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穿城過 一眼望千年
開欄的話
內(nei) 蒙古現有長城7500多公裏,長度和朝代跨度均居全國第一。黃河流經內(nei) 蒙古843.5公裏,是黃河“幾字彎”的核心地帶。令人歎為(wei) 觀止的是,在內(nei) 蒙古地區,長城與(yu) 黃河有五次擁抱,繪就了長城文化與(yu) 黃河文化融合發展的壯美畫卷。為(wei) 更好打響北疆文化品牌,即日起,內(nei) 蒙古日報開設“長城黃河在內(nei) 蒙古五次擁抱”專(zhuan) 欄,講述“城”與(yu) “河”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動故事,展現內(nei) 蒙古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文化自信。
初春的黃河烏(wu) 海段,已是波光粼粼。黃河岸邊的長城烽火台,無聲地“注視”著眼前的氣象萬(wan) 千,夯土間,卻是蘊藏數千年的古老故事。
烏(wu) 海是黃河進入內(nei) 蒙古第一站。大河穿城而過,流經裏程105公裏。烏(wu) 海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wei) “種植在水裏的城市”。烏(wu) 海地區在曆史上是重要的南北通道,在黃河“幾字彎”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古代王朝多在此修築長城。
大河浩蕩,雄關(guan) 漫道。兩(liang) 千多年來,黃河溫情地挽扶著長城,長城深情地凝視著黃河,年輕的烏(wu) 海依偎在黃河和長城的臂彎裏,正在奮力書(shu) 寫(xie) 著文化融合的時代新篇章。
城與(yu) 河的“親(qin) 密接觸”
3月初的一個(ge) 下午,記者一行從(cong) 海勃灣區出發,驅車40多公裏,來到位於(yu) 海南區巴音陶亥鎮渡口村東(dong) 的大橋烽火台遺址。爬上10多米高的台體(ti) ,站在500多年前的製高點上舉(ju) 目四望,黃河水滾滾奔流,賀蘭(lan) 山連綿逶迤,連接烏(wu) 海和寧夏石嘴山的黃河大橋上車水馬龍,好一處咽喉要衝(chong) !
在海南區文化旅遊體(ti) 育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於(yu) 渡口村旁的一段明長城遺址。這段長城牆體(ti) 夯土隆起明顯,分段用金屬框架進行了封閉保護。
查閱相關(guan) 文獻和資料,長城與(yu) 黃河在烏(wu) 海地區三次相遇的脈絡十分清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在北方地區修築長城,城牆從(cong) 賀蘭(lan) 山東(dong) 麓過黃河延伸至今烏(wu) 海市桌子山地區,將整個(ge) 桌子山包圍起來。桌子山長城的修築,使長城與(yu) 黃河在內(nei) 蒙古地區第一次親(qin) 密接觸。而此處最為(wei) 知名的文化標識,便是黃河文化孕育的桌子山岩畫。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由於(yu) 軍(jun) 事壓力原因,由巡撫賈俊主持修築了“沿河邊牆”。這道邊牆位於(yu) 寧夏橫城以北黃河東(dong) 岸,南與(yu) “河東(dong) 牆”相連,向西過河與(yu) “舊北長城”相接,在寧夏北境構成了一個(ge) 閉合的長城防線。這道邊牆沿著北流黃河東(dong) 岸南北向分布,一部分在今天的烏(wu) 海境內(nei) 。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陝西三邊總製劉天和想要恢複黃河以西、賀蘭(lan) 山以東(dong) 、平虜城北至鎮遠關(guan) 間的70裏疆域,便在黃河東(dong) 岸修堤一道,順河直抵橫城大邊牆。這道長堤主要分布在寧夏原陶樂(le) 縣境內(nei) ,後世稱為(wei) “陶樂(le) 長堤”。從(cong) 劉天和修堤的初衷,結合實地勘察來看,“陶樂(le) 長堤”是在“沿河邊牆”的基礎上修築而成的。這段長城有一部分自寧夏過都思兔河,進入烏(wu) 海,構成今天所見烏(wu) 海明長城主體(ti) 。
