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賬本寫滿家鄉“發展軌跡”
車輛沿著砂石路行駛到通遼市奈曼旗八仙筒鎮烏(wu) 蘭(lan) 額日格嘎查的王圖門紮力根家門口,“哞……”陣陣牛叫聲從(cong) 遠處傳(chuan) 來,走近一看,10幾頭小牛在圈舍內(nei) 愜意地曬著太陽、吃著草,這些牛可是王圖門紮力根家的致富“寶貝”。
從(cong) 一切開銷全部靠田裏“種出來”,到後來依靠養(yang) 牛擺脫貧困,走上發家致富路,翻開家庭小賬本,說起逐年增加的收入,45歲的王圖門紮力根感慨道:“都是黨(dang) 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我們(men) 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用上“滿格電”
烏(wu) 蘭(lan) 額日格嘎查地處沙漠地帶,分南烏(wu) 蘭(lan) 額日格和北烏(wu) 蘭(lan) 額日格兩(liang) 個(ge) 自然村組。村民居住分散,有些戶與(yu) 戶相隔好幾公裏。
2019年前,王圖門紮力根居住的北烏(wu) 蘭(lan) 額日格自然村因地理位置偏遠,一直未通電,平日隻能通過太陽能板發電維持照明,靠手打井用水,生產(chan) 生活十分不便。
為(wei) 解決(jue) 好農(nong) 牧民用電問題,滿足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需求,2019年,八仙筒鎮向上級爭(zheng) 取到1000多萬(wan) 元的電力民生項目資金,經過施工人員連續作戰,北烏(wu) 蘭(lan) 額日格自然村實現通電,結束了無電曆史,農(nong) 牧民開心不已。
“從(cong) 秸稈粉碎到飲水,樣樣離不開電,現在電力足,養(yang) 殖也輕鬆了。”應用電氣化設備養(yang) 牛的願望變成現實後,王圖門紮力根的養(yang) 殖規模逐漸擴大。
2021年,計劃著擴建牛棚的王圖門紮力根了解到村裏正鼓勵農(nong) 牧民利用廢舊電杆代替牛棚鋼、鐵管搭建“電杆式牛棚”,實現變廢為(wei) 寶。
於(yu) 是,他在供電所員工的指導下,建起了村裏第一批“電杆式牛棚”,寬敞明亮的牛棚建成後,吸引了不少農(nong) 牧民來“考察”。“原來鋼鐵材質的柱子容易被牛的尿液、糞便腐蝕,需要定期更換。現在換了免費電杆做的柱子,不易腐蝕、不怕牛撞,還節省了不少錢。”經過王圖門紮力根的介紹,更多的農(nong) 牧民用上了這個(ge) “新材料”。
從(cong) 當初的幾頭牛發展到如今的50多頭牛,王圖門紮力根家年均養(yang) 殖收入達到10萬(wan) 元以上。
走上“幸福路”
晴天揚塵裹身,雨天泥巴沾腳,路麵坑窪不平,這是農(nong) 牧民對過去烏(wu) 蘭(lan) 額日格嘎查道路的印象。王圖門紮力根回憶說,由於(yu) 道路不通暢,每年秋天收糧的車最後才來我們(men) 村,糧食賣不上價(jia) ,大家夥(huo) 兒(er) 隻能幹著急。
為(wei) 改善村基礎條件,方便農(nong) 牧民出行,八仙筒鎮人民政府響應國家政策,申請到了砂石路建設項目,2022年6月動工。
2023年8月,已經修建完成的35.38公裏砂石路,鋪設到了王圖門紮力根家門口,他喜出望外:“這回路不顛簸了,幹什麽(me) 都方便了。”
群眾(zhong) 想修的“幸福路”正在由藍圖變為(wei) 實景,烏(wu) 蘭(lan) 額日格嘎查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桂榮介紹,2024年,已經再次申請到奈曼旗民委砂石路建設項目,預計6月開工,對嘎查內(nei) 剩下的16公裏泥土道路進行改造。完成後,嘎查將實現砂石路全覆蓋。
過上“好日子”
近幾年,政府大力支持發展牛產(chan) 業(ye) ,嘎查養(yang) 牛的人也越來越多,王圖門紮力根在專(zhuan) 業(ye) 人員的培訓指導下,獲得了家畜配種員證,主要負責給周邊養(yang) 殖戶的牛配種。他滿臉笑意地說道:“我又多了一筆收入。”
黨(dang) 和國家的惠民政策為(wei) 王圖門紮力根一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看著家庭賬本,他一筆一筆算起了2023年的補貼賬: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禁牧補助856.28元,畜牧業(ye) 良種補貼良種肉牛基礎母牛飼養(yang) 補貼補助246.6元,實際種糧農(nong) 民一次性補貼97.2元,糧改飼項目補助2548.2元,玉米生產(chan) 者補貼1416.6元,這些都是直接打到王圖門紮力根賬戶上的錢。他表示,去年家裏添置了一台拖拉機,直接發放了農(nong) 機購置補貼1.36萬(wan) 元,一家3口人一年享受的各類補貼補助共計1.88萬(wan) 元,家庭總收入30萬(wan) 元以上。
一個(ge) 個(ge) 惠民政策、一樁樁民生實事、一筆筆補貼資金,從(cong) 10年前幾萬(wan) 元的家庭收入到如今年收入30萬(wan) 元以上,王圖門紮力根家小小的賬本,寫(xie) 滿了家庭的“奮鬥曆程”,更寫(xie) 滿了家鄉(xiang) 的“發展軌跡”。(記者 鮑慶勝 通訊員 趙秋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