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江蘇江陰:堅持生態優先 集聚綠色動能
《人民日報》2024年02月13日第05版 版麵截圖
原題: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人與(yu) 自然)
重慶市把全市國土空間劃分為(wei) 785個(ge) 環境管控單元
落實“三線一單” 築牢生態屏障
本報記者 常碧羅
離重慶市奉節縣城一個(ge) 多小時車程的菜籽壩抽水蓄能電站,施工人員正在現場忙碌。“我們(men) 提前介入,運用‘三線一單’成果為(wei) 項目準入和選址提供全程指導服務。”奉節縣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科科長張中坤說。
什麽(me) 是“三線一單”?為(wei) 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重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製定實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無論是建設項目,還是招商引資,我們(men) 都會(hui) 根據‘三線一單’來進行服務和判斷。”張中坤說。
菜籽壩抽水蓄能電站選址時,有4個(ge) 地點備選。“不能占用或穿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也不能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經過深入調查後,確定了現在的選址。”張中坤告訴記者,針對項目施工可能出現的水汙染、噪聲汙染等問題,奉節縣生態環境局在環評中提前防範,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2020年,重慶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全市國土空間按照優(you) 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大類,劃分為(wei) 785個(ge) 環境管控單元,識別需要優(you) 先保護的區域3.08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了各類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空氣一類功能區等以生態環境保護為(wei) 主的區域。在區域資源開發、產(chan) 業(ye) 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等方麵,重慶各地都將環境管控單元及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作為(wei) 重要依據。
作為(wei) 西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化工基地,長壽區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環境管控要求與(yu) 國土、產(chan) 業(ye) 等各類規劃充分銜接,將識別出的碳排放重點領域、行業(ye) 與(yu) 環境管控單元進行適配性分析,並科學調整、整改。“十四五”期間,長壽區預計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297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10萬(wan) 噸。
北碚區金刀峽鎮,一個(ge) 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發展項目原本選址在這裏,在項目環評報批前,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發現,這一項目部分建設範圍與(yu) 生態保護紅線重疊,立即協助企業(ye) 優(you) 化項目建設方案。“金刀峽鎮生態保護紅線的麵積超過20平方公裏,如果項目在此落地,將與(yu) 生態保護紅線衝(chong) 突。最後企業(ye) 更換項目位置,避開了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免費向公眾(zhong) 開放,無需注冊(ce) 登記,在商談階段就可以為(wei) 投資人、招商工作人員提供擬建項目選址參考意見——2023年,由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組織研發的“建設項目選線選址環境準入自助查詢係統”APP2.0版本正式上線。2.0版本進一步新增功能、完善數據,構建“項目選址+環評機構信息查詢—環評監測數據—環評問題谘詢—政策信息查詢”的環評工作全過程服務係統。
重慶將持續推進“三線一單”成果動態更新,實現“一張藍圖”管到底,在項目選址規避風險、落實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管控等方麵持續發力。“‘三線一單’如一把綠色標尺,因地製宜實現對管控單元的精準管控,使得各類生態功能區功能明確、邊界清晰。我們(men) 將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積極融入‘三線一單’成果,確保製度管用、實用、好用,助推高質量發展。”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環境影響評價(jia) 處處長鄭強表示。
湖南省嶽陽市35家沿江化工企業(ye) 全部完成關(guan) 停搬遷改造
守住生態底線 提升發展“含綠量”
本報記者 王雲(yun) 娜
江麵碧波蕩漾,岸上草木蔥蘢……駐足長江南岸湖南嶽陽臨(lin) 湘市臨(lin) 湘塔生態文化園,滿眼皆是綠色。
2023年11月30日,臨(lin) 湘市最後4家沿江化工企業(ye) 完成退出驗收。原有的22家沿江化工企業(ye) ,12家企業(ye) 就地關(guan) 停,10家企業(ye) 遷至新址。經過環境整治、岸線複綠,以臨(lin) 湘塔生態文化園為(wei) 代表的濱江綠色生態長廊,走進人們(men) 的視野。
臨(lin) 湘市擁有38.5公裏長江岸線,過去,22家化工企業(ye) 密布江邊,形成長達2公裏的化工產(chan) 業(ye) 帶。為(wei) 守護好一江碧水,2020年起,臨(lin) 湘市大力推進沿江化工企業(ye) 退出搬遷,引導化工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怎麽(me) 退,怎麽(me) 搬,怎麽(me) 轉?
