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高顏值 發展高質量
一湖碧水,映照出久久為(wei) 功的廈門生態文明實踐。
位於(yu) 福建廈門島西部的筼簹湖,曾是一個(ge) 天然避風港,海灣細長,宛若臂膀,挽住了廈門島。
上世紀70年代,廈門向海要地,築堤圍湖,筼簹港成了筼簹湖。上世紀80年代,隨著周邊地帶建設開發,筼簹湖承受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1988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xi) 近平同誌主持召開專(zhuan) 題會(hui) 議,確定治湖方略,開啟了筼簹湖的蝶變。
習(xi) 近平同誌創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總結為(wei) “20字方針”——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ti) 、美化環境。
30多年來,廈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筼簹湖治理實現從(cong) 點到麵、從(cong) 水下到岸上、從(cong) 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轉變。如今,筼簹湖區水質顯著改善,水體(ti) 複氧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豐(feng) 富。
廈門著力豐(feng) 富拓展筼簹湖綜合治理成功經驗,構建從(cong) 山頂到海洋的全域保護治理大格局,促進“山、海、產(chan) 、城、人”相融共生,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
生態治理,繪就人海和諧畫卷
全市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達99.7%,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國控和省控斷麵、小流域省控斷麵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全市入海排放口水質達標率為(wei) 99.3%,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前列……廈門積極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機製體(ti) 製,統籌綜合治理,著力打造生態高顏值的綠色樣板。
數道白色身影躍出水麵,在半空劃出美麗(li) 弧線……廈門海滄附近海域,3隻躍動的中華白海豚給周邊市民帶來驚喜。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廈門則是全國少有的可以在城區海域經常觀賞到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水域汙染、海洋噪聲都是影響中華白海豚繁衍生息的因素。”廈門中華白海豚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事務中心主任蔡立波說,之前,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一度急劇減少,處於(yu) 瀕危狀態。
跟隨蔡立波登上快艇,出廈門本島向西,一座名為(wei) 火燒嶼的小島,藏著海豚重現的答案。
1997年,廈門建立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2002年以來,廈門陸續投資5800多萬(wan) 元建設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
科技支撐下,海豚習(xi) 性越摸越準,保護手段也愈發精細。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與(yu)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海豚聲呐特性、海豚動物行為(wei) 學等方麵科研成果頻出。
“科技範”十足,夯實生態底色。1996年,廈門成立海洋專(zhuan) 家組,為(wei) 政府決(jue) 策提供智力支撐。同時,依托廈門海洋科研技術力量雄厚優(you) 勢,建立海洋綜合管理科技支撐體(ti) 係。
推動灣區修複、科學種植重構紅樹林濕地、陸海統籌全鏈條治汙……科技賦能助力廈門生態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身著製服、肩背挎包,林思思沿著廈門同安區西柯鎮埭頭溪河道,一路觀察一路記錄。作為(wei) 同安區人民法院行政與(yu) 生態環境審判庭法官助理,這樣的生態探訪是她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環。
生態理念融入司法工作,林思思經手的一起海域盜砂案件是其中一例。
被告郭某祥在淺灘非法采砂,導致采砂原地無法進行生態修複,簡單罰款又難以體(ti) 現生態價(jia) 值。“經過調解,被告人自願通過廈門產(chan) 權交易中心購買(mai) 價(jia) 值42萬(wan) 餘(yu) 元的海洋碳匯,並交付至廈門市生態司法公益碳賬戶。”林思思提出這一新方案,最終判決(jue) 兼具司法與(yu) 生態理念。
被命名為(wei)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海洋碳匯交易走在全國前列、持續推進生態係統價(jia) 值核算……廈門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領域改革創新,推動36項改革任務、56項改革成果落地實施。
位於(yu) 廈門島東(dong) 南角的五緣灣騎馬山片區,是廈門為(wei) 名叫栗喉蜂虎的小鳥打造的家園。
“栗喉蜂虎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栗紅色的喉部而得名,是眾(zhong) 多觀鳥愛好者心目中的‘最美小鳥’。”廈門市觀鳥協會(hui) 會(hui) 長彭誌偉(wei) 說。
2010年前後,觀鳥愛好者首次發現栗喉蜂虎的身影。“當時五緣灣騎馬山片區正在建設,挖掘取土後,留下陡峭的土堆,恰好適合栗喉蜂虎在峭壁上鑿洞築巢的習(xi) 性。”彭誌偉(wei) 說。
