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赤峰牧民與沈陽知青的不解之緣

發布時間:2024-03-18 15:35: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前一個(ge) 階段,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委統戰部主導創建的同心匯·知青聯誼驛站揭牌儀(yi) 式在罕蘇木蘇木烏(wu) 日都呼布嘎查牧民達木柴院子裏舉(ju) 行。

  活動現場,旗縣、鄉(xiang) 鎮有關(guan) 領導及知青代表、牧民代表歡聚一堂。

  走進蒙古包展廳,當年知青插隊到烏(wu) 日都呼布嘎查時使用的鍋碗茶杯、收音機、掛鍾、書(shu) 本等物件擺放地整整齊齊,牆壁上掛著很多知青與(yu) 牧民珍貴的合影。

  達木柴與(yu) 遠道而來的知青朋友們(men) 邊看邊聊,看著這些裝滿回憶的老物件,既激動又難過。“我又想起我‘阿爸’了。”說話間知青郝立新眼角也不禁濕潤了起來。

  達木柴是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烏(wu) 日都呼布嘎查牧民。20世紀70年代,沈陽知青郝立新、韓延成來到嘎查後,與(yu) 他們(men) 一家結下了不解之緣。達木柴父親(qin) 拉希拉布丹認郝立新為(wei) 幹兒(er) 子,韓延成認達木柴女兒(er) 為(wei) 幹女兒(er) ,近48年來,一家三代人與(yu) 沈陽知青之間的往來從(cong) 未間斷。

  如今,郝立新的“幹爹”雖然早已逝世,可看著這些老物件,過去的場景再次浮現在郝立新眼前。

  知青兒(er) 子的“草原阿爸”

  1976年8月,昭烏(wu) 達盟(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公社迎來了一批“特殊客人”——沈陽知識青年。18歲的郝立新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知青點的房舍還沒有蓋完,隻好把我們(men) 安頓在有條件的牧民家,我被安置在拉希拉布丹老人家。”郝立新回憶,剛住進牧民家時,由於(yu) 語言不通、溝通困難,大多時候隻能靠手勢交流。

  如何快速融入牧民生活是他們(men) 麵對的新挑戰。

  郝立新和知青們(men) 積極參與(yu) 牧民生產(chan) 生活,撿牛糞、騎馬、放羊、剪羊毛、除草、蓋房,漸漸地,他們(men) 與(yu) 牧民們(men) 熟悉起來。郝立新與(yu) 拉希拉布丹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處成了好朋友,他們(men) 教郝立新蒙古語,郝立新教他們(men) 漢語,雙方的溝通交流日漸增多,感情也逐日升溫。

  “當時拉希拉布丹阿爸在生產(chan) 隊當馬倌,我經常跟著他上山,幫著照看生病的馬匹和產(chan) 駒子的母馬。在山上,阿爸給我講述草原上的故事,我給他講城裏的新鮮事, 我聽得津津有味,阿爸對城裏的生活也充滿著好奇。”郝立新告訴記者,拉希拉布丹老人對待他,雖非親(qin) 生卻勝似親(qin) 生。

  “那會(hui) 兒(er) 家裏有啥好吃的,阿爸都留給知青,怕他們(men) 受凍,還給縫製皮袍、靴子,他總說‘草原上艱苦,城裏來的孩子不容易’。”達木柴回憶道。

  郝立新對拉希拉布丹老人滿懷感激,卻一直無以為(wei) 報。1976年11月,郝立新得知草原上對認“幹親(qin) ”非常講究,就與(yu) 知青好朋友韓延成一起來到拉希拉布丹老人家,請求認他作幹兒(er) 子。自此,知識青年郝立新有了一位“草原阿爸”。

  1978年8月初,上級下來緊急通知,知識青年要返城,郝立新第一時間把這個(ge) 消息告訴了幹爹。

  “那一夜我阿爸輾轉反側(ce) ,難以入睡,我們(men) 都知道他舍不得他的幹兒(er) 子。”達木柴回憶。

  1979年春天,回城後的郝立新專(zhuan) 程從(cong) 沈陽來罕蘇木蘇木看望拉希拉布丹老人一家,跟他講了城裏的工作情況,拉希拉布丹老人懸著的一顆心這才放了下來。

