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浙江杭州:沉浸式漢服文化體驗成潮流

發布時間:2024-03-11 10:46:00來源: 杭州日報

  甲辰龍年,新中式服飾大熱,漢服圈“蹭”上紅利,在杭州,從(cong) 西湖畔到運河邊,從(cong) 德壽宮到鼓樓、南宋禦街,身著漢服者隨處可見。幾百米長的小河直街,漢服換裝店不下20家,每逢周末便顧客盈門,圈內(nei) 同好者互稱“袍友”。

  漢服文化,並未僅(jin) 停留在換裝上,近來不斷破圈,從(cong) 跟妝、走秀、演藝,到展陳、複原,入景區、進校園,甚至走出國門,振興(xing) 文化的同時,引領了新消費熱潮。

  融入漢服圈,少不了一套好行頭。淩清華,國內(nei) 不少知名漢服店都認他的手藝,喊他“拆衣裁縫”。

  “上萬(wan) 元的漢服也拆,研究明白了再縫回去。”淩清華半路出家,2017年在杭州大兜路上開了一家服飾店,專(zhuan) 門定製漢服,靠精湛的手藝贏得不少“袍友”的信賴,“漢服文化的複興(xing) 才起步,沒有師傅教,古代一些製衣工藝很難考證,全靠摸索。”

  淩清華說,定製漢服有兩(liang) 大難點,其一是了解規製,唐宋明各代服飾的麵料、紋飾、圖樣都有區別。其二在縫製手法。“漢服是平麵裁剪,相當於(yu) 幾塊布拚接在一起,但怎麽(me) 拚也得琢磨。”

  有一年,山東(dong) 博物館一場服飾展陳上,有一款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後王氏的“紅暗花羅繡‘萬(wan) 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對著該展品,淩清華仔仔細細看了三天,腦中產(chan) 生了一個(ge) 大膽的計劃——複原百子衣。

  該衣服不簡單,前後襟及兩(liang) 袖有金線繡的九龍,衣身有金錠、銀錠、方勝、古錢、寶珠、犀角、珊瑚、如意等雜寶圖案,難在對花。“布料上的花紋3米一循環,老料、高級料的門幅寬度比現代布料窄很多。”淩清華舉(ju) 例,根據前者38厘米到76厘米的門幅寬度,製一件漢服最少也要對花4次,損耗也隨之增加。

  這件百子衣成了他得意之作,也因此有更多的漢服店向他發出訂單。從(cong) 布料到製衣前,出水等預處理步驟極為(wei) 關(guan) 鍵,無數次的嚐試、無數次的失敗讓淩清華麵對難題遊刃有餘(yu) ,“一米幾千元的好布料,試錯一步料子就廢了,別人說我藝高人膽大,不知道那一屋子廢料都是學費。”

  短視頻平台上,越來越多人集聚在漢服話題下,身著華服亮相各國街頭,讓世界看見中國的美。在杭州,也有很多人像淩清華一樣,為(wei) 傳(chuan) 統服飾的複興(xing) 貢獻著力量。

  某服飾品牌掌門人梁海靜多年來帶領團隊致力於(yu) 傳(chuan) 統服飾考證、複原。梁媽媽是寧波紅幫裁縫傳(chuan) 承人,梁海靜從(cong) 小耳濡目染,傳(chuan) 承了這門手藝。在她看來,中國服飾文化一脈相承,既要合乎禮製,也要順應生活之道。2024年1月,梁海靜團隊在杭州富陽博物館展陳宋代真紅大禮服套係、宋代貴族禮服、明代花鳥大袖披風、明代皇後大衫霞帔等十餘(yu) 套宋、明時期服飾複原作品。

  除了漢服定製,拍攝跟妝、傳(chuan) 統婚禮等業(ye) 務也在蓬勃開展。“周末幾乎約滿,光租賃一年就有近百組,跟妝最火,訂單已經排到今年10月。”某服飾品牌負責人杜雨希說。前不久,她還以造型師的身份參與(yu) 《帝後禮佛圖》石刻活化演繹。“這是龍門石窟中的兩(liang) 幅浮雕,分別刻畫了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後帶領侍從(cong) 列隊禮佛的場景。”她說,通過裝束複原和情景演繹的方式再現文化盛景,讓國寶“活”起來,讓漢服走向世界。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