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經濟總量10年連跨5個萬億元台階
原標題:京津冀經濟總量10年連跨5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
協同發展交出亮眼成績單
京津冀經濟總量10年連跨5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
2月18日,河北省統計局發布“數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效”係列報告首篇。報告顯示,十年來京津冀區域發展格局日漸清晰,協同發展交出亮眼成績單。
產(chan) 業(ye) 結構持續優(you) 化升級,河北三產(chan) 占比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
十年來,京津冀經濟總量連跨5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2023年京津冀地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10.4萬(wan) 億(yi) 元,按現價(jia) 計算,是2013年的1.9倍;三地分別為(wei) 43760.7億(yi) 元、16737.3億(yi) 元和43944.1億(yi) 元,是2013年的2.1倍、1.7倍和1.8倍。
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新台階,產(chan) 業(ye) 結構也持續升級。
數據顯示,京津冀三次產(chan) 業(ye) 構成由2013年的6.2∶35.7∶58.1變化為(wei) 2023年的4.6∶27.7∶67.7,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提高9.6個(ge) 百分點。其中,北京三產(chan) 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三地三產(chan) 比重較2013年分別提高5.3個(ge) 、8.6個(ge) 和11.4個(ge) 百分點。
新興(xing) 經濟快速發展。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從(cong) 2015年的8719.4億(yi) 元增加到2023年的18766.7億(yi) 元,占GDP的比重為(wei) 42.9%,提高7.7個(ge) 百分點;天津高技術製造業(ye) 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的比重為(wei) 13.7%,較2014年提高1.4個(ge) 百分點;河北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的比重為(wei) 21.4%,比2013年提高9.6個(ge) 百分點。三地高技術服務業(ye) 營業(ye) 收入持續增長,較2019年三地均增長20%以上。
協同創新驅動力增強,2023年區域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是2013年的6.7倍
報告顯示,十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驅動力增強,區域產(chan) 業(ye) 協作成果顯現。
創新優(you) 勢持續鞏固。2022年京津冀研究與(yu) 試驗發展(R&D)經費4260.9億(yi) 元,是2013年的2.2倍;R&D經費投入強度為(wei) 4.28%,提高0.85個(ge) 百分點,持續高於(yu) 全國;每萬(wan) 常住人口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為(wei) 57.9人年,較2013年增長44.8%,河北增速最快。2023年區域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70.3萬(wan) 件,是2013年的6.7倍。創新帶動產(chan) 出效率繼續提高,2022年區域勞動生產(chan) 率達到18.5萬(wan) 元/人,較2013年基本實現翻倍。
創新主體(ti) 彰顯活力。2023年7月末工信部發布第五批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公示名單,京津冀上榜365家,占全國的9.9%,三地分別為(wei) 243家、59家和63家。累計共有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1400多家,主要分布在製造業(ye)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ye) ,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對接協作成效顯現。2023年5月以來,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門聯合繪製6條產(chan) 業(ye) 鏈圖譜,促進構建區域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新體(ti) 係。2023年11月召開的京津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大會(hui) 達成意向簽約項目152個(ge) ,意向投資額超千億(yi) 元,簽約項目覆蓋氫能、生物醫藥、工業(ye) 互聯網、高端工業(ye) 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六大產(chan) 業(ye) 鏈條。
津冀重點平台發揮承接作用。天津加快建設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guan) 村科技城等重點承接平台,截至2023年底,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累計注冊(ce) 企業(ye) 近5000家,累計為(wei) 1009家北京來津企業(ye) 提供科技創新服務。河北集中打造“1+5+4+33”(即以雄安新區集中承載地為(wei) 核心,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臨(lin) 空經濟區等5個(ge) 協作平台為(wei) 重點,4個(ge) 特色專(zhuan) 業(ye) 平台和33個(ge) 個(ge) 性化平台)重點承接平台體(ti) 係,積極吸引京津產(chan) 業(ye) 轉移。2014年以來,河北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中,北京占比近八成。廊坊、石家莊和保定承接北京轉入基本單位最多,合計占比超四成。
交通一體(ti) 化實現突破,生態改善成績亮眼
一體(ti) 化交通網絡“跑起來”。
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地區高鐵總裏程達到2576公裏,實現對區域內(nei) 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截至2023年11月底,京津冀“定製快巴”已開通6條主線、36條支線,累計開行2.64萬(wan) 班次,客運總量突破100萬(wan) 人次。
生態環境“優(you) 起來”。
十年來,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不斷改善,2023年三地PM2.5濃度與(yu) 2013年相比降幅分別為(wei) 64.2%、57.3%和64.3%;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麵水質優(you) 良(Ⅰ—Ⅲ類)比例動態達到國家“十四五”目標要求,全麵消除劣Ⅴ類斷麵,密雲(yun) 水庫水質水量達到曆史最好水平,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海河綠芯生態修複基本完成,白洋澱澱區整體(ti) 水質從(cong) 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至Ⅲ類。
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截至2023年底京津戶籍老人到河北旅居養(yang) 老達59萬(wan) 人次
十年間,京津冀地區城鎮新增就業(ye) 累計1595.6萬(wan) 人,三地分別新增316.2萬(wan) 人、441.1萬(wan) 人和838.3萬(wan) 人。2022年京津冀常住就業(ye) 人員中,第三產(chan) 業(ye) 為(wei) 2934萬(wan) 人,占55%,較2013年提高12.8個(ge) 百分點。北京法人單位從(cong) 業(ye) 人員中,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e)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ye) 人數排名前三位,占比達36%,較2013年提高8.7個(ge) 百分點;天津城鎮非私營單位從(cong) 業(ye) 人員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e) ,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金融業(ye) 增長速度排名前三,增速均高於(yu) 70%;河北農(nong) 、林、牧、漁業(ye) 和采礦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下降63.5%和47.3%,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ye)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e) 較快增長。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體(ti)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wei) 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與(yu) 2013年相比,年均名義(yi) 增速分別為(wei) 7.2%、6.9%和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1%、6.7%和7.0%,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1%、7.2%和8.5%,均快於(yu) 城鎮居民。三地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值較2013年分別縮小0.23、0.09和0.31。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截至2023年10月,三地先後推出四批179項政務服務事項“同事同標”,234個(ge) 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極大方便了居民跨省市辦理日常事項。十年來,京津200多所中小學幼兒(er) 園與(yu) 河北開展辦學合作,三地建立多個(ge) 跨區域職教聯盟和高校聯盟。三地聯合簽署協議推動社保“一卡通”建設,區域內(nei) 三級和二級定點醫療機構納入互認範圍,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普通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區域內(nei) 異地就醫實現“同城化”。京津冀“跨城養(yang) 老”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底,到河北社區養(yang) 老的京津戶籍老人近4萬(wan) 人,京津戶籍老人來河北旅居養(yang) 老達59萬(wan) 人次。(記者方素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