一麵是方興(xing) 未艾的城市建設,一麵是“最美小鳥”的偶然造訪,如何取舍?廈門選擇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
2011年12月,廈門首個(ge) 設立在中心城區的自然保護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誕生。保護區域內(nei) 實行全封閉管理,保留原生植被及野生動物群落,確保栗喉蜂虎順利繁衍。
隨工作人員段道清在保護區巡護,一處處布滿孔洞的土牆暗藏匠心。“這是人工建造的候鳥巢穴,可吸引更多栗喉蜂虎‘落戶’。”段道清說,保護區還將周邊通嶼濕地一並納入,成為(wei) 鳥類覓食地。
寸土寸金的鬧市區“長”出個(ge) 鳥類天堂。數據顯示,2023年保護區監測到超3000隻栗喉蜂虎。
讓栗喉蜂虎飛舞,是廈門“一張藍圖繪到底”中的亮眼一筆。
2014年,廈門啟動“多規合一”探索,畫出全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構建“一屏一灣十廊”生態安全格局和“一島一帶多中心”城市空間格局。全市劃定生態控製線981平方公裏、陸域生態保護紅線204平方公裏、海洋生態保護紅線84平方公裏,以此合理確定城市發展容量。
治理不鬆懈、水平再提升,從(cong) 海域到全域,廈門生態文明實踐向縱深邁進。
綠色優(you) 先,激活發展新動能
2017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期間指出:“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ye) 之城,新經濟新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貿易投資並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廈門生態文明實踐激活發展新動能。
這個(ge) 村莊,美麗(li) 星空能“賣錢”——
山路蜿蜒,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西北部的軍(jun) 營村平均海拔近千米,是廈門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
地處深山,資源匱乏。軍(jun) 營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高泉偉(wei) 回憶,曾經,僅(jin) 有的幾塊好地種了茶,村民們(men) 砍伐樹林作為(wei) 炒製茶葉的燃料,青山滿目瘡痍。
1986年4月,習(xi) 近平同誌來到軍(jun) 營村調研,針對山區村發展的實際,因地製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發展思路。由此,開啟了軍(jun) 營村的綠色嬗變——山上植樹造林搞綠化,如今全村公益林麵積達4100餘(yu) 畝(mu) ;山下生態化改造6500餘(yu) 畝(mu) 茶園,發展多種經營。
看好越來越美的生態環境,村民高樹籽2019年回鄉(xiang) 創業(ye) ,在村裏開辦了觀看星空的露營地。“軍(jun) 營村海拔高,適合觀星,很受遊客歡迎。”高樹籽說,高山變靠山,節假日高峰期,這裏一位難求。
家門口吃上旅遊飯,高泉偉(wei) 算起村裏的收入賬:“全村目前開辦有70多家民宿,2023年接待遊客超過20萬(wan) 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4.5萬(wan) 元。”
這片海灣,是風景線也是發展線——
海風拂麵,廈門五緣灣遊人如織。20多年前,這片海灘還是荒蕪灘塗。“因為(wei) 過度養(yang) 殖、傾(qing) 倒垃圾、填築海堤等,這裏的自然生態係統嚴(yan) 重受損。”廈門市湖裏區委常委、副區長王達回憶。
2002年,五緣灣片區生態修複與(yu) 綜合開發工作啟動。拆除海堤搞活水體(ti) 、養(yang) 殖清退實現清淤疏浚、綠化提升增強生態活力……一套組合拳下來,五緣灣迎來新生。
水清灘淨、魚鷗翔集,如今的五緣灣已成為(wei) 親(qin) 海休閑的“城市新客廳”。立足生態優(you) 勢,五緣灣錨定發展高集中度、高附加值產(chan) 業(ye) 定位,遊艇產(chan) 業(ye) 應運而生。
“五緣灣遊艇港是目前國內(nei) 規模最大、最成熟的遊艇港之一。”負責遊艇經營的廈門路橋城市服務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瑞濱介紹,2023年,五緣灣遊艇產(chan) 業(ye) 發展加快,海上消費體(ti) 驗遊客達到55萬(wan) 人次。
林瑞濱介紹,整條遊艇產(chan) 業(ye) 鏈包括遊艇研究設計、製造、銷售與(yu) 維修管理,以及餐飲、酒店等一係列配套。目前,遊艇全產(chan) 業(ye) 鏈已在廈門初步形成。
這座港口,既有高效益,又能“零排放”——
汽笛聲聲,全長399.9米的集裝箱船“地中海古爾鬆”輪穩穩停靠在廈門港碼頭,巨輪連通碼頭岸電係統,在泊期間持續接受岸基供電。
“以前船舶靠泊作業(ye) ,要用柴油發電機提供動力,如何控製汙染物排放成為(wei) 一道難題。”技術人員介紹,如今碼頭前沿的岸電係統替代船舶發電機供電,基本實現“零排放”。
在廈門港海潤碼頭,過去有“油老虎”之稱的龍門吊已改為(wei) 電力驅動,純電動巡邏車和叉車忙碌往返;拖車過閘已完全實現智能化運作,效率顯著提高……綠色智慧港口建設頗具成效。目前,碼頭的生產(chan) 節能率已達到18.9%。
“港口不僅(jin) 要為(wei) 經濟發展作貢獻,更要帶動節能減排與(yu) 轉型升級。”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說。2022年,廈門港實現全電化改造,碼頭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約2700噸,節能約2150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400噸。
