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12.9%
原標題: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12.9%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發布
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12.9%
2022年,北京、天津的協同創新指數分別是河北的2.6倍和1.4倍,均比2013年的倍數(6.6倍和4.8倍)有較大幅度降低,表明京冀、津冀間創新指數的相對差距縮小。
2013—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cong) 100增長到297.6,年均增速為(wei) 12.9%。
這些數據是1月13日記者從(cong)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新年論壇(2024)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研討會(hui) 上獲悉的。
會(hui) 上,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發布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3)》。《指數》從(cong) 京津冀整體(ti) 、三省市和13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三個(ge) 空間層麵分別構建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重點分析2013—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發展趨勢。
三地間技術聯係指數最高,區域創新協作不斷加強
“京津冀協同創新既要求三地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水平,也要求增強三地間的創新合作與(yu) 溢出。”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表示,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包括五個(ge) 一級指標,分別是創新能力、科研合作、技術聯係、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
《指數》顯示,京津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京津冀創新能力指數從(cong) 2013年的19.5增長到2022年的69.3,年均增長15.1%。這表明京津冀在研發投入強度、研究與(yu) 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等方麵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科研合作止跌回升。2013—2019年京津冀城市間科研合作指數呈現上升態勢,2019—2020年科研合作指數急速下降,2020—2022年止跌回升。
“三地技術聯係2022年達到93.5,在五個(ge) 一級指數中最高。”李國平表示,這也反映了京津冀三地間的技術聯係越來越頻繁,區域創新協作不斷加強。
創新環境指數增速迅猛,創新軟環境的指標也有顯著提高,京津冀創新氛圍明顯改善。從(cong) 2013年到2022年,京津冀的創新環境指數從(cong) 1.4增加到74.6,年均增長55.7%。
2019—2022年,京津冀的創新績效指數呈現波動變化,創新績效在2022年回升到25.5。李國平分析,創新績效的回升主要是由高技術產(chan) 業(ye) 新產(chan) 品銷售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帶來的。
《指數》指出,京津冀三地跨區域產(chan) 業(ye) 活動活躍,區域產(chan) 業(ye) 對接和合作不斷深化。
京津冀三地跨省(市)設立企業(ye) 活動活躍。2022年,三地企業(ye) 在區域內(nei) 跨省(市)設立分支機構8200家,增長8.7%。2022年,京津轉入河北單位4395個(ge) 。北京市通州區與(yu) 廊坊北三縣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獲批建設。
打造京津雄創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ti)
盡管京津冀協同創新成效顯著,但《指數》也指出津冀人才流失、京津冀技術交易市場仍存在較大進步空間等問題。為(wei) 此,《指數》提出對策建議。
加快推進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國家科技力量體(ti) 係建設,大力支持基礎研究,聚力攻克“卡脖子”問題。係統性部署基礎研究,促進更多的國家科技創新項目與(yu) 科學研究中心在北京落地。進一步完善國家戰略體(ti) 係,明確各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定位,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引入國際頂尖科技人才與(yu) 機構,為(wei) 北京前瞻性、引領性原始創新提供支撐。
“同時,打造京津雄創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ti) 。”李國平說,圍繞京津冀科技創新一體(ti) 化定位,強化三地差異化分工和協作。北京市是國際科創中心,致力於(yu)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技術創新總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區和全球高端創新型人才中心。天津市是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中心和現代化製造中心,致力於(yu) 打造技術研發及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創新型中小企業(ye) 集聚創新創業(ye) 示範區。河北雄安新區在京津冀協同創新中發揮“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通過承接北京部分科創功能轉移,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指數》提出,以北京國際科創中心為(wei) 核心,發揮京津雄創新金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區域內(nei) 布局一批科技園區、研發基地,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探索跨省市科技園區聯合共建新機製,共築科技研發產(chan) 業(ye) 鏈,打造一批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的創新基地,形成互利共贏、梯度傳(chuan) 遞式的科技園區發展新格局。
圍繞北京創新鏈布局津冀產(chan) 業(ye) 鏈,打造一批京津冀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李國平表示,需要織密產(chan) 業(ye) 鏈和創新鏈的契合點,加強三地間的分工合作,打造從(cong) 知識產(chan) 出、科技創新到新產(chan) 品生產(chan) 銷售的全產(chan) 業(ye) 鏈。推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關(guan) 村在津冀的分院分園及產(chan) 學研異地合作機製建設,以創新成果孵化津冀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工業(ye) 互聯網、氫能、生命健康等產(chan) 業(ye) 鏈,用鏈條思維統籌謀劃京津冀產(chan) 業(ye) 布局,以北京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培育和帶動津冀做大做強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
“還要發揮製造業(ye) 對於(yu) 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作用,京津冀共同打造一批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李國平說,發揮北京電子信息的優(you) 勢,加強集成電路係列重大產(chan) 業(ye) 項目建設,進一步增強萬(wan) 億(yi) 級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中的信息製造實力。努力擴大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規模,圍繞新型抗體(ti) 、細胞和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加大產(chan) 業(ye) 化布局。對新能源汽車、工業(ye) 機器人等領域加大產(chan) 能擴張力度。依托產(chan) 業(ye) 鏈分工,打造京津冀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指數》還建議,加快科創體(ti) 製機製改革,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
持續優(you) 化企業(ye) 開辦經營環境,激發經營主體(ti) 活力。優(you) 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完善商事製度,實現營業(ye) 執照和行政許可“一套材料、一窗提交、並聯審批、同步出件”,實現更多經營主體(ti) “準入即準營”,進一步降低企業(ye) 製度性交易成本。從(cong) 專(zhuan) 項資金支持、稅收優(you) 惠、科技、金融、人才、“放管服”改革等環節,打通現有政策體(ti) 係對開放平台的接口,使開放平台能享受現有的政策優(you) 惠支持。
在完善科技服務政策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方麵,《指數》提出從(cong) 政策與(yu) 資金多方麵支持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業(ye) 企業(ye) 發展,優(you) 化科技服務業(ye) 營商環境。建立綜合性數字化科技中介服務平台,減少創新供給端與(yu) 需求端的信息不對稱,實現創新要素高效對接。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綜合市場,提高科技中介服務企業(ye) 的服務效率與(yu) 質量。
李國平認為(wei) ,還要完善體(ti) 製內(nei) 創新激勵機製,落實科技投入容錯與(yu) 免責的政策。建立健全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製,完善體(ti) 製內(nei) 科技股權、科技創新績效激勵政策,鼓勵國有企業(ye) 加大科技領域研發投入。(記者米彥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