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多地重建小微濕地與人的關係 做好保護利用文章

發布時間:2024-02-03 14:53:00來源: 新華日報

  大江大河大湖是濕地,房前屋後的小河小溪和水塘,是我們(men) 身邊的小微濕地。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是“濕地與(yu) 人類福祉”。記者近日走訪發現,江蘇多地正在重建小微濕地與(yu) 人的關(guan) 係。

  常熟首提小微濕地

  在常熟市虞山鎮沉海圩,河邊鷺鳥低飛,清澈的水麵波光粼粼,這片半人工半自然的鄉(xiang) 村小微濕地,匯集了村落、河道、田間、養(yang) 殖塘等濕地景觀。“這裏原來地勢低窪,每年來大水就會(hui) 全部被淹,很難走。建了濕地公園以後,我們(men) 經常到這裏散步。”虞山鎮福圩村村民錢小法開心地分享家附近的變化。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裏青山半入城”,常熟河網密布,濕地眾(zhong) 多。在10多年前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時,起調麵積為(wei) 8公頃,數量多、分布廣泛的小微濕地不在統計範圍,但它們(men) 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不可忽視。2014年起,常熟開始梳理全市麵積小於(yu) 8公頃的河流湖泊、長度小於(yu) 5公裏寬度小於(yu) 10米的河流淺灘,探索小微濕地保護。

  2022年11月,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上,以常熟經驗為(wei) 藍本的《加強小微濕地保護和管理》等決(jue) 議獲得通過。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參與(yu) 了該項決(jue) 議起草。

  “常見的小微濕地可分為(wei) 自然及人工兩(liang) 大類型。”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暉說,自然演變形成的有小湖泊、河灣、池塘、溝渠、坑塘、河浜、季節性水塘、碟形窪地、溪流等,人為(wei) 活動形成的有農(nong) 田中的低窪地、濕地汙水處理場、城市小型景觀水體(ti) 等。

  “小微濕地在洪水調蓄、水質淨化、氣候調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趙暉介紹,與(yu) 同等麵積的獨立大型濕地相比,數量眾(zhong) 多的小微濕地蒸散速率更高,水土接觸麵更大,氣候調節作用更加明顯,可以更有效地減少地表徑流,從(cong) 而調蓄洪水,同時也為(wei) 濕地生物提供更多適宜的棲息地。

  小河小塘生態回歸

  分布在宅前屋後、田間地頭的小微濕地,在各類開發活動中消失或減少,如今它們(men) 逐漸回歸。“以前這裏河道堵塞,為(wei) 了保持水係清澈,去年全部被打通了。”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金星村蘇小花說,整理河道時,為(wei) 了保留農(nong) 村的生態基底,河道沒有全部硬化,河底還有一些沉水植物。

  蘇州市濕地保護站站長馮(feng) 育青介紹,蘇州將小微濕地建設,與(yu) 濕地公園、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退耕還濕、河道治理、黑臭水體(ti) 治理等相結合。在昆山,天福國家濕地公園通過設計大小、深淺不一的小微濕地,搭配水位調節設施,滿足不同季節不同鳥類對棲息地的需求,提高了生物多樣性。

  1月30日,記者來到南京市江寧區西寧村鄉(xiang) 村濕地,冬季水位下降,溝渠裏露出枯黃的水草,雀鳥站在蘆葦稈上覓食。“附近以前是窯廠,廠子關(guan) 了,空地上長滿雜草,濕地修整以後環境更美了,平時中午會(hui) 帶小朋友們(men) 到濕地公園裏散散步,多和大自然接觸。”在濕地附近幼兒(er) 園上班的西寧村村民劉歡說。

  “恢複濕地生態功能時,沒有過多人為(wei) 幹預,基本保留了原有地形,把原來的幹溝恢複成季節性幹濕兩(liang) 用的溝渠,讓水係連通。”南京林業(ye) 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授、國家公園與(yu) 保護地研究中心主任汪輝主持了西寧村小微濕地規劃,設計時堅持生態優(you) 先,構建近自然植物群落。

  去年,全省積極推進小微濕地、鄉(xiang) 村濕地保護修複試點,建設小微濕地10餘(yu) 處,改善區域濕地生態環境,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

  今年1月,修訂後的《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經審議通過。新增了小微濕地相關(guan) 內(nei) 容,提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guan) 規定、技術規範加強對小微濕地的保護,開展退化小微濕地修複工作,發揮小微濕地生態功能,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日前印發的《江蘇省濕地保護規劃(2023—2030年)》,也提出小微濕地建設目標,預計到2025年新增10處。

  濕地與(yu) 人互生互榮

  與(yu) 自然保護區等大型濕地不同,小微濕地往往與(yu) 人們(men) 距離更近,難以切分,保護修複繞不開人的生產(chan) 生活。

  “西寧村小微濕地附近就是村民活動中心,在發揮生態功能的同時,還要考慮村民生活需要,設置了籃球場和健身器材。”汪輝說,在設計景觀時主要使用本地植物種類,這樣更接近原有自然群落,後期人工管理維護成本更低,此外,觀景台等公共設施也與(yu) 濕地彈性融合,原有竹林被保留,一條小路通向濕生植物深處的水塘邊,水位上漲時親(qin) 水平台會(hui) 被洪水淹沒,洪水退去後可以正常使用。

  揚州市邗江區沿湖村位於(yu) 邵伯湖邊,居住著不少上岸漁民,退捕退養(yang) 後發展鄉(xiang) 村旅遊,邵伯湖畔的自然風景是當地特色旅遊資源之一。然而魚塘閑置多年後,植被開始退化。沿湖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德寶說,去年初,沿湖村開始對村裏水塘、溝渠進行生態修複和改造,“要保持原有濕地的地形地貌,不破壞河、岸、埂,盡量用本地樹種,周邊樹齡30多年的落羽杉都被保留下來,再適當補種菖蒲、菱角等水生植物。”

  在恢複植被多樣性、加強小微濕地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沿湖村還建設一條長約30米的棧道,新增6處景觀台,預留一處空曠的露營草地,池塘四周路麵拓寬鋪設了青石板、漏水磚等,便於(yu) 遊客和村民休閑遊玩。(王靜 丁蔚文)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