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點讚濟南:深化產研對接 激發科創活力

發布時間:2024-01-11 14:28:00來源: 人民日報

  山東(dong) 濟南搭建研發平台,引進孵化科技成長型企業(ye)

  深化產(chan) 研對接 激發科創活力

  本報記者 李 蕊

  核心閱讀

  引入高端人才,深化產(chan) 研對接,合作培育企業(ye) ……由山東(dong) 省濟南市與(yu) 北京理工大學共建的前沿技術研究院,通過市場化運營,讓企業(ye) 的創新活力更足,經濟的發展動力更強。截至目前,研究院累計獲批國家級、省部級等科技計劃及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185項。

  “嗡嗡——”設備運轉的蜂鳴聲不時傳(chuan) 來,循聲探去,一間實驗室內(nei) ,幾名身穿白大褂的年輕人正在忙碌,時而操作儀(yi) 器,時而埋頭記錄。

  這裏是山東(dong) 濟南一家“特殊”的機構——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研究院由濟南市與(yu) 北京理工大學共建,實行企業(ye) 化管理、市場化運營。

  為(wei) 何要成立這家機構?它為(wei) 各方帶來了哪些效益?近日,記者來此一探究竟。

  如何服務企業(ye) ?

  集聚高端人才資源,合作打破技術瓶頸

  鳴笛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位於(yu) 濟南高新區的智慧園區漸漸熱鬧起來,一群機器人“各司其職”,開啟了一天的工作——

  清掃機器人旋轉掃刷,將垃圾“吞”進機身內(nei) ,每小時可清掃地麵6000平方米;巡檢機器人閃轉騰挪,用“眼睛”專(zhuan) 注巡視園區的每個(ge) 角落,排查肉眼難以發現的安全隱患;配送機器人穿過人流,在樓宇間配送文件……

  這是濟南高新區依托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項目打造的全息3D可視化智慧園區。這些智慧場景的實現,離不開研究院與(yu) 山東(dong) 迪特智聯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打造的數字孿生雲(yun) 控平台。

  “公司主營計算機信息技術開發、軟件開發等業(ye) 務,幾年前曾嚐試簡單的數字孿生技術。當時,有客戶想請我們(men) 打造一個(ge) 智慧的園區後台調度係統。”迪特智聯負責人商子豪說,“若能抓住這個(ge) 機遇,公司或許能實現轉型發展。可當時團隊人才短缺,有些技術瓶頸難以突破。”

  “許多頗具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ye) ,經常會(hui) 被引才環節絆住。一是企業(ye) 缺資金,二是人才覺得中小企業(ye) 平台小、事業(ye) 發展起點低,不願意來。”濟南高新區創業(ye) 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麗(li) 說。

  為(wei) 解決(jue) 企業(ye) 發展難題,2019年,濟南市與(yu) 北京理工大學共同建立研究院,落地於(yu) 濟南高新區,研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材料、大數據等領域。

  “在科研方麵,我們(men) 打造人才、成果、市場三位一體(ti) 的科研體(ti) 係,遴選了一批潛力大、市場廣的項目,進行成果轉化和公司化運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雪梅說,截至目前,研究院柔性引進院士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等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才25人。

  “在濟南高新區的牽線幫助下,我們(men) 依托研究院的人才資源,突破了技術瓶頸,一同打造了數字孿生雲(yun) 控平台。”商子豪說,“現在,公司進一步轉型邁向高端發展。”

  研究院與(yu) 企業(ye) “牽手”合作的例子還有不少。“我們(men) 與(yu) 山東(dong) 旋幾工業(ye) 自動化有限公司合作,研發了5G智能安保巡邏機器人;與(yu) 山東(dong) 新鬆工業(ye) 軟件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開展工業(ye) 雲(yun) 平台數字孿生技術攻關(guan) ;與(yu) 山東(dong) 中實易通集團有限公司開展儲(chu) 能電池的失效分析與(yu) 評估技術研究……”陳雪梅介紹,目前研究院已與(yu) 山東(dong) 70餘(yu) 家企業(ye) 開展科技合作,簽署技術服務合同超100項。

  如何多方受益?