臨(lin) 湘市明確了分類處置方法。根據風險評估結論,對12家產(chan) 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市場競爭(zheng) 力不強的企業(ye) ,予以關(guan) 閉退出;對10家市場前景好、產(chan) 品技術含量高且有轉型能力的企業(ye) ,引導搬遷進入合規化工園區。
“沿江化工企業(ye) 退出搬遷,不是簡單的物理搬遷,而是要引導企業(ye) 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大幅降低排汙總量,實現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臨(lin) 湘市委書(shu) 記王文華介紹,市裏在距離長江7公裏外的臨(lin) 湘高新區高標準規劃建設綠色化工產(chan) 業(ye) 園,作為(wei) 搬遷企業(ye) 承接地,確保沿江化工企業(ye) “退得出、搬得了、轉得好”。
“最初接到要搬遷的消息,我心裏有顧慮。一愁沒有好地方可去,二愁麵臨(lin) 搬遷投資風險,三愁搬遷周期長,可能導致產(chan) 品斷檔、客戶流失。臨(lin) 湘市委、市政府考慮到企業(ye) 的實際需求,想方設法為(wei) 企業(ye) 解決(jue) 問題,讓我下了搬遷的決(jue) 心。”在臨(lin) 湘高新區綠色化工產(chan) 業(ye) 園,湖南福爾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永戰告訴記者。
臨(lin) 湘市科技和工業(ye) 信息化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李誌雲(yun) 介紹,根據臨(lin) 湘市製定的沿江化工企業(ye) 搬遷方案,企業(ye) 開工前的各項審批製度由“串聯”改為(wei) “並聯”,縮短項目建設審批時間。“從(cong) 2021年9月拿地,到當年12月拿到開工許可證,隻用了三四個(ge) 月時間。”李永戰說,公司的新廠建設隻花了11個(ge) 月。2022年11月底,老廠停止生產(chan) ,隨後新廠正式投產(chan) ,沒有出現訂單無法交付的情況。
在李永戰看來,“搬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落戶綠色化工產(chan) 業(ye) 園後,福爾程的用地規模翻了一番,企業(ye) 對新廠房進行自動化、數字化升級,工藝技術實現更新換代,生產(chan) 效率提高,能耗大幅降低,產(chan) 能由原來年產(chan) 3.5萬(wan) 噸擴大到16.5萬(wan) 噸。2022年以來,企業(ye) 獲得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國家級綠色工廠等榮譽稱號。
“綠色發展要守住生態底線。”臨(lin) 湘高新區管委會(hui) 主任周伏表示,臨(lin) 湘市投入10億(yi) 元,完善了自來水生產(chan) 、汙水淨化、危廢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園區綜合承載能力。搬遷企業(ye) 投入大量資金,配建環保設施,提升了發展“含綠量”。
以沿江化工企業(ye) 退出搬遷為(wei) 契機,臨(lin) 湘市嚴(yan) 格實行項目準入評審製度,麵向全國開展產(chan) 業(ye) 鏈招商,踐行綠色發展。如今,臨(lin) 湘高新區綠色化工產(chan) 業(ye) 園已入駐化工企業(ye) 35家。
在嶽陽市,過去的35家沿江化工企業(ye) 已全部完成了關(guan) 停搬遷改造,騰退土地6400餘(yu) 畝(mu) 。嶽陽將進一步優(you) 化全市石化產(chan) 業(ye) 布局,加快推動化工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共進。
江蘇省江陰市將“好風景”變為(wei) “好前景”
堅持生態優(you) 先 集聚綠色動能
