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70年,鐵路速度見證時代之變(2024春運一線)
核心閱讀
發送旅客從(cong) 2300萬(wan) 人次到4.8億(yi) 人次,從(cong) 綠皮車到動車組列車,從(cong) 硬板票到電子客票……走過七十載,如今的春運,既有高鐵路網拉近家的距離,也有公益“慢火車”開行在山間,發生了巨大變化。
幸福最是家團圓。
1954年,原鐵道部成立春節旅客輸送辦公室,春運概念順勢而生。改革開放後,打工潮興(xing) 起,春運逐漸成為(wei) 一種社會(hui) 現象。
走過七十載,春運發生了巨大變化。
1954年,鐵路春運累計發送旅客2300萬(wan) 人次;2012年春運,攀升至2.21億(yi) 人次;2024年春運,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4.8億(yi) 人次,較2012年翻了1倍多。
龍年正月初五至初八,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連續4天刷新春運單日旅客發送量曆史紀錄。春節假期最後一天,安排加開旅客列車2256列,鐵路春運運力安排再創新高。截至2月20日,全國鐵路春運累計發送旅客3.2億(yi) 人次,日均1231萬(wan) 人次,運輸安全平穩。
從(cong) 綠皮車到動車組列車,從(cong) 硬板票到電子客票,從(cong) 2300萬(wan) 人次到4.8億(yi) 人次……列車一路前行,服務廣大旅客。
從(cong) 內(nei) 燃機車到複興(xing) 號動車組
高鐵,拉近家的距離
一個(ge) 人,9本證,35種車型,奮戰春運32年,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高鐵司機韓軍(jun) 甲被譽為(wei) 中國鐵路“全履曆火車司機”。
“最早,我開的還是蒸汽機車,時速隻有50公裏,從(cong) 北京到上海要一天半時間。”韓軍(jun) 甲回憶,後來是內(nei) 燃機車,時速可達120公裏;再後來升級為(wei) 電力機車,時速也升到160公裏。
最大的變化發生在2010年。那年,京滬高鐵開始招募動車司機,韓軍(jun) 甲放棄晉升機會(hui) ,果斷報名。2011年京滬高鐵正式通車,韓軍(jun) 甲駕駛動車實現京滬千裏一日行,“2012年春運,一天跑兩(liang) 個(ge) 來回,就把上千旅客送回家。”
不過,激動之餘(yu) ,韓軍(jun) 甲心裏還藏了一個(ge) 夢,“這輩子,若能開上我們(men) 國家自主研製的動車組列車,那才叫圓滿呢!”
沒想到,短短幾年後,韓軍(jun) 甲圓夢了。2017年9月,他成為(wei) 我國第一批複興(xing) 號動車組司機,開上了中國時速最快的火車。
今年春運,韓軍(jun) 甲依舊奮戰在一線。
淩晨3點,韓軍(jun) 甲就來到了北京動車段一場動檢車司機室,做著上崗前的最後準備。四季變化、鬥轉星移,韓軍(jun) 甲駕駛的列車越跑越快,正如中國鐵路網的建設速度。
從(cong) 繁華熱鬧的大都市到安靜祥和的小鄉(xiang) 村,從(cong) 冰雪世界到熱帶海濱,從(cong) 爛漫花海到雪山腳下,高鐵把遼闊的中國大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起來。
截至2023年底,我國高鐵營業(ye) 裏程達4.5萬(wan) 公裏,占世界高速鐵路總裏程的70%以上,是世界上高速鐵路運營裏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商業(ye) 運營速度最高、高鐵技術最全麵、運營場景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國家。
這樣的高鐵路網,讓“千裏江陵一日還”成為(wei) 日常,讓出行更加便捷高效,旅行時間普遍壓縮一半以上;
這樣的高鐵路網,讓中國春運壓力極大緩解,回家之路更加順暢。
截至2023年底,動車組列車累計發送旅客196億(yi) 人次。目前,高速鐵路承擔了全社會(hui) 23%左右的旅客發送量、31%左右的旅客周轉量,承擔了鐵路76%左右的旅客發送量、66%左右的旅客周轉量,基本解決(jue) 了原來客運高峰期運力嚴(yan) 重短缺的問題。
2024年春運,高鐵成為(wei) “主力軍(jun) ”。鄭州東(dong) 站,平均每1.35分鍾就有一趟高鐵發出,每60秒便有340多名旅客從(cong) 這裏出發;廣州南站,10分鍾內(nei) 有11趟高速列車到發……從(cong) 內(nei) 燃機車到複興(xing) 號動車組,高鐵,拉近了家的距離。
從(cong) 窗口排隊到線上購票
網絡,讓買(mai) 票方式更多元
一枚小小車票,同樣是春運70年變化的最佳物證。
上世紀90年代之前,車票是偏窄偏厚的硬紙板票,座位號靠售票員手動粘貼;
1997年,計算機打印的紅色軟紙票正式投入使用,售票速度從(cong) 幾分鍾壓縮到幾十秒,首次實現“一窗有票,窗窗有票”;
2007年,磁卡票開始出現,乘客可自助刷票進站;
2020年6月20日起,電子客票在全國鐵路推廣實施,火車票進入無紙化時代,刷身份證即可進站乘車。
