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勁頭更足(大國之治)

發布時間:2024-03-05 10:1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產(chan) 業(ye) 基礎不斷夯實。

  如何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發展?代表委員紛紛暢抒己見,建言獻策。

  創新引擎動能澎湃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2位,擁有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中的多項數據顯示,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持續提升,科技創新成果加快轉化,創新引擎動能澎湃。

  “我們(men) 去年突破高電密抗波動電極等關(guan) 鍵技術,成功研製了全球首台套3000標準立方米/小時堿性和300—600標準立方米/小時PEM(質子交換膜)型水電解製氫設備樣機,關(guan) 鍵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說,研究所不斷加強創新,及時將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添動力。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yu) 工程研究所在水下矢量推進器研發等技術攻堅中取得突破,31款關(guan) 鍵材料和部件應用於(yu) 航天、海洋等領域的重要裝備。全國人大代表、寧波材料所副所長王立平介紹,該所去年在產(chan) 業(ye) 合作方麵推動9項重大成果轉移轉化,專(zhuan) 利運營數量近100件。

  端牢能源和糧食兩(liang) 個(ge) “飯碗”,創新支撐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集團董事長劉國躍表示,技術創新是企業(ye) 提升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國家能源集團加快推進能源生產(chan) 與(yu) 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建設智能礦山、智能電站、智能運輸和智能化工,建成投用多個(ge) 數字化平台,在綠色低碳能源技術推廣使用、新能源開發等方麵積極布局,已形成“煤火風光水、化油氣氫核等能源譜係+物流貿易金融支撐+產(chan) 研用融通”的綜合性現代化產(chan) 業(ye) 格局。

  “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創新成果應用轉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凡榮說,中國中化利用遍布全國的700多個(ge) 技術服務中心,將現代化的生產(chan) 要素、經營模式推廣給更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者,促進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目前“中化MAP智農(nong) ”現代農(nong) 業(ye) 管理平台服務麵積已超過1億(yi) 畝(mu) 。

  投入力度持續加大

  2023年,中國全社會(hui) 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到33278億(yi) 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高至2.64%。

  “我們(men) 每年投入不低於(yu) 7%的科研經費用於(yu) 技術創新,掌握了冷鏈綠色節能降碳、冷鏈安全數據分析、智能節能硬件和雲(yun) 服務等多項技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精創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敏說,依托科技創新,公司已發展成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溫控器相關(guan) 產(chan) 品市占率穩居行業(ye) 前列。公司自主開發的冷庫節能控製係統,節能效果達24%,普及後每年可節能720億(yi) 千瓦時。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介紹,近5年,長安汽車不斷擴大投資,科技研發隊伍超1萬(wan) 人,推動公司在科技創新、產(chan) 品出新等方麵取得諸多進展,開發了多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產(chan) 品,為(wei) 汽車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加把勁。

  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3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60%,在學總規模超4763萬(wan) 人。高校科研院所為(wei) 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科學、生命健康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養(yang) 了大量人才。”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權衡認為(wei) ,提高基礎研發對科技人員的吸引力,應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引導科研人員從(cong) 事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的課題研究,切實提高服務國家關(guan) 鍵技術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dong) 表示,天津大學近些年加大人力、資金等各類資源要素的投入,在智能醫學領域結合醫療健康與(yu) 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打通醫學從(cong) “實驗室”到“手術台”的通路橋梁,成果豐(feng) 碩。

  強化多方支持保障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代表委員認為(wei) ,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在人才培養(yang) 、政策支持等方麵協同發力,強化多方支持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重慶公司董事長夏泳建議,健全人才培養(yang) 與(yu) 激勵體(ti) 係,壯大高層次專(zhuan) 家人才隊伍,在給政策給資源、出成果出人才上多下功夫,以創新人才培養(yang) 促進科創水平提升。“公司將聚焦新一代通信技術、算網服務、智慧中台,積極布局、主動作為(wei) ,更好賦能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企業(ye) 創新離不開各種支持政策。過去一年,稅費優(you) 惠舉(ju) 措接連落地: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集成電路和工業(ye) 母機企業(ye) 扣除比例大幅提高……“真金白銀”的支持政策,讓企業(ye) 創新更有底氣。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稅務總局雲(yun) 南省稅務局局長薑濤表示,雲(yun) 南稅務、科技、財政等部門2023年推出多項服務措施,對科技型企業(ye) 訴求實現快速響應。各級專(zhuan) 家團隊聯合組織136場次、16818戶次企業(ye) 參與(yu) 的培訓輔導,對788戶重點企業(ye) “一對一”精準輔導,“我們(men) 將與(yu) 相關(guan) 部門繼續努力,攜手為(wei) 企業(ye) 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集團董事長馬永生認為(wei) ,圍繞相關(guan) 重點領域如重大共性關(guan) 鍵技術、能源轉型關(guan) 鍵技術和碳中和技術等,可探索製定相關(guan) 補貼激勵政策。通過設立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政府集中采購等方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財稅支持。同時,以現有科技金融試點產(chan) 品為(wei) 基礎,逐步形成體(ti) 係化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科技金融服務方案,支持科技成果轉化。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要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wei) 基石,開辟新領域,塑造新動能。”全國政協委員、湘潭大學校長潘碧靈說,科技創新是推動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應進一步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堅持有為(wei) 政府、有效市場和有能企業(ye) 結合,形成有助於(yu) 推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