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多個高校拋出“一攬子”政策 誠意滿滿真金白銀招引人才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聚合點,也是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科技創新策源地。南京大學、東(dong) 南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業(ye) 大學等多所在蘇高校連日來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拋出“一攬子”政策,以真情實意組團“爭(zheng) 搶”青年科技人才。
誠意滿滿真金白銀招引人才
“人才工作是我們(men) 的‘一號工程’,重中之重。”去年12月25日,在東(dong) 南大學第七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東(dong) 南大學校長黃如向在現場和線上參會(hui) 的海內(nei) 外青年發出誠摯邀請,“希望大家在東(dong) 大成就夢想、實現抱負,與(yu) 東(dong) 大共同成長、共赴卓越、共築未來,為(wei) 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教育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盡展才華。學校將提供一流平台、 完善全周期服務、提供優(you) 厚資源和環境,為(wei) 青年人才搭建更廣闊舞台,讓人才‘敢’有所為(wei) 、‘能’有所為(wei) 、‘必’有所為(wei) 。”之後幾天,參與(yu) 論壇的青年學者們(men) 相繼參觀了南京江北新區、高校人才公寓和東(dong) 南大學校園等地,感受這座創新之城的氣息與(yu) 節奏。
在南京郵電大學第七屆海內(nei) 外青年學者論壇上,校長葉美蘭(lan) 詳細介紹南郵的曆史與(yu) 優(you) 勢學科,並為(wei) 與(yu) 會(hui) 代表“劃重點”。“我們(men) 將竭誠為(wei) 大家心無旁騖地開展研究創造良好條件,讓你們(men) 與(yu) 學校雙向賦能、共同發展,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力量。我們(men) 的高層次人才享受薪資80萬(wan) 元至200萬(wan) 元、科研啟動費70萬(wan) 元至400萬(wan) 元,麵向特別優(you) 秀的人才可‘一事一議’。”
“7個(ge) 學科位列ESI全球前1%,其中2個(ge) 學科躋身全球前1‰;我校擁有8個(ge) 國家級、50餘(yu) 個(ge) 省部級大平台組成的科技創新共同體(ti) 。”元旦假期第一天,在江蘇省膜科學技術研究所舉(ju) 行的第八屆“探·智”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懇談會(hui) 上,南京工業(ye) 大學校長蔣軍(jun) 成教授向前來參會(hui) 的34位青年學者介紹。這場“小而精”的論壇營造出“圍爐煮茶”氛圍,該校各學院及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與(yu) 青年學者們(men) 麵對麵交流、一對一答疑。“校長和我們(men) 的距離如此之近,這種交流讓人覺得很親(qin) 切。”參加懇談會(hui) 的青年學者邸安由頁說。
在揚州大學舉(ju) 辦的第十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該校黨(dang) 委書(shu) 記焦新安也表示,學校以真金白銀招人才、千方百計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真誠歡迎廣大青年才俊選擇揚大。
以實際行動吸引人才留下來
從(cong) 推出“全周期人才引育服務20條”,到承諾“在職稱晉升給予傾(qing) 斜”“將提供碩士生招生指標”,再到解決(jue) 青年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問題等“後顧之憂”……多所在蘇高校向海內(nei) 外青年學者拋來一個(ge) 個(ge) 政策利好,青年學者們(men) 也積極與(yu) 高校人才招聘部門、近年來新入職青年教師們(men) 互動,深入了解更多細則。
“如何切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成果?”針對青年學者的提問,南工大副校長淩祥表示,學校早在1993年就率先在職稱評審中設置了“綠色通道”,讓當年30歲出頭的4位優(you) 秀青年教師破格晉升為(wei) 教授,“這4位青年教師中,有兩(liang) 位後來成長為(wei) 院士,徐南平院士便是其中之一”。而徐南平院士正是此次南工大懇談會(hui) 舉(ju) 辦地——江蘇省膜科學技術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他帶領團隊在這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ge) 無機膜工業(ye)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獲得無機膜領域第一個(ge)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
