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多措並舉服務保障市民清明祭掃 這5個高峰日實行預約祭掃
人民網北京3月21日電 (記者尹星雲(yun) )今天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ju) 行北京市2024年清明祭掃服務保障新聞發布會(hui) 。發布會(hui) 上,北京市民政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郭漢橋介紹,根據今年清明節放假安排,將3月16日至4月10日共計26天確定為(wei) 祭掃服務集中日,預計3月30日、31日(雙休日)、4月4、5、6日(清明假期)共5天為(wei) 祭掃服務高峰日。
為(wei) 倡導錯峰祭掃、防止人員過度聚集,北京市在3月30、31日和4月4、5、6日實行預約祭掃,市民可通過網絡預約方式,提前預約祭掃日期和時段,其他時間現場祭掃不需預約。
提供多種祭掃方式 鼓勵錯峰祭掃
“為(wei) 滿足廣大市民多樣化祭掃服務需求,北京市今年繼續提供現場祭掃、代為(wei) 祭掃、網絡祭掃三種祭掃服務。” 郭漢橋介紹。
為(wei) 滿足市民多樣化的需求,今年繼續保留了電話預約渠道,有需要的市民可通過殯葬服務機構祭掃服務電話進行預約。計劃在高峰日現場祭掃的市民,請盡早做好安排,提前預約祭掃時間。值得注意的是,5個(ge) 祭掃服務高峰日期間,八寶山革命公墓繼續實行人員、車輛雙預約機製。
不到現場祭掃的市民,可通過殯葬服務預約係統,申請由公墓代為(wei) 祭掃。公墓將免費提供擦拭墓碑、敬獻鮮花等基本服務,其他延伸服務項目可與(yu) 公墓另行商定。
市民還可通過首都之窗、北京市民政局官網的“2024年清明節祭掃”服務專(zhuan) 區,開展寄語、獻花等網上祭奠。
“清明期間,市民出遊和祭掃活動交織,預計會(hui) 出現瞬時人員和車輛的流量高峰,我們(men) 倡導市民朋友優(you) 先選擇代為(wei) 祭掃和網絡祭掃服務,確需到現場祭掃的市民朋友,鼓勵錯峰祭掃。” 郭漢橋說。
推行綠色生態安葬 提升公眾(zhong) 知曉度
近年來,為(wei) 引導激勵綠色生態安葬,北京市相繼出台了《關(guan) 於(yu) 健全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激勵機製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補貼辦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對選擇骨灰海撒、自然葬的,免費提供逝者遺體(ti) 接運、冷藏、整容、告別、火化及骨灰寄存等6項約2850元的殯儀(yi) 服務,其中,選擇骨灰海撒可免費隨行6人參加撒海活動。
“清明期間,我們(men) 將精心組織多批次骨灰海葬活動,並準備在天津港舉(ju) 辦京津冀協同骨灰海葬啟航活動,在長青生命紀念園舉(ju) 辦生態葬公祭活動,持續提升骨灰海葬、自然葬的社會(hui) 影響力和公眾(zhong) 知曉度。”郭漢橋介紹。
據介紹,北京市從(cong) 1994年5月開始推行骨灰撒海活動。三十年來,共組織集體(ti) 骨灰撒海活動774批次,安葬逝者骨灰近3.4萬(wan) 份。2015年10月,北京市殯儀(yi) 服務中心骨灰撒海服務國家級服務業(ye) 標準化試點建設工作通過國家標準委員會(hui) 終審驗收,是殯葬領域首家國家級服務業(ye) 標準化試點單位。
做好祭掃服務工作 推出多種便民惠民服務
“近年來,我們(men) 堅持殯葬服務公益屬性,嚴(yan) 格執行‘零百千萬(wan) ’殯葬惠民政策,也就是零費用骨灰撒海、百元骨灰盒、千元殯儀(yi) 服務和萬(wan) 元骨灰安置,推出多樣化的殯儀(yi) 服務組合,確保治喪(sang) 更便捷、服務更實惠。” 郭漢橋表示,為(wei) 精心做好祭掃服務工作,各殯葬服務機構也結合實際,推出了多種便民惠民暖心舉(ju) 措。
設立便民服務台。大部分墓園設立了便民服務台或誌願服務崗,免費提供祭掃用具用品,免費向市民提供祭祀鮮花,免費供應應急藥品、熱水紙杯、雨傘(san) 雨衣等應急物資。
提供便民祭掃出行服務。北京市相關(guan) 部門將及時通報天氣情況,開設祭掃公交專(zhuan) 線,引導人員、車輛;各墓園設立綠色便捷通道,保障祭掃通行需求。
創新祭奠追思服務。部分殯葬服務機構探索提供了風鈴祈願牆、時空郵箱、時空信箋、追思祈福卡、插花追思、水溶祭祀等多種新式、公益性祭奠方式。
拓展殯葬宣傳(chuan) 渠道。北京市民政局官網、“北京殯葬服務(八寶山在線)”網站推出了全市正規殯葬服務機構的服務指南、惠民項目、政策法規等信息,方便有需求的市民了解相關(guan) 情況。
“在此提示廣大市民朋友,遵守《北京市文明行為(wei) 促進條例》,不在道路、居民區和其他公共區域焚燒、拋撒喪(sang) 葬祭奠物品,倡導市民朋友選擇鮮花祭祀、植樹紀念、網絡祭掃、代為(wei) 祭掃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同時,請大家盡可能選擇公共交通工具,錯峰出行,確保清明祭掃安全。”郭漢橋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