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發布時間:2024-03-06 14:35:00來源: 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新質生產(chan) 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yi) 生產(chan) 力理論的創新發展,進一步豐(feng) 富了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的內(nei) 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yi) ,為(wei) 我們(men)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質生產(chan) 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chan) 力。從(cong) 生產(chan) 力質態來看,它是創新起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的當代先進生產(chan) 力,同時也是綠色生產(chan) 力;從(cong) 生產(chan) 力自身係統性來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you) 化組合的躍升為(wei) 基本內(nei) 涵,是以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大幅提升為(wei) 核心標誌的先進生產(chan) 力;從(cong) 特點特征來看,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特點是創新,關(guan) 鍵在質優(you)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僅(jin) 僅(jin) 是生產(chan) 力總量的增加,更是生產(chan) 力的深刻變革。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社會(hui) 是一個(ge) 有機體(ti) ,生產(chan) 力及其發展既受生產(chan) 力諸要素及其變動的影響,也受一定生產(chan) 關(guan) 係以及上層建築的影響。全麵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清除製約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各種障礙,激發全社會(hui) 各領域各方麵創新發展活力,有利於(yu)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wei) 引領。新發展理念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紅綠燈。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

  要深入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形成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動能;圍繞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和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等,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

  要深入貫徹協調發展理念,圍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布局產(chan) 業(ye) 鏈,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chan) 業(ye) 體(ti) 係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促進新質生產(chan) 力在區域之間、城鄉(xiang) 之間多層次布局和協同發展。

  要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生產(chan) 力和綠色產(chan) 業(ye) ,在全社會(hui) 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要深入貫徹開放發展理念,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用好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增強資源配置能力,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要深入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按照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健全要素參與(yu) 收入分配機製,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chan) 要素活力,更好體(ti) 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jia) 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作者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