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推動數字文化建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發布時間:2024-01-04 10:1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有力支撐。數字文化建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這為(wei) 我們(men) 推進數字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新征程,如何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如何推動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如何紮實推進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大力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

  白清平

  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具有重要意義(yi) 和深遠影響。數字文化建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積極應對互聯網快速發展給文化建設帶來機遇和挑戰的戰略舉(ju) 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大力提升數字文化建設水平,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堅持“文化數字化為(wei) 了人民,文化數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工作原則,堅持把社會(hui) 效益放在首位,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讓數字文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zhong) 。

  數字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著文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方式和傳(chuan) 播格局,也對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首先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數字文化服務的特點和要求。一是創新性。運用數字技術加強文化建設,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而要更好讓數字文化服務人們(men) 需求,就要不斷創新數字技術與(yu) 文化建設融合的方式方法、路徑途徑、內(nei) 容選擇等。二是集成性。數字技術不僅(jin) 僅(jin) 是某一方麵的技術,而是包括區塊鏈、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在內(nei) 的技術集成,這就決(jue) 定了數字技術賦能的數字文化服務具有集成性。還應看到,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旨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通過提供多種數字文化服務來滿足人們(men) 信息共享、學習(xi) 、研究、教育、娛樂(le) 、文旅體(ti) 驗等多樣化的需求。三是廣泛性。數字文化服務內(nei) 容綜合廣泛,包括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供給、效能、可及性等,要求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字文化生活品質等。

  近年來,我國數字文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明顯提高。一是數字文化服務技術水平持續提高。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3D掃描、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加速發展,一些數字文化展示平台建成使用,一批數字文化企業(ye) 創辦運營,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的蓬勃發展為(wei) 數字文化服務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二是數字文化服務供給水平顯著提升。數字技術與(yu) 文化的結合產(chan) 生了許多應用新場景,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更多文化新體(ti) 驗,比如通過運用數字技術,觀眾(zhong) 能夠領略到北京中軸線、西安城牆等宏大曆史遺跡的景觀。三是數字文化服務保障水平得到加強。在頂層設計方麵,“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ti) 布局規劃》等重要文件陸續出台,對加快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作出一係列戰略部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對推進文化數字化的路徑和步驟作出部署,也為(wei) 數字文化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組織保障。

  當前,大力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讓人們(men) 在數字時代享有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以下幾方麵著力。

  完善數字文化服務體(ti) 製機製。體(ti) 製機製具有基礎和支撐作用,直接影響數字文化服務的效率和效果。要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在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中落實“中央主導,地方主責”的工作原則,中央層麵統一規劃、領導,地方分級實施,為(wei) 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提供組織保障。構建與(yu) 文化數字化建設相適應的市場準入、市場秩序、技術創新、知識產(chan) 權、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規體(ti) 係,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ti) 製,強化文化數據要素市場交易監管,健全文化數字化統計監測體(ti) 係,構建起文化數字化治理體(ti) 係,為(wei) 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提供製度保障。調整優(you) 化政府投入,製定扶持文化數字化建設的產(chan) 業(ye) 政策,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同時充分調動市場力量,引導社會(hui) 資本積極有序參與(yu) 文化數字化建設,為(wei) 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提供資金保障。健全人才培養(yang) 機製,加快培育一批善於(yu) 推進文化數字化的人才。推進與(yu) 文化數字化緊密相關(guan) 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和高端智庫建設,加強文化數字化理論和實踐研究,用好產(chan) 教融合平台,為(wei) 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數字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數字文化服務的重要依托。推進國家文化專(zhuan) 網和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建設,服務文化資源數據的存儲(chu) 、傳(chuan) 輸、交易和數字文化內(nei) 容分發。建設具有雲(yun) 計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計算體(ti) 係,布局區域性集群式智能計算中心,構建一體(ti) 化算力服務體(ti) 係,為(wei) 文化數字化建設提供低成本、廣覆蓋、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務。鼓勵多元主體(ti) 依托國家文化專(zhuan) 網,共同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台,匯聚文化數據信息,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係統、跨業(ye) 態的數據流通和協同治理。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一要增加公共文化數字內(nei) 容供給,推動公共圖書(shu) 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推進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全國智慧圖書(shu) 館體(ti) 係和公共文化雲(yun) 建設,提供更多可供人民群眾(zhong) 選擇的數字文化資源。二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到達率和及時性,依托文化數據服務平台,優(you) 化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擴大服務覆蓋麵,推動服務普惠應用,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三要通過數字化手段促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一體(ti) 化發展,實施智慧廣電固邊工程,探索公益電影多樣化供給方式,加快農(nong) 家書(shu) 屋數字化建設,加強麵向困難群體(ti) 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發展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數字文化消費需求具有的個(ge) 性化、多樣化、差異化等特征,需要不斷發展新場景、提高供給水平。要發展數字文化新體(ti) 驗,通過集成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ti) 驗技術,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文化場景。推動“大屏”“小屏”融合發展,既為(wei) 數字電視、數字投影等“大屏”提供能增強用戶視聽體(ti) 驗的高新視聽數字文化內(nei) 容,促進“客廳消費”、親(qin) 子消費等新型文化消費發展;也為(wei) 移動終端等“小屏”量身定製個(ge) 性化多樣性的數字文化內(nei) 容,促進網絡消費、定製消費等新型文化消費發展。構建數字文化體(ti) 驗的線下場景,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公共圖書(shu) 館等文化教育設施,以及旅遊服務場所、社區、購物中心、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靈活運用多種形式,構建虛擬和現實深度融合的數字文化體(ti) 驗線下場景。