票變了,買(mai) 票的方式也變了。
“15年前,為(wei) 了買(mai) 到一張春節回家的火車票,我在火車站待了兩(liang) 天兩(liang) 夜。”在北京打拚20餘(yu) 年的劉錦回憶,網絡購票出現前,不少人帶著小板凳、小褥子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鋪通宵排隊,排隊的長龍甩出幾公裏遠。
2012年春運,火車票第一次實行網絡售票。走過10餘(yu) 年,線上購票、電子客票已成為(wei) 主流。如今,鐵路12306一年售出車票30億(yi) 張。
1月25日,鐵路12306創下春運單日最高售票量——2090.1萬(wan) 張。節前售票高峰期,12306注冊(ce) 用戶日均成功登錄3584.2萬(wan) 人次,單日最高成功登錄4489.8萬(wan) 人次;日均頁麵瀏覽量達622.1億(yi) 次,單日最高達875.6億(yi) 次。
數據背後,鐵路12306已搭建起方便快捷的智能係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購票係統。
每秒出票300至500張,高峰期達1000張左右,用戶從(cong) 提交需求到出票隻需要2.8秒……保障全球最大購票係統平穩有序運轉,離不開智能係統的支持。
鐵路12306科創中心副主任單杏花介紹,以北京西到深圳北的高鐵為(wei) 例,它有17個(ge) 站,3種座位。表麵看起來,隻有3個(ge) 產(chan) 品,即商務座、一等座、二等座。但實際上,它有408種商品。
“當係統售出一張北京到武漢的二等座,客票係統需要立即自動生成一張武漢到深圳北之間的同席位二等座,同時取消北京至石家莊直至武漢之間車站的車票。”單杏花說,因此售票係統是實時不停地計算生成新的“商品”。
鐵路12306餘(yu) 票查詢的算法更是難上加難。旅客每查一次票,線上網站和線下5500多個(ge) 火車站的電腦都要更新座位、車次、身份信息等,避免造成一票多售的情況。
如今,雖然在高峰時段、熱門方向,受運力緊張等因素影響,搶票依舊有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出行已經方便許多了。走過10餘(yu) 年,如今的鐵路12306愈加成熟。
“線上購票,曾經是萬(wan) 千旅客給中國鐵路出的一道考題,如今,雖仍有不足,但我們(men) 會(hui) 堅定地走下去。”單杏花說。
從(cong) “小客車”到“幸福車”
“慢火車”,讓團圓不缺席
茫茫林海,火車悠悠。
2月1日清晨5點,海拉爾的天還沒亮,氣溫低至零下34攝氏度。
身為(wei) 列車長,張所有早早站在門口迎接旅客。5點19分,這趟隻有4節車廂的綠皮“慢火車”,載著去往山裏的旅客緩緩離開站台。
6238次列車穿梭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倫(lun) 貝爾市海拉爾區與(yu) 牙克石市塔爾氣鎮間,是一趟與(yu) 共和國同齡的公益“慢火車”。全程票價(jia) 39.5元,每公裏才1毛錢,20多年沒漲過票價(jia) 。
“我從(cong) 9歲就開始坐這趟車,隻要上了火車,就跟到家一樣。”韓玲今年63歲了,她告訴記者,當地有句話叫“火車就一趟,公路靠不上”,冬天大雪封山,火車就成了林區沿線群眾(zhong) 就醫、務工、購物、通勤、通學唯一的交通工具,被大夥(huo) 兒(er)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小客車”。
“小客車”除了是山裏人的生命線,如今還成了山裏人的經濟線。塔爾氣鎮一直以“大峽穀、大濕地、‘森’呼吸、慢生活”聞名於(yu) 世,山貨備受歡迎。春運期間,快遞坐上“小客車”,帶著特產(chan) 走出大山,走進城市。
悠悠數載,彈指瞬間。“小客車”在大山裏跑了74年,也陪伴了山裏人74年。“‘小客車’是為(wei) 山區群眾(zhong) 造福的火車,隻要有一個(ge) 人坐車,這個(ge) 車就會(hui) 一直開下去,讓每個(ge) 人都能回家過年。”張所有說。
5652次列車,從(cong) 雲(yun) 南昆明開往貴州紅果,單程261公裏,全程票價(jia) 36.5元,相鄰車站間最低票價(jia) 僅(jin) 6元。春運期間,“慢火車”捎上農(nong) 民到城市賣菜,把學生、外出務工人員帶回家鄉(xiang) ,還將城裏人帶到鄉(xiang) 鎮趕集,是名副其實的“民生車”。
8818次列車,從(cong) 山西太原開往大同靈丘,全程305公裏,票價(jia) 隻要19.5元。55歲的杜潤雲(yun) 和58歲的趙根午在山東(dong) 青島勞作一年,對於(yu) 節儉(jian) 的他們(men) 來說,這趟便宜的“慢火車”是回家的首選。
在社會(hui) 追求“快春運”的今天,國鐵集團保留81對公益“慢火車”,行駛在偏遠山區。它們(men) 速度雖慢,但票價(jia) 低、站站停,讓團圓的日子一個(ge) 人都不落下。
如果說親(qin) 情是結,那麽(me) 春運就是連接這些結的線。鐵路春運七十載,車輪軋過鐵軌,載滿鄉(xiang) 愁的列車向著家的方向,一路奔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