據烏(wu) 海市文體(ti) 旅遊廣電局文物科謝晶介紹,烏(wu) 海秦長城和明長城在全國很有影響,最鮮明的特征就是與(yu) 黃河相依相伴,互成拱衛之勢。
烏(wu) 海境內(nei) 秦長城由石嘴山市惠農(nong) 區,向東(dong) 穿越黃河進入海南區巴音陶亥鎮東(dong) 風農(nong) 場十隊,由西南向東(dong) 北延伸,經海勃灣區,至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烏(wu) 海境內(nei) 北端止點位於(yu) 海勃灣區千裏山鎮千鋼社區東(dong) 北。秦長城牆體(ti) 沿線有烽火台8座,居住址7處。
烏(wu) 海明長城分布在海南區巴音陶亥鎮北流黃河東(dong) 岸,南接寧夏陶樂(le) 段,沿平坦的穀地自南向北穿行,經農(nong) 場一隊、二隊、三隊,一棵樹村,巴音陶亥村,巴音陶亥鎮,東(dong) 紅村,綠化一隊,農(nong) 場六隊,農(nong) 場七隊,四道泉二隊、六隊,至渡口村,過黃河進入寧夏石嘴山,全長16997.1米,遺存土牆長3726.1米,沿線有烽火台4座。
一家四代人的“搬遷史”
2020年,烏(wu) 海市黃河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研討會(hui) 召開,曆史學博士、從(cong) 事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包文勝有過一段精彩的表述:“烏(wu) 海地區是銜接漠南與(yu) 關(guan) 中地區、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等地的咽喉要衝(chong) ,居於(yu) 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往往沿著黃河穿過烏(wu) 海走廊地帶,南下塞上江南;居於(yu) 青藏高原的西南民族順著黃河進入銀川平原,也通過烏(wu) 海走廊地帶,北上荒漠草原。包括烏(wu) 海地區的賀蘭(lan) 山地帶,在曆史上顯然成為(wei) 各民族交融的場所,可以認為(wei) 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黃河渡口。”
如今的渡口村,就是“不同文化交流之黃河渡口”的一個(ge) 縮影。
今年63歲的渡口村村醫張增義(yi) 一家四代的生活變遷,為(wei) 烏(wu) 海地區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具體(ti) 的印證。張增義(yi) 操著一口鄂爾多斯方言,貌似關(guan) 中大漢。據他回憶,在他4歲時,他的爺爺和父親(qin) 為(wei) 了生計,從(cong) 陝西神木遷移至鄂爾多斯鄂托克旗棋盤井,以耕種兼放牧為(wei) 生。那一次,共有50多戶200多人遷居棋盤井。張增義(yi) 把那次集體(ti) 遷徙稱為(wei) “現代走西口”。
1979年,張增義(yi) 又從(cong) 鄂托克旗棋盤井搬遷到烏(wu) 海市海南區巴音陶亥鎮渡口村,一邊學醫一邊耕種。
渡口村是黃河進入內(nei) 蒙古的第一個(ge) 沿黃村落,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從(cong) 1966年初建時幾百人的小村莊,現已發展為(wei) 擁有4900人口的大型沿黃鄉(xiang) 村。
渡口村與(yu) 石嘴山市惠農(nong) 區隔河相望,一到春冬黃河冰封期,兩(liang) 地人便踏冰往來;夏秋之際,大船小船穿梭於(yu) 兩(liang) 地。“自從(cong) 連接惠農(nong) 區和巴音陶亥鎮的黃河大橋取消普通車輛收費以後,兩(liang) 地人的交流交往更頻繁了。”據渡口村村支書(shu) 王鎖平介紹,渡口村村民的生活用品和就醫大多依賴對岸的石嘴山市;在農(nong) 忙和用工季節,石嘴山地區也會(hui) 給當地提供大批人力支持。
張增義(yi) 的兒(er) 子和兒(er) 媳在惠農(nong) 區買(mai) 了房,他們(men) 白天在巴音陶亥工作,晚上回惠農(nong) 區居住,8歲的孫子在惠農(nong) 區上學。
烏(wu) 海是典型的新型移民城市,她的成長史,也是黃河文化、農(nong) 耕文化、長城文化、草原文化的交流交融史。
