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奮進中國式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4-03-26 16:5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化關(guan) 乎國本、國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動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呈現新氣象、開創新局麵,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在人民網開展的2024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調查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入選十大熱詞。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代表委員圍繞進一步擴大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供給,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積極建言獻策。

  代表委員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代表說,“深入了解文化才能形成文化自覺。‘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解放思想,讓我們(men) 更加自信地探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

  文化交流互鑒需要可知可感的載體(ti) 。“作為(wei) 國家‘文化客廳’,中國國家博物館現有藏品143萬(wan) 餘(yu) 件,肩負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塑造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重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說,“我們(men) 將組織一批代表國家曆史文化水平,反映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精品外展,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國文聯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董耀鵬委員表示,廣大文藝工作者應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you) 秀作品滋養(yang) 人民內(nei) 心世界,充盈人民精神生活。

  “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機遇,應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展現中華文化與(yu) 當代世界的對話,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委員說。

  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古籍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數字化可以很好地解決(jue) 古籍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對古籍保護和傳(chuan) 承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讀者雜誌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陳天竺代表建議,運用數字技術對古籍進行采集和處理,在此基礎上進行收藏、整理、研究,推進出版、展示、體(ti) 驗等多維度、多形態應用,讓古人的智慧結晶更多、更便捷地被當代人借鑒、利用,更好地實現其價(jia) 值。

  在河北保定中學教育集團的拓展場景課上,學生們(men) 跟著非遺傳(chuan) 承人學習(xi) 非遺技藝,動手製作非遺產(chan) 品。“非遺是‘活’的文化,非遺進校園,要有創新更要走‘心’。”河北保定中學教育集團聯合黨(dang) 委書(shu) 記王淑英代表建議,既要突出學生主體(ti) ,又要體(ti) 現地域特點,注重通過個(ge) 性化、多元化、多學科協同等方式開展非遺教學,讓非遺文化真正在校園“生根發芽”。

  近年來,廣東(dong) 粵劇院多次組織開展粵劇主題旅遊研學、青少年粵劇夏令營等活動,讓青少年“沉浸式”感受粵劇魅力。廣東(dong) 粵劇院院長曾小敏委員說:“粵劇是古老的藝術,但不是高高在上、遙遠的藝術。我們(men) 曾在研學活動中組織大家表演粵劇主題快閃《木蘭(lan) 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曾小敏委員建議,通過探索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更好融合方式,讓更多青少年感受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來,中國國家話劇院緊扣時代脈搏,創作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我們(men) 的創作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wei) 文藝作品的生命線,關(guan) 注人民的真實生活和精神成長,用心用情用力抒寫(xie) 偉(wei) 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委員表示。

  “近年來,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了許多精品力作,希望加強資源統籌與(yu) 服務保障,為(wei) 創作保駕護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feng) 遠征委員建議,對慰問演出、結對幫扶等項目,應采取加強東(dong) 西部地區聯動、擴大輻射範圍、探索線上幫扶方式等,鼓勵文藝工作者下基層。

  根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新表達方式、拓寬傳(chuan) 播渠道,也引起代表委員們(men) 熱切關(guan) 注。“要加快傳(chuan) 統線下業(ye) 態數字轉型,促進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上線上雲(yun) ,擴大文化消費群體(ti) 的覆蓋麵。同時,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傳(chuan) 播精準度,向人民群眾(zhong) 提供內(nei) 容豐(feng) 富、品質精良的數字化文化產(chan) 品。”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委員說。

  近年來,很多專(zhuan) 業(ye) 戲曲院團大膽運用新手法、新模式,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拓寬傳(chuan) 播渠道。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顧衛英代表認為(wei) ,擁抱新媒體(ti) 、探索新路徑,關(guan) 注當代觀眾(zhong) 審美需求,有利於(yu) 昆曲這門曆史悠久的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有利於(yu) 將傳(chuan) 統經典和新創佳作送上大小屏、送到觀眾(zhong) 身邊。

  (本報記者邵玉姿、葉傳(chuan) 增、肖家鑫、王錦濤、李縱、王洲參與(yu) 采寫(xie) )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9日 0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