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手把手教技術 實打實帶隊伍

發布時間:2024-01-04 11:1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對口援疆以來,山西省已選派百餘(yu) 名醫生深入各地開展幫扶。他們(men) 推廣先進醫療技術,建設特色專(zhuan) 科,培養(yang) 當地人才,持續提升受援地醫療服務水平,讓更多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曆時1個(ge) 月,治療10次,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nong) 場居民麥丁的口腔疾病終於(yu) 痊愈。

  50歲的麥丁因為(wei) 生了齲齒,幾乎所有牙齒損壞。他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專(zhuan) 業(ye) 口腔醫生,去市裏不方便,就一直拖著,直到遇到了山西援疆醫生郭代平。“郭醫生技術好,有耐心,我們(men) 都信任她。”麥丁說。

  “除了治好患者,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men) 培養(yang) 健康的生活習(xi) 慣,提升醫學素養(yang) 。”在紅旗農(nong) 場,郭代平常常給當地百姓科普,“如果大家有一定的醫學常識,像麥丁這樣的疾病就可以早發現、早治療。”

  對口援疆以來,山西在專(zhuan) 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技術幫扶等方麵精準發力。近3年來,山西選派援疆醫生100餘(yu) 名,完成門診7.54萬(wan) 人次、手術7000餘(yu) 台,培訓醫療人才近2000人,讓受援地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you) 質醫療服務。

  推廣70餘(yu) 項先進技術

  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六師醫院(以下簡稱“第六師醫院”),一場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正在進行。患者86歲,心肌病變較重,起搏器在不同部位釋放了4次,都沒有獲得理想參數。

  “最後這次已經是最好的一次,考慮患者自身情況,可以結束手術。”助手建議。

  “閾值高、耗電量大,起搏器壽命會(hui) 縮短,以患者的年齡和身體(ti) 狀況,幾年後二次手術的機會(hui) 幾乎為(wei) 零。”山西援疆醫生、第六師醫院心血管內(nei) 一科副主任宋俊平頂著壓力,決(jue) 定再釋放一次。

  這次,參數十分理想。宋俊平長舒一口氣。此時,她已經穿著30多斤重的鉛衣站了4個(ge) 多小時。

  “醫院沒有心律失常介入獨立術者,相關(guan) 手術難以開展,特別希望山西能派來這方麵的專(zhuan) 家。”第六師醫院副院長李洪全介紹。

  山西衛生健康委找到宋俊平。她是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心內(nei) 科副主任醫師,是醫院骨幹。

  “當時兒(er) 子要高考,母親(qin) 剛做完手術,有點猶豫。但既然來了,就要紮紮實實做些事情。”去年5月,她來到第六師醫院。入疆半年多,完成心律失常介入手術26例,實現了第六師醫院4項手術零的突破。

  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六師土墩子農(nong) 場,70歲的柳女士被肩痛困擾多年,“平時疼得連臉都洗不成。”輾轉新疆多家醫院治療,效果欠佳。

  山西援疆醫生王雷雄和孫佳麗(li) ,一人擅長小針刀治療,一人擅長超聲。來到土墩子農(nong) 場醫院後,他們(men) 發現當地頸肩腰腿疼的患者非常多,兩(liang) 個(ge) 人專(zhuan) 業(ye) 結合,開展肌骨超聲引導下的小針刀治療。

  “聽說援疆專(zhuan) 家開了新項目,創傷(shang) 小,隨治隨走。”柳女士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前來就診。一次治療,疼痛基本消失。兩(liang) 次治療,肩關(guan) 節已活動自如。“銀針神韻醫術精,關(guan) 愛患者暖人心。”康複後,柳女士送來錦旗。

  口口相傳(chuan) ,400公裏外的患者都慕名來到土墩子農(nong) 場醫院。不到半年,王雷雄和孫佳麗(li) 治愈近500名疼痛患者。

  對口援疆以來,山西醫療隊推動70餘(yu) 項先進技術在受援醫院推廣應用,填補技術空白50餘(yu) 項。

  建設一批特色專(zhuan) 科

  “哇……”隨著一聲啼哭,在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六師奇台醫院產(chan) 科,一名產(chan) 婦平安誕下一對雙胞胎,門口等候的家屬終於(yu) 鬆了一口氣。

  山西援疆醫生、奇台醫院產(chan) 科副主任陳建梅介紹,之前產(chan) 檢發現,這名產(chan) 婦雙胎低體(ti) 重,每個(ge) 僅(jin) 有2公斤,“我們(men) 跟新生兒(er) 科會(hui) 診後,對手術有把握。但是,奇台醫院產(chan) 科力量比較薄弱,產(chan) 婦還是決(jue) 定去烏(wu) 魯木齊。”

  不久前,這名產(chan) 婦到奇台醫院產(chan) 檢時提前出現臨(lin) 產(chan) 征兆。轉院需要3個(ge) 多小時,路上風險太大,最終選擇在奇台醫院生產(chan) ,“醫生專(zhuan) 業(ye) 又負責,日夜守護了兩(liang) 天才放心讓我們(men) 出院。”這名產(chan) 婦說。

