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奈曼旗:熱氣騰騰“漏粉”忙

發布時間:2024-01-04 11:23: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眼下,正是甘薯粉上市的季節,也到了製作甘薯粉的農(nong) 家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這幾天,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的傳(chuan) 統手工甘薯粉開漏了。

  氣溫日漸下降,正是漏粉條的好時節。有著30年漏粉經驗的李茂全,是村裏有名的大師傅,一大早就忙乎了起來……站在鐵鍋前,一手將鐵漏瓢塞滿甘薯澱粉糊,一手有節奏地挑著鍋裏的粉條,澱粉糊從(cong) 漏瓢底部的孔洞裏流出,拉出細細長長的“絲(si) 線”,跌落進鐵鍋滾燙的熱水裏。“絲(si) 線”在鍋裏快速受熱,成為(wei) 半透明狀的粉條。成型的粉條被人用長筷子打撈到鍋台邊的冷水缸裏,快速冷卻,增加韌性,最後被一根木棍撐起來,搭到架子上把水瀝幹,拿到院子裏的架子上晾曬入窖,製作才算完成。

  “咱們(men) 這把粉條的韌性叫‘勁頭’,用傳(chuan) 統的手工製作就是為(wei) 了保持‘勁頭’。”李茂全介紹說,每年大雪節氣後,就約上大夥(huo) 一起用傳(chuan) 統的瓢漏式工藝漏粉條,每天幹上10個(ge) 小時,能做出2500多斤甘薯粉。

  互利村有著上百年的甘薯栽植曆史,傳(chuan) 統手工漏粉流傳(chuan) 至今。相比於(yu) 機器製作的粉條,傳(chuan) 統手工能更好地保存甘薯本身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等營養(yang) 元素和人體(ti) 所需要的鐵、鉀、鋅等微量元素,製作出的粉條因筋道滑爽而遠近聞名,一直都是市場上的緊俏貨。

  炊煙下的院落,一陣陣嬉笑聲打破了寒冬裏原本的寧靜……韓淑梅正和幾個(ge) 好姐妹忙著給粉條紮捆裝箱,屋裏的大炕成了她們(men) 的“工作台”。

  “年年種10多畝(mu) 地瓜,畝(mu) 產(chan) 一年有3000斤,能出粉條700斤左右,短短的兩(liang) 個(ge) 半月時間,純收入在4萬(wan) 塊錢以上。”韓淑梅說,包裝都是鎮裏統一的包裝箱,幹淨衛生,每年年底除了留給親(qin) 戚朋友的,其餘(yu) 都提前預訂完了,根本不愁賣。

  青龍山鎮有傳(chuan) 統手工甘薯粉加工作坊31家。近年來,青龍山鎮在保持原有的傳(chuan) 統手工製作甘薯粉條基礎上,持續在甘薯產(chan) 品的精深發展上下功夫。通過線上線下銷售,遠銷到北京、呼和浩特、沈陽等城市。每到冬季客商絡繹不絕,年銷往外地的粉條達到100多萬(wan) 斤,“青龍山地瓜”“青龍山粉條”已成為(wei) 區域性知名品牌,並取得了國家地理標誌認證。(記者 鮑慶勝 奈曼旗融媒體(ti) 中心記者 王陽)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