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梅、大閘蟹、三文魚……山西特產的打開方式“不止一麵”
在旅遊市場火出圈的同時,千奇百怪的新鮮“特產(chan) ”被“挖”了出來。網友們(men) 一一盤點自家“特產(chan) ”的時候,竟然是:身在家鄉(xiang) 為(wei) 異客,我對我的家鄉(xiang) 也很陌生!
“歐洲李”掛金灘園,大閘蟹“住”黃河灘,“三文魚”自山中來……近年來山西各地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各種意想不到的“新晉”特產(chan) 在三晉大地“生根發芽”,農(nong) 業(ye) 新品類、新設施、新模式不斷推陳出新。雖然這些“新晉”特產(chan) 本地人多半都沒吃到,但已悄然成長為(wei) 一個(ge) 個(ge) 支撐地方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
喜迎“梅”好生活
“連雨晚晴,步自澤村,西望原隰憧憧,不覺河邊問渡。”詩中“澤村”即“翟村”。
曾經的南翟村,是明清時期太原八景中的“汾河晚渡”。如今,南翟村因地製宜打造的“金灘田園”,成為(wei) 山西省最早引進栽植歐洲西梅的種植基地。
每年9月5日到10月5日,南翟村金灘田園都會(hui) 舉(ju) 辦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歐洲西梅采摘節,現已舉(ju) 辦8年。彼時,紫紅相間的西梅掛滿枝頭,陣陣果香撲鼻而來,遊客們(men) 穿梭田間采摘新鮮的西梅。十幾年來,南翟村先後投資數千萬(wan) 元完善現代農(nong) 業(ye) 設施,建成了規模近千畝(mu) 的水果生產(chan) 基地,打造了“水果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園”。
依托區位和生態優(you) 勢,南翟村堅持“黨(dang) 建+產(chan) 業(ye) ”的發展理念,“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融合發展,依托金灘家園、金灘田園、金灘經濟園“三園共建”,探索現代農(nong) 業(ye) 田園綜合體(ti) ,特色水果種植已經成了南翟村名副其實的致富產(chan) 業(ye) 與(yu) 亮麗(li) 名片,每年能夠為(wei) 全村創收近千萬(wan) 元,年人均銷售收入近2萬(wan) 元。小小西梅,成為(wei) 當地村民發家致富的“金果子”。
小西梅助力大振興(xing) 。在山西,原產(chan) 於(yu) 西亞(ya) 和歐洲的“歐洲李”——西梅迎來新生機。
在大同市天鎮縣穀前堡村的種植園區,西梅香飄田野,是縣域西梅種植產(chan) 業(ye) “先行者”。現如今,種植園區累計帶動穀前堡和周邊行政村累計80餘(yu) 人次參與(yu) 西梅種植、采摘、出售全過程,人均增收1.1萬(wan) 元以上,輻射帶動經濟發展100萬(wan) 元以上。
在果業(ye) 大市運城市,西梅被稱為(wei) “奇跡水果”,稷山縣蔡村、河津市城區街道東(dong) 關(guan) 村等地的果農(nong) 開始轉變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結構,嚐試西梅標準化栽植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晉中榆次區中莊村因地製宜發展特色水果種植,打造純綠色無公害水果基地。每到金秋時節,村內(nei) 山坡上西梅、鮮桃等掛滿枝頭,有效促進農(nong) 業(ye) 增效和農(nong) 民增收,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家園美如畫、樂(le) 業(ye) 果實豐(feng) 、實業(ye) 穩步增。每年秋韻絢爛而飄逸的時節,在山西,從(cong) 南到北,氤氳著香甜的豐(feng) 收氣息,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穩步發展,田疇阡陌處處孕育著希望。
“蟹”逅富裕之路
1月26日,帶著“住”在黃河邊的大閘蟹,隨著運城臨(lin) 猗小夥(huo) 李楠走進了中央電視台;
1月初,100斤運城大閘蟹作為(wei) 山西“回禮”發往北京和哈爾濱;
1月19日,為(wei) 了歡迎來自遼寧省鞍山市的“小東(dong) 北虎”們(men) ,運城大閘蟹與(yu) 平遙牛肉、定襄蒸肉等一道道山西特色美食端上了歡迎午宴的餐桌……
連日來,產(chan) 自山西的大閘蟹走出“深閨”被更多人所熟知。廣大網友驚呼,原來,山西不隻有陳醋和麵食,在黃河岸邊,大閘蟹和水稻做了鄰居。
2021年,李楠第一次來到臨(lin) 猗縣薛公村。奔騰不息的黃河水,風景優(you) 美、山清水秀的山村,連片綻放的荷花……李楠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個(ge) 小山村。當時正趕上一個(ge) 由南方人經營的大閘蟹養(yang) 殖基地轉手,李楠一時衝(chong) 動接了下來。
