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路名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金台隨筆)

發布時間:2024-01-04 14:4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興(xing) 道巷”“崇興(xing) 巷”,路名來自唐代長安城中的坊名;因為(wei) 旁邊有養(yang) 老院,取老人的雅稱命名“樂(le) 齡路”;采自蘇東(dong) 坡文中“時和歲豐(feng) ”一詞,於(yu) 是有了“時和路”“歲豐(feng) 路”……近日,陝西西安一批路名打包上新,或是淵源有自,或是貼切古雅,展示著一個(ge) 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路名,不僅(jin) 是城市的環境要素,也是城市的文化標識。雲(yun) 南昆明的“金碧路”,既蘊藏金馬碧雞的當地典故,也合乎金碧交輝的天象奇觀;走進江蘇南京的“烏(wu) 衣巷”,會(hui) 讓人想起“烏(wu) 衣巷口夕陽斜”的名句;北京的“百花深處胡同”、河南洛陽瀍河回族區的“勒馬聽風街”,都讓無數網友讚歎“詩情畫意”……這些路名,植根深厚的文化,穿越漫長的曆史,展現著一個(ge) 城市獨特的氣質和魅力。

  不隻是有著曆史文化韻味的道路,一些聽起來有些“土味”的路名,同樣生長於(yu) 城市的發展脈絡之中。在不少城市裏,都有以“村”“莊”命名的道路,一些城市的道路名字還有“圩”“埔”“塘”“灣”等字樣。這也不難理解,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過去的村莊被納入城市空間,隨山就勢因地而命名,留住了一份鄉(xiang) 愁。而以“廠”“店”“市”等為(wei) 名,是工商業(ye) 活動的縮影。屢屢可見的“航天”“科技”“高新”等,則是時代發展的折射。行走在這樣的街道上,就如唱針劃過唱盤,演繹出一段城市空間中“光陰的故事”。

  可以說,於(yu) 社會(hui) 生活,路名是坐標、是方位;於(yu) 文化建設,路名是記憶、是傳(chuan) 承。城市的路名,是導航上縱橫交錯的回家之路,也是心靈中源遠流長的歸鄉(xiang) 之路,不僅(jin) 能帶著我們(men) 回到亮著燈光、飄著飯香的小家,也能帶著我們(men) 回到曆史之河、傳(chuan) 統之脈的家園。路名串聯起空間與(yu) 時間,對接著曆史與(yu) 生活,為(wei) 城市生活增添了一份精神的底色。

  一個(ge) 城市的路名,不僅(jin) 是獨特的“文化遺產(chan) ”,更是新鮮的“活的傳(chuan) 統”。近年來,城市麵貌日新月異,新建道路越來越多,給新建道路命名成為(wei) 一項重要工作。如何既立足曆史土壤,又滿足未來規劃?如何既滿足公眾(zhong) 需求,也符合時代審美?如何既避免千城一麵,又做到美美與(yu) 共?可以說,給城市中新建道路命名,需要有對公眾(zhong) 負責、對曆史負責、對文化負責的態度。

  城市道路的命名,從(cong) 來都是兼容並蓄的,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體(ti) 現出曆史傳(chuan) 承、生活接續,呈現出當地的文化特性。上海許多路名來自全國各地地名,甚至方位、區域也暗合,形成空間的對位;陝西西安“未央路”,往西有“阿房路”“鳳城路”,往東(dong) 有“開元路”“貞觀路”,串起秦漢唐。路名可以新造,文化難以複製,立足於(yu)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找到創新的命名思路,才能讓路名成為(wei) 城市的文化名片。

  “城,所以盛民也。”路名,說到底是為(wei) 了服務城市中人們(men) 的生活。若隻是為(wei) 求風雅、為(wei) 求特色而命名、改名,公眾(zhong) 有距離感,地名也難以行之有效、傳(chuan) 之久遠。城市道路的命名,是管理者與(yu) 使用者共同努力、共同選擇的結果,也是可以流傳(chuan) 下去的一種文化創造。這背後,有著文化孕育、產(chan) 生、發展、流傳(chuan) 的共同規律,不能不細思之、明辨之。

  大街小巷,流動文化血脈;市井阡陌,升騰人間煙火。路名是地理標誌,也是文化符號。“不薄今人愛古人”,把曆史與(yu) 現實貫通起來,把實用價(jia) 值與(yu) 美學價(jia) 值統一起來,把時代精神和城市文化結合起來,更多有品位、有格調也有人氣的路名,必將串聯起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4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