  (作者為(wei) 陝西科技大學教授)

  賦能發展 蓄勢前行

  紮實推進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

  曲延春

  數字鄉(xiang) 村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nei) 容。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成為(wei) 新時代我國數字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方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you) 秀傳(chuan) 統鄉(xiang) 土文化。”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能夠促進優(you) 秀傳(chuan) 統鄉(xiang) 土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和開發利用,讓有形的鄉(xiang) 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xiang) 土文化傳(chuan) 下去,使我國曆史悠久的農(nong) 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能夠通過增加鄉(xiang) 村文化供給、激發廣大鄉(xiang) 村居民創新創造活力、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消費轉型升級,有效賦能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還能為(wei) 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美好品德傳(chuan) 承弘揚提供技術支撐,促進鄉(xiang) 村精神文明建設,讓鄉(xiang) 村煥發文明新氣象。在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今天,我們(men) 要延續鄉(xiang) 村文化根脈、賡續農(nong) 耕文明,就要更好以數字技術賦能發展、蓄勢前行,進一步推動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更好滿足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受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我國城鄉(xiang) 在數字文化基礎設施上的差距還比較大,農(nong) 村網絡覆蓋率和應用普及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完善鄉(xiang) 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妥善把握頂層政策規劃與(yu) 基層政策落實之間的關(guan) 係。加大投入,做好資源統籌,既發揮好財政資金的作用,又引導社會(hui) 資本有序參與(yu) ,以支持鄉(xiang) 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傳(chuan) 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依據不同區域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建設差異,確立不同類型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順序,穩步推進智慧農(nong) 業(ye) 、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物流、數字化人文基礎設施等建設。完善鄉(xiang) 村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激勵機製,不斷提升鄉(xiang) 村網絡基礎設施供給能力。此外,還要提高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均衡性和可及性,不僅(jin) 要建設鄉(xiang) 村數字文化雲(yun) 平台以及鄉(xiang) 村數字文化記憶館、檔案館、圖書(shu) 館,還要提高鄉(xiang) 鎮綜合文化站、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服務水平,加快建設數字農(nong) 家書(shu) 屋,更好滿足鄉(xiang) 村居民對數字文化的需求。

  提高數字素養(yang) ,培養(yang) 鄉(xiang) 村數字文化人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培育挖掘鄉(xiang) 土文化人才,開展文化結對幫扶,製定政策引導企業(ye) 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員、文化誌願者等投身鄉(xiang) 村文化建設”。鄉(xiang) 村文化建設需要新的有生力量,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也是如此。城鄉(xiang) 之間的“數字鴻溝”不僅(jin) 體(ti) 現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還體(ti) 現在城鄉(xiang) 居民的數字素養(yang) 上。提高鄉(xiang) 村居民數字素養(yang) ,要大力推進家庭代際的數字反哺,發揮家庭在數字素養(yang) 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駐村幹部等群體(ti) 的作用,發揮他們(men) 的知識優(you) 勢和資源優(you) 勢,幫助鄉(xiang) 村居民提升數字素養(yang) 。針對鄉(xiang) 村留守老人多的現實,引導各類鄉(xiang) 村數字文化應用進行適老化改造升級,提升鄉(xiang) 村老人的鄉(xiang) 村數字文化獲得感。積極鼓勵和引導返鄉(xiang) 就業(ye) 人員、大學畢業(ye) 生等參與(yu) 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依托大專(zhuan) 院校、誌願者組織等,培養(yang) 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人才。通過居民數字素養(yang) 的提高和數字文化人才的培養(yang) ,讓鄉(xiang) 村居民共享數字文化建設成果。

  發展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在發展數字經濟背景下,數字技術與(yu) 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的結合形成了鄉(xiang) 村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既增添了新內(nei) 容,又注入了新動能。鄉(xiang) 村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充分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成果,通過製作反映鄉(xiang) 村特色文化、鄉(xiang) 村和美景象的數字文化產(chan) 品,開發鄉(xiang) 村文化資源數字化應用場景,挖掘鄉(xiang) 村文化多元價(jia) 值,不僅(jin) 能夠有效增強鄉(xiang) 村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而且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可充分挖掘具有農(nong) 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運用影像等數字化形式進行記錄和整理、保證鄉(xiang) 村數字文化資源品質基礎上,充分運用多媒體(ti)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創新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形式、豐(feng) 富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內(nei) 容,開發鄉(xiang) 村文化旅遊新產(chan) 品,發展鄉(xiang) 村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展現鄉(xiang) 村文化的特色,吸引更多人關(guan) 注,進而推動鄉(xiang) 村文旅融合。