本報記者 姚雪青
位於(yu) 江蘇省江陰市主城區長江邊的船廠公園裏,藍天白雲(yun) 下杉樹林連成一片橘黃,蘆葦蕩伸向江邊,不遠處浩浩蕩蕩的江麵上百舸爭(zheng) 流。
陽光下的橙色塔吊,提醒著遊人們(men) :這裏曾是江陰的產(chan) 業(ye) 地標——揚子江造船廠的舊址。如今,這裏已成為(wei) 市民喜愛的開放式公園。“從(cong) 家裏出發,3分鍾就走到公園門口,再走1分鍾就走到長江邊上。”每天來公園鍛煉,已經成為(wei) 澄江街道揚子華都小區居民楊燦銀的習(xi) 慣。
在楊燦銀記憶中,10多年前這裏還不是今天的模樣。“有段時間長江邊的企業(ye) 越來越多,環境和水質都變差了。”楊燦銀說,一些老房子緊挨著揚子江造船廠,灰塵和噪聲使得居民們(men) 不敢開窗,更不願意到江邊去。
江陰市副市長金丹菁介紹,2012年,揚子江造船廠與(yu) 江陰市正式簽署退城搬遷協議,成為(wei) 全市首家實施退城搬遷的沿江企業(ye) 。緊接著,黃田港渡口、韭菜港渡口以及沿江小化工、小碼頭先後搬遷,8公裏長江岸線連綴成濱江公園帶,還江於(yu) 民,還水於(yu) 民。
“我家周邊,船廠變森林、魚塘變濕地、工廠變公園。有鵝鼻嘴公園,船廠公園,鰣魚港公園……逛不完!”楊燦銀帶兒(er) 子到江邊散步,看到白鷺站在石頭上覓食,父子倆(lia) 開心地拍了好幾張照片。
造船廠、化工廠、小碼頭搬走後,釋放出來的空間,一部分複綠為(wei) 綠地公園;另一部分“騰籠換鳥”,招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促進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臨(lin) 港科創園一期於(yu) 2019年投運,重點培育智能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等科技創新型後備企業(ye) ,目前已有44家企業(ye) 入駐。”江陰臨(lin) 港科創園相關(guan) 負責人說。
楊燦銀是臨(lin) 港科創園中訊博爾智能技術公司的一名工程師。“我們(men) 是從(cong) 事智慧配電的高科技企業(ye) ,幫助工業(ye) 、建築等行業(ye) 客戶,進行配電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現節能降耗。”楊燦銀說,去年公司營收突破2500萬(wan) 元,還參與(yu) 製定了行業(ye) 有關(guan) 標準。
在江陰高新區新材料與(yu) 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園,江蘇前晨科技有限公司試製車間裏,工人們(men) 通過先進的新材料3D打印技術,快速高效試製出零件,將駕駛室、底盤、新能源電機和電池等進行組裝。目前企業(ye) 年產(chan) 純電輕卡1000多台,營收近2億(yi) 元。
“我們(men) 是被良好的環境吸引來的。”公司總經理龔紅兵說,企業(ye) 看中了這裏水清岸綠景美的自然環境、政府部門甘做“店小二”的營商環境,還有車用電池、控製器及芯片等上下遊配套齊全的產(chan) 業(ye) 鏈環境。
近年來,江陰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江陰高新區經發局環保科科長何超介紹,高新區將沿江1公裏內(nei) 的11家涉化工企業(ye) 全部關(guan) 閉退出,推動產(chan) 業(ye) 園向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方向轉型升級。
何超先給記者算了幾筆生態賬,“再算算經濟賬,同樣劃得來:園區招引來新材料與(yu) 生物醫藥項目12個(ge) ,總投資82億(yi) 元,推動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實現共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