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努力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能充分迸發

發布時間:2024-02-03 11:0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努力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能充分迸發

  天津南開,津河之畔。天開高教科創園(以下簡稱“天開園”)核心先導區身處繁華鬧市,又隱於(yu) 象牙塔邊。

  2019年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天津考察時強調,自主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撐,必須創造條件、營造氛圍,調動各方麵創新積極性,讓每一個(ge) 有創新夢想的人都能專(zhuan) 注創新,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能充分迸發。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天津從(cong) 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出發,依托自身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富集等優(you) 勢,於(yu) 2022年底啟動天開園建設,著力打造天津科創新高地。正式開園8個(ge) 月來,注冊(ce) 企業(ye) 已達1220家,其中絕大多數是科技創新型企業(ye) 。天開園正加快成為(wei) 天津“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態圈”。

  “科技創新策源地”

  讓大學與(yu) 城市相互賦能

  “出校區、進園區,從(cong) 實驗室到公司僅(jin) 需5分鍾車程。”去年5月,天津大學教授馬雷帶領團隊在園區創辦精儀(yi) 量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團隊成果靜電儲(chu) 存環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端設備相繼走上產(chan) 業(ye) 化之路。

  “天開園為(wei) 科研人員結合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不斷攀登科技高峰提供了很好的土壤。”馬雷說。

  根據《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規劃方案》,天開園著力構建“一核兩(liang) 翼”發展格局。“一核”坐落南開區,匯集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名校,還有6個(ge)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ge) 國家級工程中心、56個(ge) 天津市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資源富集;“兩(liang) 翼”分別位於(yu) 西青區、津南區,突出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具備豐(feng) 富的載體(ti) 空間資源。

  “大學是城市最重要的創新源。”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秘書(shu) 長張貴認為(wei) ,天開園構建的“科教優(you) 勢助力產(chan) 業(ye) 發展,產(chan) 業(ye) 升級反哺科教興(xing) 盛”模式,推動大學與(yu) 城市相互賦能。

  南開大學統籌學科優(you) 勢,聚焦科創與(yu) 金融的深度融合,開辟“技術轉移與(yu) 科創金融”專(zhuan) 碩新方向,為(wei) 天開園培養(yang) 複合型人才。

  “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我們(men) 鼓勵天大科研團隊加強基礎研究,瞄準前沿方向,用好天開園這個(ge) 載體(ti) 。”天津大學副校長王天友說。

  目前,天津大學校友、學生、教師參與(yu) 注冊(ce) 、遷入園區的企業(ye) 已達73家。

  立足“科技創新策源地”功能定位,天開園還組建由全國重點實驗室、海河實驗室等447家成員單位組成的天開實驗室創新發展聯盟,大力推動園區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guan) 。目前,天開園誕生了“小型微流控檢測儀(yi) ”“纖維素納米傳(chuan) 感器”等科研成果和專(zhuan) 利。

  “科研成果孵化器”

  讓科研成果不再“沉睡”

  目前,天津永續新材料有限公司的3萬(wan) 噸級生產(chan) 線已進入最後裝修階段,公司負責人劉朝輝每天忙得不亦樂(le) 乎。

  就在幾個(ge) 月前,永續新材料的主要技術成果“納米纖維素”,還“沉睡”在天津大學研發團隊的實驗室裏。

  “來到天開園,我們(men) 的科研成果加速孵化、轉化、產(chan) 業(ye) 化。”劉朝輝介紹,園區服務團隊從(cong) 概念驗證、應用場景拓展、金融支持、生產(chan) 場地落實等多個(ge) 維度提供定製化服務。目前,成果細分應用“可食用保鮮塗料”產(chan) 品的預期訂單已超過3000萬(wan) 元。

  去年5月,天津大學博士生李雙陽帶著他和團隊研發的“體(ti) 內(nei) 可視化小口徑水凝膠人工血管”項目入駐天開園,目前產(chan) 品已通過第三方力學性能測試和大動物實驗驗證。