烏(wu) 海市文體(ti) 旅遊廣電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吳峰容說,烏(wu) 海人如今的生活方式、習(xi) 俗、傳(chuan) 統,都深受黃河文化和長城文化的熏陶,萬(wan) 人上山奪煤大會(hui) 戰、黃河水利遠征軍(jun) 開發烏(wu) 海農(nong) 業(ye) 建設、小三線建設、烏(wu) 海市的建城都與(yu) 黃河和長城息息相關(guan) 。
如今的烏(wu) 海是連接華北與(yu) 西北的重要樞紐,是寧蒙陝甘經濟區的接合部和沿黃經濟帶的中心區域,是內(nei) 蒙古向西、向南開放的窗口,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
黃河入蒙首站的文化IP
劉占林在海南區小有名氣,因為(wei) 他與(yu) 一個(ge) 頗具傳(chuan) 奇色彩的名字有關(guan) ——西行客棧。
西行客棧由海南區拉僧廟鎮賽汗烏(wu) 素村的農(nong) 牧場、頭道坎兩(liang) 個(ge) 自然村組成,是海南區精心打造的文化旅遊項目,集觀光、民俗體(ti) 驗和農(nong) 家樂(le) 為(wei) 一體(ti) 。
劉占林是賽汗烏(wu) 素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參與(yu) 和見證了西行客棧的蛻變。
行走在西行客棧的沿黃步道上,劉占林指點遠處的賀蘭(lan) 山,凝視身旁的黃河水,思維竟然可以在唐詩宋詞及近現代詩詞中隨意切換——
遠眺賀蘭(lan) 山,他高吟“駕長車,踏破賀蘭(lan) 山闕。”盯著夕陽下的黃河水,他道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對著初具規模的西行客棧,他不無自豪地說:“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當問及他心中的“雄關(guan) ”在哪裏,他隨即帶領大家前往明二道坎烽火台遺址。
劉占林和村民們(men) 深知地緣文化對打造旅遊精品項目的重要作用。他的講述非常形象:“西行客棧左擁黃河,右抱長城,腳踏文化渡口,身受知青和兵工文化熏陶,前景不可限量。”
西行客棧是海南區乃至烏(wu) 海市打造的黃河入蒙首站文化IP,推出黃河入蒙觀光、黃河風景體(ti) 驗、黃河美食品鑒、黃河考古探尋和鄉(xiang) 村休閑旅遊的樣板工程。
近年來,烏(wu) 海市在探索和發展“遺產(chan) +”的路子上做了很多探索:
——累計投入文物保護資金7000餘(yu) 萬(wan) 元,新建黃河文化博物館、召燒溝岩畫遺址博物館,完成明長城二道坎烽火台搶救性加固工程和數字化保護項目、海南區明長城圍封保護工程。
——開展了兩(liang) 次黃河流域非遺普查,對烏(wu) 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傳(chuan) 承脈絡、社會(hui) 功能和存續狀況進行了科學、準確、全麵的普查,新增旗縣級非遺項目12個(ge) 、市級非遺項目16個(ge) 。
——召開了“烏(wu) 海市黃河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研討會(hui) ”,邀請國內(nei) 學術專(zhuan) 家進行了集體(ti) 調研,就烏(wu) 海文化遺產(chan) 的曆史定位、文物保護、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編輯出版《烏(wu) 海市曆史文化研究文集》,展示烏(wu) 海市黃河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烏(wu) 海市博物館與(yu) 烏(wu) 海市融媒體(ti) 中心合作推出《博物館裏的寶貝》係列專(zhuan) 欄,聯合製作文物短片《你好,文物》。
……
如今,烏(wu) 海被譽為(wei) 黃河明珠、產(chan) 業(ye) 之城、開放之城、魅力之城、文化之城、幸福之城。
吳峰容說:“烏(wu) 海取得如此成就,是與(yu) 黃河的包容、長城的風骨蘊含的精神分不開的。多元文化在烏(wu) 海疊加融合,塑造出烏(wu) 海人民包容豁達、堅韌不拔的群體(ti) 精神,寫(xie) 下了海納百川、自強不息的基因密碼。”(記者 王宗 郝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