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淮北濉溪縣:600年茶文化的臨渙有了“移動茶館”

發布時間:2024-03-05 10:53:00來源: 人民網-安徽頻道

  提到淮北市濉溪縣臨(lin) 渙鎮,“古茶鎮”的名聲早已遠近聞名,茶文化已經在古鎮慢悠悠傳(chuan) 承了600多年。

  走進古鎮,連片分布的20多家茶館大多還保留著傳(chuan) 統風貌,粗糲磚牆、長條桌凳、銅壺大碗,喝“棒棒茶”、聽淮北大鼓,已經成了古鎮生活的“標配”,飲茶習(xi) 俗和鄉(xiang) 土氣息渾然交織。

  近年來,當地著名調解員王士宏做了件事,他把臨(lin) 渙茶館“移動起來”,帶上大茶壺、“棒棒茶”,和誌願同伴到周邊等地巡回宣講。

  何為(wei) “移動茶館”?早在2012年,王士宏就提煉出“以茶暖人心、以茶說人生、以茶述紛爭(zheng) 、以茶找支點、以茶拆麵子、以茶置梯子、以茶達協議”的“一杯茶”調解法。調解法自形成以來,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600 餘(yu) 件,調處成功1500 餘(yu) 件,調解成功率達95%,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目標。

  而且,王士宏以鎮上12家茶館為(wei) “根據地”,組建臨(lin) 渙鎮“鄉(xiang) 村小喇叭”理論政策宣講誌願服務隊,將宣講與(yu) 茶文化、淮北大鼓融合起來。

  王士宏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移動茶館”誌願服務項目成立之初,依托“鄉(xiang) 村小喇叭”誌願宣講服務隊,利用茶館人流量大、受眾(zhong) 多、信息傳(chuan) 播快的特點,探索形成“送思想、送理論、送文明、送服務”四項常態工作,推動實現“移動茶館”走到哪裏,誌願服務開展到哪裏。

  “移動茶館”誌願服務項目實施以來,“鄉(xiang) 村小喇叭”誌願宣講服務隊在“兩(liang) 代表一委員”、法律工作者、文藝界人士等的基礎上,廣泛吸納身邊好人、鄉(xiang) 賢達人等群體(ti) ,不同人群各具優(you) 勢、以講促學、以學促進。

  此外,宣講員們(men) 還嚐試跳出傳(chuan) 統“說教”的宣講方式,結合當地傳(chuan) 承千年的飲茶文化,注重用老百姓喜歡聽、願意聽、聽得懂的群眾(zhong) 語言,融合淮北大鼓、梆子戲、柳琴等傳(chuan) 統文化表現形式,在臨(lin) 渙及周邊的韓村等地積極宣講黨(dang) 的政策理論,用心講好身邊好人故事,讓群眾(zhong) 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有力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王士宏舉(ju) 了一個(ge) 例子。2022年3月,誌願服務團隊走進當地韓村鎮大殷村開展理論宣講,“當時村幹部反映村裏的殷某在為(wei) 本鎮大李村的李某建房時,意外墜落死亡,兩(liang) 人之間產(chan) 生糾紛,因雙方不在同一個(ge) 村,調解存在難度,爭(zheng) 議較大。”隨後,調解團隊以茶釋法講道理,以情為(wei) 重破難題,隻用了兩(liang) 天時間,最終促進雙方達成協議。

  眼下,這座移動起來的“臨(lin) 渙茶館”還將觸角延伸至更遠處。

  “我們(men) 到周邊學校宣講。”王士宏說道,他們(men) 在學校裏,替學生們(men) 倒上“棒棒茶”,誌願者們(men) 敲起淮北大鼓,讓學生們(men) 在臨(lin) 渙茶文化中,接受別樣的宣講。

  據統計,項目發起以來開展大型理論宣講68場次,茶館調解會(hui) 56場次,調解糾紛200餘(yu) 件,惠及群眾(zhong) 3.4萬(wan) 餘(yu) 人次。就在日前,“移動茶館”誌願服務項目還入圍2023年度全省學雷鋒誌願服務十佳誌願服務項目名單,讓文明之風不斷浸潤鄉(xiang) 土。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