  “此後,我們(men) 經常書(shu) 信來往,互通情況。有時,阿爸會(hui) 來沈陽看我,我會(hui) 帶他逛街,去醫院檢查身體(ti) ,領他看看城市風景。”郝立新說,拉布丹老人每次去沈陽,都會(hui) 帶上他喜歡吃的奶食和風幹牛肉。

  “那會(hui) 兒(er) 大家都知道阿爸的幹兒(er) 子在沈陽,誰家需要去沈陽看病,都會(hui) 找上門來,阿爸就帶著他們(men) 過去。郝立新每次都要親(qin) 力親(qin) 為(wei) ,跑前跑後,從(cong) 未推脫,有時為(wei) 了節省住旅店開支,還直接接他們(men) 回自己家中住。”達木柴覺得,對待阿爸郝立新比他這個(ge) 親(qin) 兒(er) 子都親(qin) 。

  2004年,年逾古稀的拉希拉布丹老人與(yu) 世長辭,臨(lin) 終時囑托兩(liang) 個(ge) 兒(er) 子,“以後要和郝立新哥哥保持來往!”達木柴及家人點頭答應。

  拉希拉布丹老人雖已離去,但草原上的牧民與(yu) 下鄉(xiang) 知青的故事仍在繼續。

  草原姑娘的“知青爸爸”

  一份囑托,一份承諾。2005年,達木柴領上女兒(er) 木其爾去沈陽市,看望當年的知青大哥們(men) 。當時,郝立新去南方工作還沒有回來,他的好朋友韓延成熱情地接待了達木柴父女。

  2006年,郝立新從(cong) 南方回到沈陽,便與(yu) 韓延成商量,決(jue) 定在罕蘇木蘇木烏(wu) 日都呼布嘎查舉(ju) 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ang) 30周年慶祝活動,於(yu) 是40多名知青重返草原。

  此年8月,長長的車隊停在達木柴家門口。嘎查牧民紛紛趕來,他們(men) 與(yu) 知青們(men) 相互擁抱、互訴思念,整個(ge) 嘎查沉浸在再次相逢的歡樂(le) 中。

  韓延成在大家麵前鄭重其事地宣布,把達木柴二女兒(er) 木其爾認作幹閨女。話音一落,人群中響起熱烈的掌聲。剛剛初中畢業(ye) 的木其爾按蒙古族的最高禮節手捧哈達,敬獻奶酒,向“幹爹”叩首致禮。就這樣,草原姑娘有了她的“知青爸爸”,也正是這次的認“幹親(qin) ”,讓達木柴和知青們(men) 的感情變得更加深厚。

  2006年起,在每年水草豐(feng) 美的時候,達木柴都會(hui) 邀請沈陽知青回到草原做客,看那達慕,感受草原魅力,品嚐草原美食,“歡迎知青回家”成為(wei) 達木柴最常說的一句話。

  韓延成一直關(guan) 心幹女兒(er) 的工作、學習(xi) ,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guan) 懷。

  後來,木其爾結婚成家時,韓延成在內(nei) 的沈陽知青40多人組成龐大的“娘家親(qin) ”隊伍專(zhuan) 程前來送上了最真摯的祝福。

  “我丫頭時刻惦記著我們(men) ,經常通過電話、微信匯報自己的情況,過年過節,總是第一時間發來問候。”提起木其爾,韓延成滿心自豪,在他心裏,木其爾就是他親(qin) 生閨女。

  知青兒(er) 子的“草原阿爸”,草原姑娘的“知青爸爸”,親(qin) 如兄弟的牧民與(yu) 知青,三代人,長達近48年的相知相識、友好往來的故事,隻是這片富饒土地上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ge) 縮影。

  同心匯·知青聯誼驛站的成立,將會(hui) 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草原牧民與(yu) 下鄉(xiang) 知青的感人事跡,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中華民族這顆大石榴更加緊實飽滿、光彩鮮豔。(記者 長河 魏那 王塔娜 伊得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