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安徽廣德:大棚育秧助春耕

發布時間:2024-03-21 16:29:00來源: 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勤春來早,春耕正當時。

  在廣德市邱村鎮白雲(yun) 村,安徽益廣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的育秧大棚,已是一片春意,一盤盤嫩綠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

  春分前後,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馮(feng) 益廣,這陣子不是在大棚裏忙水稻秧苗的管理,就是在車間裏忙各式農(nong) 機的保養(yang) ,春耕備耕按下“快進鍵”。

  “我們(men) 3月8日開始下種,有了機械化的加持,幾天功夫就完成了5畝(mu) 水稻秧的育秧。”馮(feng) 益廣告訴記者,浸種、催芽、覆土一氣嗬成,通過工廠化育秧,不僅(jin) 成本低、質量好,周期還大大縮短。

  今年是馮(feng) 益廣首次嚐試大棚育秧,雖然經驗不足,但有技術員指導。“大棚培育的秧苗根係發達品質高,可有效提高水稻產(chan) 量。去年再生稻畝(mu) 產(chan) 達到了1800斤,今年產(chan) 量預期目標定在‘噸糧田’。”看著成片的水稻秧苗,馮(feng) 益廣信心十足。

  他告訴記者,5畝(mu) 大棚的水稻秧苗,可供700畝(mu) 大田耕種,除了自己消化一半之外,目前還接到了周邊農(nong) 戶的育秧訂單。順利的話,4月8日前後秧苗就可下田。

  對於(yu) 1998年出生的馮(feng) 益廣來說,走出校門那會(hui) ,農(nong) 業(ye) 還是一門新學問。市場營銷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他,起初並沒有打算回到家鄉(xiang) 和土地打起交道。

  偶爾的一次放假,看到父親(qin) 流轉的上千畝(mu) 農(nong) 田正在進行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一下子觸動了他心底的那根弦,何不把目光瞄準家鄉(xiang) ?

  就這樣,在父親(qin) 的支持下,馮(feng) 益廣回到老家,卷起褲腿、扛起鋤頭,成了一名“新農(nong) 人”。

  回來四年時間,個(ge) 中辛苦,全部爬滿在黝黑的麵龐上。“要說起初是心血來潮,那麽(me) 現在就是潛心務農(nong) ,適應了農(nong) 村的環境,也習(xi) 慣了務農(nong) 的作息。”馮(feng) 益廣說,眼下正值育秧關(guan) 鍵期,等到秧苗下田後,就要迎來油菜籽的采收,緊接著就是小麥的收割。

  一茬茬、一輪輪,聽得出,馮(feng) 益廣心裏的充實和踏實。濃縮成一句話,就是種下一粒粒種子,用汗水澆灌希望,培育新一年的好收成。

  糧食生產(chan) 根本在土地,出路在科技。

  這不,在育秧大棚一旁的工廠裏,農(nong) 機手正忙著給拖拉機、插秧機做保養(yang) ,為(wei) 的就是“車輪上的春耕”能夠加速跑。

  “拖拉機馬力足,跑得快。插秧機好操作,效率高,流轉下來的2000多畝(mu) 地,搶抓農(nong) 時全靠這些‘老夥(huo) 計’。”馮(feng) 益廣說。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wan) 顆子。對於(yu) 90後馮(feng) 益廣而言,沐浴在和煦的春光裏,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希望,也種下未來。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