1月底放螃蟹苗,2月份喂螃蟹,3月份螃蟹脫第一殼,脫5次殼成熟,6月到7月割草頭、撈青苔,9月到11月撈螃蟹,12月下旬種水草……在過去的三年中,李楠迅速成長,掌握了大量的螃蟹養(yang) 殖技術,並將所學技術在薛公村推廣。
“黃河灘塗地土質肥沃,黃河水營養(yang) 含量高,氣候適合大閘蟹生長,養(yang) 殖大閘蟹口感香甜美味,沒有泥腥味。”薛公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程俊懷介紹說。
地處黃河岸邊的薛公村,曾經灘塗地滿目蕭涼,大麵積荒溝閑置。近年來,薛公村將一萬(wan) 畝(mu) 荒溝和灘塗整合,改造成了林木茂盛的綠色海洋,成功實現“南蟹北養(yang) ”。優(you) 質的蟹苗,豐(feng) 富的黃河水資源,標準化的養(yang) 殖技術,讓薛公村螃蟹的品質和效益得到雙提升。薛公村還采用村企合作的方式,通過提供完備的水、電、網等配套設施,吸引南方人來村養(yang) 殖,現如今已逐步建成了以1000畝(mu) 大閘蟹、1000畝(mu) 小龍蝦為(wei) 主的特色水產(chan) 養(yang) 殖基地,村集體(ti) 收入每年增加50萬(wan) 元,提供長短期就業(ye) 崗位130餘(yu) 個(ge) 。在2023年,全村大閘蟹產(chan) 量更是達15萬(wan) 斤,產(chan) 值達750萬(wan) 元。
從(cong) 每年9月中下旬開始,進入螃蟹捕撈旺季。一隻隻青殼、白底、黃毛的螃蟹,個(ge) 大體(ti) 壯,在池塘中活力十足。臨(lin) 近春節,李楠的大閘蟹基本已訂購一空,品質上乘的大閘蟹是其暢銷的根本所在。
新的一年,薛公村將在產(chan) 品包裝上體(ti) 現山西、黃河元素,讓“薛公黃河大閘蟹”走得更遠,在山西名優(you) 特產(chan) 名錄上再添一筆。
魚“躍”太行“香”約舌尖
走進晉城市沁水縣張峰村,順著環湖大堤望去,一片碧色進入眼簾。建於(yu) 一片碧水中的三文魚養(yang) 殖場,由山西沁澤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經營,是山西唯一的三文魚養(yang) 殖場,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冷水魚養(yang) 殖基地。
在沁水縣這個(ge) 離海很遠的地方,“三文魚”是怎麽(me) “存在”的呢?
眾(zhong) 所周知,三文魚是一種寒冷高緯度地區的冷水洄遊魚類,被國際美食界譽為(wei) “冰海之皇”,肉質鮮美,營養(yang) 豐(feng) 富。“嬌貴”的三文魚生長條件對水溫、水質要求很高。而水質優(you) 良、水溫恒定,正是沁水縣養(yang) 殖三文魚最大的底氣。
“基地的水源來自張峰水庫,水質優(you) 良,清澈無汙染,達到了飲用標準。”山西沁澤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胡進富介紹說。
位於(yu) 黃河在山西境內(nei) 的第二大支流沁河源頭區和上遊區的分界點的張峰水庫,水溫常年保持在12攝氏度左右,十分適合冷水魚類生長繁育。從(cong) 2017年開始,三文魚自丹麥“漂洋過海”而來,從(cong) 此太行山深處魚滿塘。
2019年,第一批三文魚進入捕撈階段,訂單接踵而至,在上海、鄭州等地很快銷售一空。現如今,沁水縣年產(chan) 成魚400噸,不僅(jin) 晉城人吃上了新鮮的三文魚,憑借冷鏈物流,以最快的速度發往北京、上海、山東(dong) 、江蘇、遼寧等地,年銷售收入2000餘(yu) 萬(wan) 元。通過“公司+基地+貧苦戶”的模式,帶動4個(ge) 鄉(xiang) 鎮18個(ge) 村253戶516人致富。
胡進富說,2024年將進一步擴大養(yang) 殖規模,擴建後年產(chan) 三文魚將達到600噸以上。
沁水三文魚養(yang) 殖正是山西瞄準漁業(ye) 新賽道、打造特色農(nong) 業(ye) 亮點的一個(ge) 縮影。
大閘蟹、三文魚、白對蝦……如今,這些海鮮品種在黃土高原上都有養(yang) 殖,還已經達到了量產(chan) 規模,山西水產(chan) 的豐(feng) 富程度打破了當地百姓的認知。據了解,2023年1月至9月,山西全社會(hui) 漁業(ye) 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同比增長58.6%,遠高於(yu) 山西一產(chan) 固投增速,高於(yu) 全國水產(chan) 養(yang) 殖投資增速。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一首《人說山西好風光》久久回響。如今,山西的好風光依舊璀璨,“一方水土”煥發新活力,“原來你是這樣的寶藏山西”讓人驚喜不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