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從未遠離的漆器之美

發布時間:2024-02-03 15:05:00來源: 人民日報

 

  近日舉(ju) 辦的諸多關(guan) 於(yu) 漆器的展覽,賦予我們(men) 對曆史悠久的漆藝新的思考視角與(yu) 解讀方向。

  “髹”與(yu) “修”同音,原指在漆器表麵進行塗覆的大漆生產(chan) 工藝。漆樹中蘊含的漆汁經加工後成為(wei) “漆”,其乳濁的特性使得一切塗抹在其下的物質都能被覆蓋,使得漆器具有溫潤的氣質。“髹飾”,也因此具有一種隱喻之美。修飾,是現代漢語常用的詞,而“髹飾”一詞卻不常見於(yu) 日常生活。

  良渚博物院舉(ju) 辦的“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特展,將漆這一傳(chuan) 統工藝美術再次帶回了它的原生地。對漆的運用是我國先民早已熟練掌握的木料防腐技術。中國是漆器的發源地。早在六七千年之前,浙江餘(yu) 姚地區的河姆渡先民就已經掌握了漆木器的製作方法。長江流域上古文明時期,我國南方漁獵采集與(yu) 稻作種植業(ye) 的發達為(wei) 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不僅(jin) 有漆髹塗在木碗表麵,使其具備防水、防腐的特性,更是含有朱砂彩漆,使漆木器有了燦爛的紋樣與(yu) 色彩。長於(yu) 髹飾、止於(yu) 腐朽,成為(wei) 中國漆器的主要特色。

  良渚文化時期,漆藝趨於(yu) 成熟,其工藝和麵貌與(yu) 現今所見的漆器別無二致。精美的漆鳥首、紋飾繁複的殘漆盤,良渚文化很多遺址出土的漆器實物都證明新石器時代的良渚先民已將漆運用到了日常生活以外的禮製活動之中。良渚文化鍾家港遺址出土的漆鳥首有著精良的雕刻技藝,周身赤紅的彩漆地上用黑漆勾畫羽絲(si) 紋樣,彰顯雄渾氣魄。

  杭州市的中國江南水鄉(xiang) 文化博物館展出了出土於(yu) 臨(lin) 平玉架山的漆柄石鉞。鉞原為(wei) 征戰中所使用的兵器,在漫長的文明演化中逐漸成為(wei) 權力的象征。除漆柄石鉞外,迄今所見錢塘地區最高等級的良渚文化聚落杭州桐廬小青龍遺址,還出土以彩漆裝飾木柲的玉鉞。漆柄鉞並非良渚文化獨有,屈家嶺文化也可見到斧鉞形禮器裝飾漆柲的實物。湖北荊州曾出土一件完整的彩漆木柄,通體(ti) 直長施百彩,近根部露黑色木質上飾白彩菱格紋,底端承朱漆柄托。漆柄斧鉞的出土地點遍布長江流域文化帶,不僅(jin) 證明這一時期地域文明高度發達,更說明這一時期漆器已廣泛運用於(yu) 高等級禮器的製作。

  我國的漆器工藝發源於(yu) 南方,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其影響範圍逐漸輻射多地。此次良渚博物院的漆器特展中有一件重磅展品,便是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故事紋漆屏風原件。至遲到東(dong) 周時期,漆器已遍及南北方,兩(liang) 漢時期我國漆藝已進入繁盛期。魏晉時期的漆文明百花齊放。與(yu) 北魏太和八年的琅琊王司馬金龍共同隨葬的漆屏風,所畫的人物故事來自《列女傳(chuan) 》等內(nei) 容,畫麵主體(ti) 人物生動明豔,幾筆便將人物細致勾勒描繪,藝術水平令人讚歎。

  隨著科技考古的不斷發展,漆器的保護和修複技術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揚州博物館近日舉(ju) 辦的“‘髹漆’與(yu) 共——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揚州工作站成立十周年文物保護成果展”就展示了這一過程。揚州姚莊101號墓出土的西漢彩繪雲(yun) 氣鳥獸(shou) 人物紋漆麵罩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漆殮具。這種遮蓋墓主頭部的漆麵罩主要流行於(yu) 西漢中晚期,各地目前出土30餘(yu) 件。此次展示的這件漆麵罩出土時散碎成片狀,不僅(jin) 右側(ce) 器壁大麵積缺失,頂部及前沿也出現了難以彌補的撕裂。揚州工作站通過對這件漆麵罩的側(ce) 壁胎體(ti) 補配、頂部胎體(ti) 修補、表層漆膜修複、內(nei) 壁漆膜修複、外部彩繪修補、通體(ti) 整形等步驟,逐漸將殘損的漆麵罩複原,成為(wei) 現代科技支持下的文物考古新案例。

  作為(wei) 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麵的重要發明,漆器從(cong) 未遠離人們(men) 的生活。如今,對漆器的保護與(yu) 研究不隻是對漆藝傳(chuan) 統的傳(chuan) 承發展,更是科技賦能考古的有益探索與(yu) 實踐。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