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人人會急救、敢急救(金台隨筆)
2023年11月,北京市重點公共場所自動體(ti) 外除顫器(AED)電子地圖正式發布上線。打開“北京120”微信小程序,點擊首頁上的“重點公共場所AED電子地圖”,係統會(hui) 自動顯示附近的AED設備位置,並通過電子地圖指引使用者找到相應設備。有網友點讚:“AED是搶救心髒呼吸驟停患者的‘救命神器’,這個(ge) 功能讓挽救生命有了坐標。”目前,北京市已實現重點公共場所配置5000台AED的目標,其中地鐵站、火車站、各級各類學校已實現AED全覆蓋。
不隻是北京。廣東(dong) 省深圳市啟動“公眾(zhong) 電除顫計劃”,截至2023年底,全市AED達43397台,成功救治89名心跳驟停患者。今年江西省各級紅十字會(hui) 將在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投放1000台AED,並開展不少於(yu) 75萬(wan) 人次的應急救護培訓。各地加快提升AED設備的覆蓋度,彰顯了對保障生命安全和完善急救體(ti) 係的高度重視。同時要看到,與(yu) 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我國急救設施配備和掌握救護技能的人員比例依然較低。《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21年披露數據顯示,我國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的普及率僅(jin) 1%左右。這警示我們(men) ,提高社會(hui) 急救能力、織密織牢全社會(hui) 的急救之網依然任重道遠。
就拿AED來說,發生危急情況時能迅速找到急救設備是第一步,但“有得用”“找得著”與(yu) “用得好”之間並不能畫等號。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中了解且會(hui) 使用AED的不到兩(liang) 成。事實上,AED設備的使用並不複雜,使用方法可以概括為(wei) 九個(ge) 字“開電源,聽它說,跟著做”。硬件設備操作簡便,為(wei) 何多數人連呼“不會(hui) ”?問題正出在“知”與(yu) “行”的短板上。
先說“知”,在一些人看來,心髒呼吸驟停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概率很小,萬(wan) 一發生還可以叫救護車,自己學習(xi) 掌握沒有必要。但事實上,我國心跳驟停總體(ti) 發病率達十萬(wan) 分之97.1,且有上升趨勢;每年約有55萬(wan) 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發生在醫院之外。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黃金4分鍾”的說法,如果等待專(zhuan) 業(ye) 救護人員趕到,可能錯過最佳救護時間。也正因如此,加強宣傳(chuan) 科普,讓“人人學急救,急救為(wei) 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十分重要。
再看“行”。如果沒有經過相關(guan) 培訓,加上特殊情況下環境的影響、心理的波動,一個(ge) 人在他人遭遇意外時果斷進行急救的確不太容易。缺乏實操經驗,即便有詳細的急救設備使用說明,仍可能產(chan) 生“怕添亂(luan) ”“怕出錯”等顧慮,造成真正遇到需要救助的情況時“不敢”急救、“不會(hui) ”急救的局麵。
提升社會(hui) 急救能力,既要持續提高公共場所和家庭急救設備的配備率,也要強化人群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讓急救培訓從(cong) “選修”成為(wei) “必修”,讓更多人學得精、用得準、做得對。被稱為(wei) “好人條款”的民法典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wei) 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給善人善舉(ju) 以充足底氣。提升全民急救能力,離不開良好法律環境和社會(hui) 氛圍的有力支撐。
全民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是共建共享健康中國的重要內(nei) 容。推進人人學急救、會(hui) 急救、敢急救,定能織牢急救之網,更有力保障生命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