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廈門走出一條“以環境優(you) 化增長、以發展提升環境”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年,廈門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規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為(wei) 46.6%,其中新能源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增長32.5%;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占規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為(wei) 40.2%。
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廈門構建“4個(ge) 支柱產(chan) 業(ye) 集群+4個(g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6個(ge) 未來產(chan) 業(ye)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經濟綠色化程度大幅提高,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不斷塑造。
以人為(wei) 本,共建宜居宜業(ye) 家園
身著藍馬甲、腳蹬運動鞋,陳亞(ya) 進早早來到筼簹湖畔的白鷺洲公園,從(cong) 東(dong) 到西一圈巡下來,4公裏多長的路線,發現枯枝落葉3處,上報市民反映問題1處。
在廈門市海滄中學當了一輩子老師的陳亞(ya) 進,退休之後有了個(ge) 新身份。廈門市探索調動民間力量參與(yu) 筼簹湖保護,2020年4月多部門聯合發布招聘啟事,麵向廣大市民選聘“市民湖長”,陳亞(ya) 進獲聘。“嗬護家園,人人有責。”他說。
水清岸綠、白鷺振翅,廈門西海域西北端的馬鑾灣生態三島公園裏,1300多株鳳凰木隨風搖曳。
55歲的保安林永成守護公園已有兩(liang) 年。家住附近新垵村的他,從(cong) 小就在馬鑾灣。彼時的馬鑾灣什麽(me) 樣?上千畝(mu) 灘塗布滿蝦池,汙水直排海灣。
2016年起,馬鑾灣片區實施生態修複工程。原先的蝦池逐步變身生態三島公園,分別以市樹、市花、市鳥命名。
市樹島上,鳳凰木旁,掃一掃認養(yang) 牌上的二維碼,樹木信息一目了然。“等樹根紮深,樹幹再長粗壯些,就可以帶著小外孫來看自家的樹了。”林永成3年前認養(yang) 的一株鳳凰木,如今已有碗口粗。
從(cong) 河湖到海灣,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出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廈門堅持以人為(wei) 本,讓市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共建宜居宜業(ye) 家園。
今年1月,位於(yu) 廈門市湖裏區的環島慢行道正式全線貫通。這條全長23.6公裏的“藍絲(si) 帶”,集慢跑、健身、騎行、觀光旅遊功能為(wei) 一體(ti) ,串聯起燈塔公園、五通碼頭等10多處景觀地帶,市民健身休閑又增一個(ge) 好去處。
“廈門的生態環境,對外地企業(ye) 有很強的吸引力。”廈門城投數智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魏來說。在修複生態、煥發新顏的環東(dong) 海域,產(chan) 城融合的同安新城拔節生長,近2000家企業(ye) 落戶。
一塊車載顯示屏可以實現多少功能?廈門天馬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柔性顯示屏,讓不少車主大開眼界——集儀(yi) 表、導航、娛樂(le) 功能於(yu) 一身,還能根據用戶身高、觀看習(xi) 慣進行彎曲調節,手指點觸,輕鬆“隱藏”,保障駕駛安全。
多項高科技成果,離不開廈門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和鼓勵。“從(cong) 最初的低溫多晶矽到如今的柔性有機發光,我們(men) 緊盯廈門培育高新技術的發展方向,重研發、強創新,總投資已超千億(yi) 元。”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廈門天馬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磊說。
湖裏區航空工業(ye) 園區,一架波音777客機停在廈門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維修基地車間。來自北歐國家的航空工業(ye) 人才朱利安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2019年,他來到廈門太古發動機服務有限公司擔任業(ye) 務發展高級經理。入職第一年,朱利安就製定了以高價(jia) 值部件為(wei) 重點的部件維修能力發展新計劃,讓公司的業(ye) 務和技術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從(cong) 麵向全球延攬國際人才,到深化改革、創新人才采認機製,再到優(you) 化生態、以實打實服務舉(ju) 措留住人才,廈門積極致力於(yu) 打造創新驅動、人才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廈門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底,廈門市人才資源總量達163萬(wan) ,其中國際化人才5.9萬(wan) 人、高層次人才近2萬(wan) 人。2023年,廈門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並連續3年榮獲“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稱號。
“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擘畫的藍圖,廈門將不斷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更好地把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與(yu) 高品質生活統籌起來一體(ti) 推進,努力為(wei)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試驗、探路先行。”廈門市委主要負責同誌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