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海外版|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從秦淮河畔望向曆史深處

發布時間:2024-01-17 16:4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題:留法海歸、南京中國科舉(ju) 博物館副館長尹磊——

  從(cong) 秦淮河畔望向曆史深處

  南京中國科舉(ju) 博物館位於(yu) 江蘇南京秦淮區夫子廟學宮東(dong) 側(ce) ,由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ju) 考場江南貢院改擴建而成,已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

  江南貢院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wei) 深遠的科舉(ju) 考場,是科舉(ju) 製度的有形遺產(chan) 在南京的最直觀體(ti) 現。留法歸來的尹磊是南京中國科舉(ju) 博物館副館長、秦淮非遺館館長,回國後,他長期深耕於(yu) 文博藝術前線,希望能通過自己與(yu) 團隊其他成員的努力,“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寶庫傳(chuan) 承好,讓秦淮河所哺育的曆史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從(cong) 塞納河畔歸來

  尹磊先後就讀於(yu) 浙江大學、新疆大學、南京大學,2008年,他被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到法國高等實踐研究院攻讀曆史學博士。該校一直倡導並致力於(yu) 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是法國人文社會(hui) 科學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的代表學校,特別是在曆史學方麵擁有深厚的積澱和研究傳(chuan) 統。

  留學期間,法蘭(lan) 西學院教授、著名考古學家葛樂(le) 耐送給尹磊一張吉美博物館的參觀券,尹磊去參觀時,發現館藏品中還有西域壁畫,其精美程度讓人震撼。當時,尹磊在法國學習(xi) 的主要內(nei) 容之一,與(yu) 絲(si) 綢之路的曆史有很深的關(guan) 係。看著館中壁畫,尹磊的情緒很複雜。

  “思前想後,我與(yu) 幾位留學於(yu) 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青年學者一道,組織了一個(ge) 名為(wei) ‘青年敦煌學會(hui) ’的線上讀書(shu) 班。希望能通過不同的跨文化研究視角,為(wei) 國內(nei) 的敦煌文化研究出一份力。”尹磊說。

  2012年,尹磊被推薦加入了法國亞(ya) 洲學會(hui) 。一次圖書(shu) 館查閱資料時,他意外發現了包括狀元卷在內(nei) 的一批清代殿試卷的原卷。這批本應珍藏在中國自己博物館內(nei) 的文物,是如何流失海外,又如何見證了近代史上的風雲(yun) 滄桑?麵對這些筆墨如新的真跡,尹磊陷入沉思,當時麵對吉美博物館內(nei) 壁畫時的感慨萬(wan) 千,再次襲來。

  不久後,南京開始在江南貢院的基礎上改擴建科舉(ju) 博物館。受到家鄉(xiang) 曆史文化的感召,2014年,尹磊決(jue) 定回國,參與(yu) 科舉(ju) 博物館的建設工程。

  在傳(chuan) 統文化語境下重新定義(yi) 博物館

  投入南京中國科舉(ju) 博物館建設運營的8年間,尹磊致力於(yu) 征集來自全國各地的科舉(ju) 文物精品,從(cong) 個(ge) 人理想、地域文化到國家製度等多個(ge) 角度,從(cong) 文物展品、文創產(chan) 品到學術研究等多個(ge) 層麵,向海內(nei) 外介紹中國古代的科舉(ju) 製度與(yu) 文化。

  那段時間,他廣泛涉獵典籍論著,走遍了江南貢院的每個(ge) 角落。“麵對曆史的厚重,人就會(hui) 意識到,再怎麽(me) 努力也不過分。”尹磊說。

  為(wei) 了辦好高質量博物館,尹磊開始嚐試“在傳(chuan) 統文化的語境下重新定義(yi) 博物館”。在他看來,博物館不僅(jin) 是“封存”曆史的殿堂,還應該是麵向公眾(zhong) 的論壇,更可以是與(yu) 公眾(zhong) 互動的“遊樂(le) 場”。雖然觀眾(zhong) 在參觀博物館時需要安靜的空間,需要對承載曆史的文物有一份敬畏,但這並不意味著博物館要時刻保持緊張、嚴(yan) 肅的氛圍。於(yu) 是,尹磊作為(wei) 策展人策劃了“士子的行旅——中國古代科舉(ju) 與(yu) 旅行特展”。為(wei) 了“讓文物‘動起來’,讓展覽‘活起來’”,展覽中將古代士子的腳蹤、科舉(ju) 考試的空間地理分布、科舉(ju) 文物、相關(guan) 影視作品等多媒體(ti) 展示與(yu) 互動裝置相連,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觀眾(zhong) 前來觀展。

  最近,尹磊帶領團隊投身於(yu) 《曆代江蘇進士錄》的編撰工作。叢(cong) 書(shu) 收錄了今江蘇省行政區劃範圍內(nei) 的曆代進士,包括江蘇進士的名錄、小傳(chuan) 、相關(guan) 史料,以及對前人研究的補證。團隊還打造了尋訪狀元、進士後人家族數據庫,研究人員可以從(cong) 數據庫內(nei) 下載相關(guan) 資料及數據分析結果。“無論是專(zhuan) 門研究科舉(ju) 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還是有誌於(yu) 研究科舉(ju) 的高校學子,都可以與(yu) 館內(nei) 的研究人員一道,共同使用學術資料,共享科舉(ju) 博物館的研究成果。”尹磊說。

  促進中外學術交流與(yu) 對話

  作為(wei) 深耕文博領域的留法歸國學子,尹磊認為(wei) ,可以在推進中法博物館合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成立兩(liang) 國博物館、美術館交流互鑒的機製和路徑。同時,還可以不斷開展產(chan) 學研合作,推進中法文博界在學術研究、文物保護、辦展、文創等領域的合作;深入挖掘中法兩(liang) 國在非遺文化方麵的合作潛力,比如中華美食、中醫等。借鑒法國在打造水韻文化、旅遊文化上的成熟經驗和做法,賦能大運河文化建設,合作打造高水平的水韻文化項目標杆。

  隨著中法文化交流不斷開展,兩(liang) 國互譯作品越來越多地呈現在了東(dong) 西方讀者眼前。尹磊翻譯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代表作《聖武親(qin) 征錄》,一經出版便受到學界稱讚,獲得2022年度上海古籍出版社“典籍文獻類十佳”等殊榮。

  “文化交流的目的,不僅(jin) 在於(yu) 使彼此之間有了更多了解,而且通過了解對方來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對於(yu) 繼續推進中法雙方了解和互信、促進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尹磊認為(wei) ,可以以非遺文化等為(wei) 抓手,在此基礎上展開文化作品創作與(yu) 利用的交流。同時依托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更深層次合作,特別是推動中法青年互訪,深度體(ti) 驗兩(liang) 國文化。也可以加大對演出項目、出版項目的支持,係統地向法國介紹中國學術、文藝、人文領域的新成果和新創作,同時引進法國的優(you) 秀文化作品和具有影響力的最新學術成果進行譯介。

  “在整個(ge) 過程中,留法學子們(men) 大有可為(wei) 。”尹磊說,“利用好自己所學,海歸人才可以在文化、經濟等多領域更好起到橋梁紐帶作用。”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