  “人造血管的研發周期漫長,但我們(men) 仍得到天開園多項切實有力的政策扶持。”李雙陽說,目前,在園區的幫助下,項目穩步推進。

  “圍繞‘科研成果孵化器’功能定位,天開園深入推進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長方偉(wei) 介紹,天開園探索“選、育、診、融、賽、轉”的運轉機製,覆蓋科研成果從(cong) 高校走出,在園區孵化、壯大,實現產(chan) 業(ye) 化進入市場的全過程。

  依托天津在化學、化工、材料、精密儀(yi) 器等領域的學科優(you) 勢,天開園推動更多高校科研成果的孵化、轉化、產(chan) 業(ye) 化,目前已與(yu) 9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以腦機接口專(zhuan) 用編解碼芯片、水係規模儲(chu) 能電池關(guan) 鍵材料和電芯等一批先進技術為(wei) 支撐的科技型企業(ye) 先後落戶天開園,越來越多的優(you) 秀科研成果從(cong) 實驗室走向生產(chan) 線。

  “科創服務生態圈”

  為(wei) 科學家配備“創業(ye) 家”

  “實驗室裏是內(nei) 行,在市場上是外行。”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歐來良坦言,也曾想過將科研成果“變現”,但對創業(ye) 風險有所顧慮。

  2023年6月,歐來良團隊的科研成果順利通過南開大學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論證,作為(wei) 重點項目被引入天開園。

  股權架構怎麽(me) 設計,市場前景是否明朗,細分領域怎樣拓展,這些困擾歐來良的問題在天開園一一有了答案。天開發展集團等上門服務,為(wei) 團隊“量身定製”發展方案。

  歐來良說,有了創業(ye) 指導,公司發展速度遠超預期:最近,在天開西青園得到2000平方米的車間,5年免租金,“血液灌流器”“腫瘤粘附紗布”等創新醫療器材即將進入中試階段。

  “針對高校科研成果‘不敢轉’‘不願轉’‘不會(hui) 轉’難題,我們(men) 為(wei) 科學家配備‘創業(ye) 家’。”方偉(wei) 介紹,天開園著力構建“科創服務生態圈”,打造“一站式”綜合智慧服務中心;編製由67家概念驗證、小試中試平台構成的“天開科創技術服務平台能力地圖”;成立天津市技術經理人發展促進會(hui) ,天津市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台谘詢委員會(hui) ;推出34條扶持政策,目前已為(wei) 平台公司、入駐企業(ye) 、優(you) 秀人才等兌(dui) 現政策支持資金2.36億(yi) 元。

  截至目前,天開園已聚集金融機構108家,設立8隻總規模63億(yi) 元的創業(ye) 投資基金,吸引服務機構117家。

  “天開園創新氛圍濃厚,為(wei) 我們(men) 創業(ye) 提供了優(you) 質平台。”雲(yun) 翊科技(天津)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天津師範大學畢業(ye) 生張延鵬說,企業(ye) 在初創時期麵臨(lin) 很多困難,天開園不僅(jin) 在創業(ye) 補貼等政策上“給力”,還提供了經營場地。

  高水平舉(ju) 辦“天開大講堂”,邀請“創業(ye) 大咖”開展專(zhuan) 題授課,累計服務3000餘(yu) 名創業(ye) 者和高校師生;邀請知名學者做客“天開創新沙龍”,打造創新思想工場;組建天開俱樂(le) 部,組織創新創業(ye) 活動300餘(yu) 場。天開園強化知識供給,營造濃厚創新創業(ye) 氛圍。

  “我們(men) 將紮實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建好用好天開高教科創園等平台載體(ti) ,構建產(chan) 學研合作新模式,發揮科教人才等優(you) 勢,強化協同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協作,為(wei) 天津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天津市委主要負責同誌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30日 第 0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