  提升治理能力,優(you) 化數字文化發展環境。信息互聯技術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鋪就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行駛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要把好方向、守好導向。一是加強黨(dang) 對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的領導。完善鄉(xiang) 村數字文化治理體(ti) 係,要在黨(dang) 的全麵領導下,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群眾(zhong) 文化組織等社會(hui) 力量的參與(yu) 作用,構建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多元主體(ti) 治理格局,加強鄉(xiang) 村數字文化陣地建設。二是尊重鄉(xiang) 村居民在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中的主體(ti) 地位。鄉(xiang) 村居民既是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的受益者,又是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的主體(ti) 。提升鄉(xiang) 村數字文化治理能力,要關(guan) 注鄉(xiang) 村居民對數字文化的需求,有效激發鄉(xiang) 村居民參與(yu) 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的內(nei) 生動力和積極性,提升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的效能。三是加強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相關(guan) 製度建設。通過完善與(yu) 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相適應的政策法規,在市場準入、市場秩序、技術創新、知識產(chan) 權、安全保障等方麵對鄉(xiang) 村數字文化建設加以規範,形成鄉(xiang) 村數字文化有序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作者為(wei) 山東(dong) 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增強人們(men)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chan) 業(ye)

  劉盈皎

  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視文化產(chan) 業(ye) 的繁榮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市場體(ti) 係,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ti) 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ye) 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men)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新時代新征程,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建設水平,要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chan) 業(ye) ,持續推動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快速演變,產(chan) 業(ye)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不斷加速,智能產(chan) 業(ye)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全球要素資源配置方式、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和人們(men) 生活方式。文化和信息互聯技術融合,不斷催生新型文化業(ye) 態,延伸文化產(chan) 業(ye) 鏈。我們(men) 要順應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ye) 態,改造提升傳(chuan) 統文化業(ye) 態,提高文化產(chan) 業(ye) 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zheng) 力。

  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依托各類文化資源,利用數字技術及信息網絡平台實現文化傳(chuan) 播與(yu) 內(nei) 容升級,是一種體(ti) 現創新性、體(ti) 驗性、互動性的文化服務產(chan) 業(ye) 形態。近年來,我國數字技術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取得積極進展。一是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空間得到拓展。通過與(yu) 數字技術融合,文化產(chan) 業(ye) 各領域逐步開拓線上空間,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le) 、線上演播等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豐(feng) 富了人們(men) 的文化體(ti) 驗形式和消費模式。二是文化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不斷生成。在數字技術支持下,科技引領、跨界融合、線上線下協同、IP衍生已成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生成的主要方向和途徑。比如,依托互聯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載體(ti) 對文化產(chan) 業(ye) 傳(chuan) 播方式進行創新,催生了微電影、網絡直播等新業(ye) 態;借助3D打印等新技術、納米材料等新材料,可以提高創意設計水平,提高文化產(chan) 品製造水平;等等。三是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出海”成效顯著。近年來,我國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在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2023年2月發布的《中國數字文化出海年度研究報告(2022年)》顯示,以網絡文學、網絡動漫、在線影視劇、網絡遊戲、網絡音樂(le) 、短視頻及直播等業(ye) 態為(wei) 代表的數字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得到海外各界的關(guan) 注與(yu) 認可,已經成為(wei)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特別是遊戲、影視劇在國際市場異軍(jun) 突起,海外關(guan) 注度和認同度都較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衡量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chan) 品。”盡管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中增長勢頭迅猛的產(chan) 業(ye) 門類之一,但要清醒認識到,新征程上,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hui) 、推動發展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文化創新創造能力還不夠強,優(you) 秀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還不夠多;我國文化話語權與(yu) 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相匹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任務仍然艱巨。這些方麵都是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應該大有可為(wei) 、必須有所作為(wei) 的重要領域。麵向未來,我們(men) 要在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進程中,加快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布局,推動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再上新台階。

  推動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一要順應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發展趨勢,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超高清等技術在文化產(chan) 品創作、生產(chan) 、傳(chuan) 播、消費等各環節的應用。二要繼續推動圖書(shu) 、報刊、電影、廣播電視、演藝等傳(chuan) 統業(ye) 態升級,主動調整優(you) 化文化業(ye) 態和產(chan) 品結構,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盡快實現全麵轉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zheng) 力。促進文化企業(ye) 間的融通協作,支持數字文化企業(ye) 發展壯大,發展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集群。三要著眼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文化需求,鼓勵各種藝術樣式運用數字化手段創新表現形態、豐(feng) 富數字內(nei) 容,努力提供更多優(you) 質數字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四要培育以文化體(ti) 驗為(wei) 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ye) 態,創新呈現方式,豐(feng) 富人們(men) 的文化體(ti) 驗形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在數字文化方麵的獲得感、參與(yu) 感、體(ti) 驗感,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ti) 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五要在文化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呈現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業(ye) ,引領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建設方向。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研發、生產(chan) 、流通、服務、消費全鏈條更加暢通,促進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良性循環。六要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新型農(nong) 業(ye) 、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以及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ye) 態,加快文化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