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開掘創作的土壤(新語)
現實題材劇要重視時效性,聚焦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熱點話題。如何更好地觀照現實,在深入生活中獲取更加豐(feng) 富的養(yang) 分,持續開掘創作的土壤,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執導的《小別離》《小歡喜》《小敏家》《小滿生活》等現實題材劇,在主題和角度上有所延續,展現出中國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拚搏奮鬥。
以輕喜劇的方式化解問題,是我創作現實題材劇的一個(ge) 方法。用調侃的方式表現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反而能夠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溫暖的治愈感。一方麵,劇中人物的互動和對話,充滿了喜感、幽默的元素。一些小細節和俏皮話的設定,也讓觀眾(zhong) 感受到輕鬆愉快的氛圍。另一方麵,圓滿的結局向觀眾(zhong) 展開一抹亮色,傳(chuan) 遞向上的力量。我們(men) 希望展現樸素的生活觀與(yu) 價(jia) 值觀,每一個(ge) 普通人都在為(wei) 生活而拚搏奮鬥,一步步克服困境、奔赴理想。
從(cong) 小切口、小事件、小人物出發,折射出日新月異的大時代——“以小見大”,是我創作現實題材劇一以貫之的追求。比起宏大敘事,我更喜歡將鏡頭對準普通人的生活,看他們(men) 的喜悲哀樂(le) ,展現人性的豐(feng) 富性。塑造多棱鏡式的人物,是我的美學追求。每個(ge) 角色不是單麵、扁平的,而是立體(ti) 、多元的。劇情也好,題材也好,口子開得很小,伸進去很有深度和廣度,看到人物相對寬廣的內(nei) 心世界,點點滴滴折射出時代發展、社會(hui) 進步的萬(wan) 千氣象。
近年來現實題材劇創作火熱,許多優(you) 質作品引發觀劇熱潮、觀眾(zhong) 熱讚。如此熱度,對於(yu) 創作者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我觀察到,現實題材劇尤其是都市家庭劇的創作正麵臨(lin) 瓶頸。題材紮堆、“撞車”,很多劇本在寫(xie) 重複的人物關(guan) 係,甚至情節誇大、變形,故事懸浮。都擠在一條狹窄的路上,無法開拓創作廣度。
創作需要紮紮實實深入生活、感知生活。細節是編不出來的,真實感與(yu) 生活感恰恰通過細節本身流淌出來。要拍出有質感、不懸浮的電視劇,就要踏踏實實深入生活,沉浸式地體(ti) 驗生活。從(cong) 生活中“打撈”出的柴米油鹽,“勾兌(dui) ”上鮮活的故事、細節、人物,才能更有煙火氣、更加接地氣。《小別離》播出時,有觀眾(zhong) 提出劇中演員一進門就換拖鞋,感覺很真實;《小滿生活》裏媽媽下班剛進門,孩子立刻到她衣兜裏找禮物……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導演的能力體(ti) 現在還原現實,讓劇集內(nei) 外產(chan) 生高度逼真的交疊、互動,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有觀眾(zhong) 評論說,這部劇演的好像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很有代入感,這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也是我一輩子的藝術追求。
創作者永遠在審美上尋找和觀眾(zhong) 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如何將感知的觸角深入生活的每個(ge) 角落,向更深處挖掘,向新角度開拓,創作出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優(you) 秀現實題材作品,是擺在創作者麵前的時代課題。
我們(men) 都在尋找答案。
(作者為(wei) 電視劇導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