  培育眾(zhong) 多科技企業(ye) ,服務區域長遠發展

  “在考察研究院項目之初,濟南高新區工作人員就主動靠前服務,提供了約3萬(wan) 平方米的辦公空間。附近有不少優(you) 質龍頭企業(ye) 、科技成長型企業(ye) ,便於(yu) 我們(men) 開展合作。”陳雪梅說。

  “服務要精細,政策‘禮包’也分量十足。在人才引進、重大項目申報等方麵,我們(men) 給予全要素支持,如整合人才服務事項,實現一站式辦理,提供高層次人才生活補貼,以及開展重大項目預申報輔導和常態化跟蹤申報輔導。”濟南高新區管委會(hui) 發展改革和科技經濟部人才服務專(zhuan) 員盧傳(chuan) 珂說。

  濟南高新區為(wei) 何下如此大力氣?

  “2018年,全區提出建設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目標。要實現這個(ge) 目標,還得在人才匯聚、企業(ye) 培育、創新效益等方麵改進突破。”盧傳(chuan) 珂說。

  實現追趕超越,高端研發平台是重要依托。“憑借人才優(you) 勢,研究院與(yu) 區內(nei) 龍頭企業(ye) 共建聯合實驗室,與(yu) 本地中小企業(ye) 簽署技術服務合同,引領企業(ye) 轉型升級。”盧傳(chuan) 珂說,“與(yu) 此同時,研究院還注重引進與(yu) 孵化並舉(ju) ,引進孵化以民營企業(ye) 為(wei) 主的科技成長型企業(ye) 35家,開辟了新領域、新賽道,為(wei) 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了新動能。”

  跳出一區看全市。“近年來,全市以創新驅動發展,加速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十大千億(yi) 元級產(chan) 業(ye) 逐步崛起,恰恰是用人之際,但一度缺少高端研發平台。”濟南市科技局產(chan) 業(ye) 發展處副處長陳萍說。

  2019年9月,科技部印發《關(guan) 於(yu) 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健康有序發展,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濟南開始向外尋找大院大所,北京理工大學便是其一。”陳萍介紹,“研究院為(wei) 濟南提升科創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撐,為(wei) 後續吸引更多新型研發機構落地開了好頭。”

  高校也從(cong) 中受益。“我們(men) 的研究強項與(yu) 濟南的產(chan) 業(ye) 發展布局基本契合,當地政府推出誠意滿滿的政策支持,為(wei) 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為(wei) 學校‘雙一流’建設提供了機遇,讓科研接了地氣,進一步促進成果轉化落地。”陳雪梅說。

  如何持續發展?

  深化產(chan) 研對接合作,實現可持續“造血”

  研究院成立以來,運營效果如何?

  一組數據給出了答案:截至目前,研究院已與(yu) 濟南市屬地企業(ye) 簽署技術服務合同超100項,累計獲批國家級、省部級等科技計劃及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185項,帶動新增效益14.92億(yi) 元……

  合作初見成效,濟南持續發力。幾年時間內(nei) ,山東(dong) 區塊鏈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等新型研發機構相繼落地。

  據介紹,政府與(yu) 高校簽約合同的有效期往往是5年,到期後,原先的扶持資金、補貼一般會(hui) 減少。“這些平台能否可持續發展,是我們(men) 最關(guan) 心的問題。人才留得下、用得好,是平台持續‘造血’的前提。”陳萍說。

  留人重在留心。濟南先後出台人才服務支持政策、人才發展環境政策等,組織“海右人才節”等活動,為(wei) 人才提供對外交流的平台。“大到住房、醫療、子女教育,小到體(ti) 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我們(men) 都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陳雪梅說。

  盧傳(chuan) 珂表示,濟南高新區管委會(hui) 搭建起人才服務專(zhuan) 員隊伍,專(zhuan) 門為(wei) 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未來還將在“精細”二字上下功夫,積極探索完善人才培養(yang) 、評價(jia) 等機製,暢通人才發展渠道,聚力引育、留住各類人才。

  “要讓這批平台更好地發揮作用,優(you) 化營商環境是關(guan) 鍵。”濟南高新區黨(dang) 工委委員、管委會(hui) 副主任陳安彪表示,“下一步,要借助產(chan) 業(ye) 良好發展基礎,充分釋放政策紅利、打造營商沃土,促進研究成果盡快轉化,推動實現共同發展。”

  “未來,要立足全市產(chan) 業(ye) 發展布局,完善全鏈條服務體(ti) 係,為(wei) 人才幹事創業(ye) 、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生態,讓這批新型研發機構站得住、走得遠、發展得好,進而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濟南市科技局局長陳西武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1日 10 版)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