“我們(men) 的職稱評定有哪些細則?家人的工作和孩子上學問題怎麽(me) 解決(jue) ?”麵對提問,前幾年剛入職的揚州大學獸(shou) 醫學院青年教師劉源現場解答:“學校在研究生招生、職稱晉升等環節,會(hui) 給予青年教師很多支持。比如,在博士生導師資格認定中除了正常申報外,還有破格申報、直接提交和直接認定等方式,同時在研究生招生上也給予適當傾(qing) 斜。在職稱評聘方麵,學校為(wei) 通過人才引進的老師設定了專(zhuan) 門的綠色通道,這些人員可直接申報正高職稱。在服務保障方麵,學校和學院全力協助幫忙消除後顧之憂,包括發放科研啟動經費、安家費、住房補助、租房補貼,優(you) 先解決(jue) 這些人員的配偶工作和孩子入學問題。”
記者采訪中發現,青年學者們(men) 看好江蘇的發展,也更關(guan) 注入職後科研平台的搭建和自身發展前景,希望在各自專(zhuan) 業(ye) 領域有更多建樹。各家高校也正以實際行動吸引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留下來。
“工作地點在哪裏,對我來說很重要。江蘇科教資源豐(feng) 富,而且長三角也是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正在新加坡工作的張曉東(dong) 告訴記者,他和女朋友以前就是在南京上的大學,最近連續參加了南京中醫藥大學和東(dong) 南大學兩(liang) 場青年論壇,收獲頗豐(feng) 。“我們(men) 從(cong) 事的是生物醫藥相關(guan) 研究,這裏有完善的產(chan) 業(ye) 鏈,能夠給我們(men) 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更多機遇。”
90後東(dong) 南大學校友陸佳煒2022年從(cong) 美國亞(ya) 利桑那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前往佐治亞(ya) 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如今十分渴望回到國內(nei) 發展,期待加盟東(dong) 南大學交通學院。“在海外求學的這些年,我感受到祖國正快速發展,也希望助力‘交通強國’建設。江蘇省和母校給我們(men) 提供了這麽(me) 好的平台,在住房和子女教育方麵的政策傾(qing) 斜讓我心動,我也希望用更優(you) 異的業(ye) 績回饋母校。”
“之前我們(men) 團隊和南郵就有一些項目合作,對我來說這裏並不陌生。”參加南郵青年學者論壇的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在讀博士生常翌告訴記者,如果可以來南郵工作,自己可以迅速融入、順利啟動,而不必從(cong) 零開始。
深耕創新土壤助力施展才華
高校組團“搶”人才,是我省引才工作的縮影。近年來,我省在全球引才方麵跑出“加速度”,深耕創新土壤,促進青年人才與(yu) 地方發展雙向奔赴。
引進青年科技人才後,如何讓他們(men) 既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發光發熱,又可以更好地為(wei) 人師表、獲得更好的成長?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省教育廳、省科協等部門單位聯合發力,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才華“架橋鋪路”。
2023年,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全省事業(ye) 單位公開招聘人員工作的意見》,針對影響人才成長的痛點堵點難點,實施係列人才人事政策,堅持係統思維、破立並舉(ju) ,打出深化事業(ye) 單位管理製度改革、創新人才評價(jia) 、促進產(chan) 才深度融合、壯大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優(you) 化人才服務環境等政策“組合拳”。省科協自2017年以來連續組織開展7輪青年科技人才托舉(ju) 工程相關(guan) 評選,累計資助1000多名35歲以下的科研苗子,為(wei) 其科研起步提供“第一桶金”。省市兩(liang) 級青科協聯動,常態化開展青年人才沙龍等交流活動百餘(yu) 場,並通過分產(chan) 業(ye) 分專(zhuan) 題、跨領域跨地域組織開展深度交流、平等對話,提高青年人才的獲得感、歸屬感。
與(yu) 此同時,江蘇高校也積極“破五唯”“立新標”,幫助青年學者們(men) 既做好科研工作也提升教學能力。南京理工大學於(yu) 2017年就在全國率先啟動職稱製度改革,實施教師分類評價(jia) 、分類發展,破除“五唯”,樹立質量及貢獻導向,構建“四型七類”教師職稱晉升體(ti) 係。揚州大學積極實施“培椒”工程,通過一對一配備教學導師、科研導師和生涯發展導師,幫助青年教師做好職業(ye) 生涯規劃、提高業(ye) 務能力和水平,促進快速成長。
為(wei) 了讓新進教師更好地找準發力方向、與(yu) 產(chan) 業(ye) 走得更近,不少高校鼓勵青年教師們(men) 走進企業(ye) 。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電氣工程係的青年教師畢愷韜在入職後,進入無錫新能源企業(ye) 上能電氣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學校給了我們(men) 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麵,我的科研方向緊跟產(chan) 業(ye) 發展,科研成果更容易落地轉化;另一方麵,我在教學上將產(chan) 業(ye) 前沿技術和需求引入課堂,有助於(yu) 提高學生就業(ye) 競爭(zheng) 力。”畢愷韜說。(葉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