務、平台監督的一係列服務過程。

  未來,平台還將增加農(nong) 機北鬥定位終端,完善實時信息采集功能,讓係統反應更快速、更精準。同時進一步擴大規模,持續引導農(nong) 事社會(hui) 化組織加入調度平台,為(wei) 重慶及周邊地區提供全程社會(hui) 化服務,提高農(nong) 機具使用率以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

  重慶智慧農(nong) 服集團總經理吳晶表示,爭(zheng) 取到2025年,平台服務麵積達到全市需求的70%。同時,積極開展代耕代種、應急調度,農(nong) 藥化肥的雙減等工作,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帶動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和農(nong) 民創利增收。

  為(wei) 提升農(nong) 機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能力,保障服務質量,今年12月初,重慶智慧農(nong) 服集團聯合市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協會(hui) 在黔江區開展為(wei) 期5天的智慧農(nong) 機具培訓,培訓學員30人次。

  農(nong) 機教練以“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針對收割機、旋耕機、輪式拖拉機的理論、實操及維修內(nei) 容開展緊鑼密鼓的培訓。

  “當前,重慶各區縣缺乏智慧農(nong) 機實操專(zhuan) 業(ye) 人才,我們(men) 在培訓時結合農(nong) 事實際需求,提高農(nong) 機手的實操水平。”重慶智慧農(nong) 服集團副總經理湯浩洋說。

  此外,重慶智慧農(nong) 服集團與(yu) 星光農(nong) 機股份合資組建的重慶智慧星光農(nong) 機公司落戶江津,計劃投資1億(yi) 元研發智能化、機械化、現代化的山地特色農(nong) 機,助力農(nong) 事作業(ye) 。

  農(nong) 化服務 讓今年的翠冠梨格外香甜

  “我們(men) 的翠冠梨品質顯著提高,多虧(kui) 了智慧農(nong) 服石柱公司提供的農(nong) 化服務。”石柱縣藤子溝生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隆凱軍(jun) 說。今年,智慧農(nong) 服農(nong) 資公司服務管護的翠冠梨喜獲豐(feng) 收,帶動果農(nong) 實現增收。

  據了解,3年前,石柱農(nong) 資公司農(nong) 技人員在開展農(nong) 化服務過程中了解到,石柱縣藤子溝生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種植的250畝(mu) 翠冠梨出現嚴(yan) 重病蟲害,合作社自行防治了幾次效果不明顯,果子產(chan) 量少、口感不佳。

  智慧農(nong) 技人員及時到場指導,對症下藥,從(cong) 病蟲害防治、營養(yang) 管理、科學施肥、修枝整形、農(nong) 資產(chan) 品供應等農(nong) 化服務方麵,提供全套翠冠梨農(nong) 化服務解決(jue) 方案。

  通過3年的合作,基地種植的翠冠梨果品質得到顯著提升,果園產(chan) 量從(cong) 2019年的3萬(wan) 多斤提升到2023年的7萬(wan) 餘(yu) 斤,果農(nong) 增收近兩(liang) 倍。據隆凱軍(jun) 介紹,該果園種植的翠冠梨與(yu) 當地其他種植戶的果品相比,品相更好、果實更大、果皮光滑、甜度更高、裂果率低。

  今年年初,石柱農(nong) 資公司與(yu) 石柱縣藤子溝生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合作模式由半托管模式轉為(wei) “全托管”,通過器械化、智能化的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代替人工操作,節省近3倍的人力成本,大幅提升了農(nong) 事作業(ye) 效率。

  這僅(jin) 是智慧農(nong) 服提供農(nong) 化服務的案例之一。在黔江,通過智慧農(nong) 服的種植服務,黔江區沙壩鎮石橋村青蒿示範基地培育的青蒿品質、產(chan) 量穩步提升;雲(yun) 陽、忠縣、石柱等區縣搶抓農(nong) 時,利用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ye) ,精準施肥施藥,防治病蟲害,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翅膀”,助農(nong) 穩產(chan) 增收。

  重慶智慧農(nong) 服集團還通過牽頭成立重慶智慧農(nong) 服技術服務中心,特聘來自西南大學、重慶農(nong) 科院、渝東(dong) 南農(nong) 科院、市柑橘研究所等107位專(zhuan) 家,“坐診”服務一線,為(wei) 農(nong) 戶把脈種植難題。為(wei) 重慶水稻、油菜、玉米、柑橘、榨菜、花椒等10大特色農(nong) 作物提供線上谘詢服務、線下技術支撐,累計谘詢近10萬(wan) 人次。

  目前,智慧農(nong) 服集團已建設示範基地26個(ge) ,帶動周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社會(hui) 化服務麵積近140萬(wan) 畝(mu) 次,幫助近1萬(wan) 戶小農(nong) 戶增收。

  線上+線上 解決(jue) 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最後一公裏”

  隨著柑橘上市,重慶智慧農(nong) 業(ye) 服務集團渝北公司在渝北區木耳鎮新鄉(xiang) 村柑橘園開展了愛媛38號果凍橙采摘助農(nong) 增收活動,助農(nong) 采摘、分裝、配送,解決(jue) 農(nong) 戶銷售難等問題。

  “從(cong) 11月下旬開始,農(nong) 服渝北公司服務隊前往木耳鎮新鄉(xiang) 村柑橘園,同果民一同選果、分裝,通過看果臍、挑形狀、看表皮,選擇出品質好的水果,同時保證產(chan) 品的外觀和品質。”重慶智慧農(nong) 業(ye) 服務集團渝北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說。

  “今天,主播璐璐柳帶你去觀察的,不是傳(chuan) 統意義(yi) 的柑橘,而是一款可以吸食的柑橘——‘果凍橙’,學名‘愛媛38’。”來自智慧農(nong) 服的主播“璐璐柳”,在渝北公司柑橘園種植基地,推介柑橘“愛媛38”,幫助基地解決(jue) 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問題。

  農(nong) 服渝北公司還開通了視頻號、抖音號,試水短視頻、直播等渠道,千方百計解決(jue) 果凍橙銷售問題,讓愛媛38號賣得出、賣得遠和賣個(ge) 好價(jia) 錢。

  此外,農(nong) 服渝北公司為(wei) 助農(nong) 增銷,提供了車輛直達配送服務,不僅(jin) 保證了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還鋪就了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最後一公裏”。

  下一步,重慶智慧農(nong) 服集團將持續布局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前、產(chan) 中、產(chan) 後全鏈條,利用“村村旺+農(nong) 服通”信息手段,構建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搭建智慧服務平台,建設四級服務網絡,推廣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提供特色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不斷提升為(wei) 農(nong) 服務能力和水平,為(wei) 重慶農(nong) 業(ye) 發展貢獻“供銷力量”。(孫啟凡)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