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置電動自行車?長沙社區探經驗
目前,電動自行車以其方便快捷的出行特點,廣泛進入城鄉(xiang) 居民家庭。與(yu) 此同時,受駕駛人安全意識有別、車輛質量參差不齊、基礎保障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影響,由其帶來的消防安全隱患也成為(wei) 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湖南長沙,當前全市登記的電動自行車突破了150萬(wan) 輛。目前長沙正開展居民小區、高層建築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隱患排查整治專(zhuan) 項行動。近日,記者走訪了長沙多個(ge) 社區,了解其在“安”置電動自行車方麵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疏堵結合強管理 因地製宜搭建便民車棚
長沙市芙蓉區荷花園街道恒達社區恒達花園小區地處長沙老城區,是一個(ge) 房齡超過30年的老小區。一些老舊小區常見的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亂(luan) 象在這裏得到了有效治理。
“目前小區搭建的停車棚數量,基本上能滿足現有的200多輛電動車停放和充電需求。”恒達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戴紅霞介紹,社區充分發揮網格化基層治理優(you) 勢,網格員利用晚上時間上門入戶開展“敲門行動”,對小區所有電動自行車進行登記造冊(ce) ,並提醒車主禁止“飛線充電”、電動車上樓及隨意停放。同時,合理利用樓棟與(yu) 樓棟之間的空地,因地製宜建設了8個(ge) 車棚供電動車停放和充電。
“大的車棚能停80輛,小的也能停10多輛,基本上兩(liang) 棟樓之間就有一個(ge) 。”戴紅霞說,車棚選址安全第一,兼顧便民,讓居民能自覺自願停放其中。
“這裏有專(zhuan) 人看管和巡邏,停放也比較方便,每個(ge) 月充電費60元左右。”上午10時許,到車棚取電動車準備外出的小區居民周建輝告訴記者。
周建輝停車的車棚比較大,可容納約80輛電單車。65歲的熱心居民李遠慶擔任誌願者每天在車棚值班,夜間會(hui) 定時斷電,避免因電池長時間“過充”引發火災。充電費則根據電動車的功率大小分標準按月收取。
與(yu) 空間相對狹窄的老舊小區不同,芙蓉區東(dong) 岸街道東(dong) 瑞社區中交中央公園小區是一個(ge) 2018年交房的新小區,停車場地的規劃更加寬敞、合理。
“我們(men) 實行嚴(yan) 格的人車分流,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都不進入小區,電動自行車也不允許進入地下車庫,統一停放在小區外麵門口處的停車棚裏。”該小區保安隊長諶羽輝告訴記者,居民騎電動車進出,雖然難免要步行一段路,但由於(yu) 自入住開始就實施人車分流,大家普遍比較理解和支持,畢竟安全第一。
“若發現有人私下帶電瓶回家充電的情況,我們(men) 會(hui) 及時通知社區並進行勸阻。不聽勸的,會(hui) 撥打110報警。”諶羽輝說,根據居民的意見和建議,接下來還將對距離住宅樓較近的電動車棚重新選址遷移,確保安全。
多方參與(yu) 解難題 引入第三方企業(ye) 負責充電樁運維
做好電動自行車車棚的日常管理,是守好小區消防安全防線的重要一環。
去年3月份,芙蓉區文藝路街道識字裏社區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新建了21個(ge) 停車棚,可同時滿足500多輛電單車的停放需求。今年1月份,社區又引入第三方企業(ye) ,在這些停車棚內(nei) 完成了充電樁建設。
記者來到該社區水絮塘巷59號科文宿舍後麵的停車棚,看到裏麵配備有滅火器,並在醒目位置張貼了預防電動自行車火災“七個(ge) 嚴(yan) 禁”宣傳(chuan) 單,強化車主安全意識。
“居民在這裏直接掃碼、刷卡就能充電,1元錢可以充3小時。”社區黨(dang) 委第一副書(shu) 記李秋華說,小區物業(ye) 與(yu) 第三方企業(ye) 簽訂了“電動自行車充電站合作協議”,由街道安監站、社區、物業(ye) 、企業(ye) 共同負責充電設備以及新裝電表的運維以及安全管理等工作。
開福區芙蓉北路街道福城社區水韻花都小區是一個(ge) 高層電梯住宅小區,有居民1200餘(yu) 戶。小區引入的“電單車智能消防充電站”具備自動識別改裝車輛、電瓶溫度升高等安全提醒功能,能自動斷電、緊急噴淋、防火隔斷、遠程監控,通過科技手段為(wei) 電動車安全停放增加一道防線。
下一步,福城社區還將組織小區物業(ye) 、業(ye) 主代表與(yu) 第三方企業(ye) 充分溝通協調,對轄區內(nei) 的水岸蘭(lan) 庭、新領地等小區電動自行車棚進行升級改造,此外還計劃在小區電梯內(nei) 安裝“智慧眼”,加大對電單車“進梯上樓”現象的管控力度。
據長沙市安委辦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接下來,長沙將進一步摸清底數、明確責任、凝聚合力,紮實開展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專(zhuan) 項整治行動,大力推進小區集中停放電動自行車充電場所建設,強化全鏈條安全監管,著力消除風險隱患,並積極探索建立常態長效管理機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