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小衛星”眼觀六路 提供更多精準服務
2月1日,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數據中心三室工程師鞏加龍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工位,打開電腦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鞏加龍熟練地調出湖南長沙的衛星影像,按照之前已經分好的類別,導入農(nong) 作物長勢分析的算法和模型,長勢監測的結果就出來了。
手指著電腦屏幕,鞏加龍對記者說:“別看現在所有農(nong) 作物都是綠色的,其實它們(men) 反射的太陽光譜不同,由此可以區分出農(nong) 作物類型,長勢好壞也一目了然,綠色區域長勢較好,紅色區域長勢較差,把這些反饋給農(nong) 戶,就知道哪裏需施肥,哪裏要澆水了……”
除了監測長勢,在農(nong) 業(ye) 方麵,“吉林一號”開展耕地資源與(yu) 農(nong) 業(ye) 設施信息分布提取、農(nong) 作物種植結構、耕地土壤墒情與(yu) 作物幹旱監測、農(nong) 業(ye) 災害監測和產(chan) 量預測等。“過年期間,我們(men) 24小時待命,監測南方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如果有突發情況隨時上崗。”
鞏加龍監測農(nong) 業(ye) 所用到的衛星,就是長光衛星自主研發的遙感衛星。
2023年6月15日,“吉林一號”衛星完成了“低成本、低重量、低功耗、高分辨”的迭代升級,以“1箭41星”的方式成功發射升空,不僅(jin) 再次刷新了長光衛星中國航天單次發射衛星數量紀錄,而且把吉林一號組網衛星數量大幅提升至108顆,製造衛星數量超過130顆,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亞(ya) 米級商業(ye) 遙感衛星星座。
“隨著‘吉林一號’組網衛星數量的增多,數據拍攝的範圍更廣了,拍攝頻次更高了,分辨率也越來越清晰了,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我們(men) 服務的範圍逐漸擴大,用戶數明顯上升。”說起這些“小衛星”,在長光衛星工作7年的鞏加龍如數家珍,“可以通過衛星直接服務全國各地多個(ge) 行業(ye) ,讓我感到非常自豪。”
冉冉升起的“新星”,帶動背後一大批相關(guan) 企業(ye) 迅速崛起,產(chan) 業(ye) 鏈逐步形成——上遊包含奧普光電、見真精密機械及長光辰芯等航天製造相關(guan) 企業(ye) ;下遊則囊括為(wei) 農(nong) 業(ye) 、林業(ye) 、氣象、海洋、資源、環保、城市建設等領域提供遙感數據和產(chan) 品服務的300餘(yu) 家企業(ye) ,上下遊銜接、資源互補,構成航天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
“我們(men) 的衛星數據對大眾(zhong) 免費開放、對合作夥(huo) 伴深度開放。通過免費服務大眾(zhong) ,推廣遙感數據應用,吸引更多的人參與(yu) 基於(yu) 遙感數據應用服務開發,形成更多樣化、多元化的遙感應用產(chan) 品和服務,進一步培育航天信息產(chan) 業(ye) 生態。”長光衛星數據中心三室主任朱瑞飛介紹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