  近年來,毗鄰奇台縣的準東(dong) 工業(ye) 園區發展迅速,奇台縣周邊引來了數十萬(wan) 產(chan) 業(ye) 工人,就醫需求增加。

  “拿產(chan) 科來說,醫院以前一年隻有100多個(ge) 分娩量,這兩(liang) 年能達到三四百個(ge) ,但是醫院相關(guan) 科室比較薄弱。”奇台醫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戴建輝介紹,“我們(men) 正在籌建孕產(chan) 婦危急重中心和新生兒(er) 重症救治中心。4名山西援疆專(zhuan) 家的到來真是雪中送炭。”

  2010年以來,山西先後選派10批77名醫療專(zhuan) 家對口幫扶第六師奇台醫院,幫助醫院組建了泌尿外科、重症醫學科、神經外科、中醫康複科等一批特色專(zhuan) 科,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3項,填補了當地很多醫療技術空白。

  奇台醫院重症醫學科就是在山西援疆專(zhuan) 家的幫助下逐步完善起來的。2012年,重症醫學科開科。同一年,山西兩(liang) 位專(zhuan) 家來到醫院,從(cong) 最基本的病例書(shu) 寫(xie) 到氣管插管等技術都手把手地教。

  “山西援疆專(zhuan) 家從(cong) 一開始就注重規範化、係統化,讓我們(men) 少走了很多彎路。”戴建輝介紹,10多年持續建設,重症醫學科培養(yang) 出了多名能獨立開展手術的醫生,床位從(cong) 6張增加到14張,承擔全院90%的危重症患者救治。

  去年,山西援疆醫生張鵬來到奇台醫院,擔任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之後會(hui) 在重症B超技術、數字化建設、中層幹部培養(yang) 等方麵用力,幫助重症醫學科再上一個(ge) 台階。”張鵬說。

  培養(yang) 本地人才隊伍

  來到第六師醫院第三天,宋俊平就做了第一台手術。雖然是一台常規手術,但是過程卻讓她有些疲憊。“科室手術設備不配套,醫護人員無菌觀念比較差,從(cong) 穿手術衣到擺放手術單,再到傳(chuan) 遞器械,每一步都要提醒注意事項。”

  “必須多花些功夫在講課和帶教上。”經過一個(ge) 半月籌備,去年11月中旬,第六師醫院舉(ju) 辦了為(wei) 期兩(liang) 天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療基礎理論學習(xi) 班”,宋俊平邀請山西及新疆本地的10餘(yu) 位知名專(zhuan) 家授課,近200人參與(yu) 培訓。計劃1小時的現場解剖課,在學員強烈要求下,延長到兩(liang) 個(ge) 半小時。

  組織這樣的大型培訓不易,宋俊平把功夫下在平時,“科裏有一名重點培養(yang) 對象在外麵學習(xi) ,每次手術,我都讓他回來配合,增強他的動手能力,幫助他早一點取得心血管電生理介入資質。”除了組織業(ye) 務學習(xi) ,宋俊平還申請了兩(liang) 個(ge) 新技術項目,帶動學科建設。

  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六師的老百姓喜食辛辣,日常肉食多,肛腸疾患發病率高。但是,當地一直沒有肛腸專(zhuan) 科,看病隻能去烏(wu) 魯木齊。2021年8月,山西省級三甲醫院派出4位肛腸專(zhuan) 家,“組團式”援建第六師醫院。同年9月,肛腸科成立,山西省人民醫院“以院包科”對口幫扶,每年開展專(zhuan) 家送培、人才交流、座談研討等活動。

  兩(liang) 年多的發展,第六師醫院肛腸科初具規模。但由於(yu) 科室年輕醫生多,有的剛拿上職業(ye) 醫師證,臨(lin) 床經驗少,患者的信任度也比較低。

  去年,山西省人民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醫師牛麗(li) 雲(yun) 來到第六師醫院,剛入科就完成了一例直腸癌微創手術。以往,這樣的手術,患者一般會(hui) 選擇上一級醫院。“我來這裏就是要帶新人,深感責任重大。”牛麗(li) 雲(yun) 每周都會(hui) 組織業(ye) 務學習(xi) 和教學查房,希望通過疑難病例討論、手術示範等方式,幫助年輕醫生成長。

  去年11月初,第六師醫院考察組到山西省人民醫院實地考察,雙方簽訂緊密型醫聯體(ti) 幫扶協議,將在醫院管理、人才培養(yang) 、學科建設、遠程醫療等方麵進行合作交流。

  “我們(men) 正在深化‘組團式’醫療人才援疆,創新以院包科、結對共建、名師工作室等方式,健全晉疆兩(liang) 地人才合作交流機製,豐(feng) 富‘傳(chuan) 幫帶’形式和載體(ti) ,在受援地培養(yang) 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人才隊伍。”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劉鵷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4日 13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