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植物園 春日忙(美麗中國·春天來了②)

發布時間:2024-04-03 16:1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收集保育了超過1.3萬(wan) 種植物,僅(jin) 春天常見的開花植物就有近千種。近日,園藝工作者做好植物移栽和保育工作,科研工作者搶抓育種關(guan) 鍵期,科普工作者帶領小朋友體(ti) 驗大自然的美好,忙出一片美麗(li) 春光。

  

  春雨如酥,細細密密地落在傘(san) 麵;漫步街頭,聽見天南海北的口音;入夜,綿延上百公裏的濱江綠道依舊遊人如織,近處的江漢關(guan) 、遠處的黃鶴樓,都成了燈光秀的幕牆——湖北武漢的春天,真美。

  春天的武漢是什麽(me) 樣子?是清晨的陽光,透過層疊的水杉葉灑在東(dong) 湖邊;是昨天隻有指節大小的綠芽,不久便占滿枝頭;是種子破土而出,花事次第而至……記者走進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了解園藝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怎樣在各自的領域為(wei) 春光增色。

  以嶄新的園區麵貌迎接市民和遊客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收集保育了超過1.3萬(wan) 種植物,僅(jin) 春天常見的開花植物就有近千種。

  園區的“花境大道”位於(yu) 全園中軸線上,是集花卉觀賞和物種保育為(wei) 一體(ti) 的園林景觀。走近瞧瞧,路邊一種花瓣纖薄的粉紫色小花正鉚著勁兒(er) 成簇開放。

  “這花看起來雖不大起眼,卻是一度‘消失’上百年的珍稀瀕危植物——陝西羽葉報春。”武漢植物園園藝保育中心主任劉豔玲說,報春花堪稱“春的使者”,開花時間比迎春花還早,花期達2個(ge) 多月。

  劉豔玲介紹,羽葉類報春花屬中國特有植物,因有羽狀複葉而得名。1904年,植物學家在我國秦嶺南部首次發現陝西羽葉報春。此後百餘(yu) 年,這種花被植物界認為(wei) 可能或已經滅絕。直到2006年,一名植物愛好者在靠近陝西的湖北十堰地區發現了3株陝西羽葉報春。

  “後來,我們(men) 反複嚐試對其進行人工栽培保育,近兩(liang) 年才開始大規模移栽到戶外。”園林營造師龔雪琴說,今年春天,營造師們(men) 不僅(jin) 在“花境大道”上移栽羽葉報春等我國特有植物,還計劃營建“國風花境”——從(cong) 《詩經》《楚辭》中選取植物,如蘭(lan) 草、白芷、杜若等,進行景觀再現,為(wei) 花境增添中國古典文化內(nei) 涵。

  武漢植物園是國內(nei) 最早從(cong) 事水生植物保育、研究與(yu) 應用的科研院所之一。

  中華水韭、馬達加斯加巨水芋、埃及莎草、熱帶睡蓮……在一棟透明玻璃房裏,記者見到了不少在水池中展示的植物。2023年底,園區投資550萬(wan) 元建成了這座水生植物溫室,主要用於(yu) 收集保存來自世界各地的水生植物,供人們(men) 參觀。

  水池邊,工人正拿著網兜打撈水綿。“看,水綿是一種綠色絲(si) 狀藻類,繁殖很快,容易遮擋光照,影響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園藝保育中心高級實驗師潘俊峰說,溫室裏培育的水生植物大多有些“嬌貴”,要定期換水,保證水質清澈。

  行走在植物園,時常能見到園林工人們(men) 爬上高梯,修剪樹枝;園丁們(men) 則揮舞鋤頭和撈網,鬆土施肥、清理浮葉。

  搶抓育種關(guan) 鍵期,不辜負每一刻春光

  手拿毛筆,從(cong) 罐子裏蘸取烘幹的花粉,輕輕沾到桃花柱頭上,再小心翼翼地給花朵套一個(ge) 皮紙袋……清晨,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研究組研究員韓月彭帶著學生來到桃樹種質資源圃,開展雜交品種選育實驗。

  春天是許多分子植物育種科研工作者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

  “我們(men) 要搶抓育種關(guan) 鍵期,不辜負每一刻春光。”韓月彭說,他主要研究的桃樹是一種耐寒樹種,大約需要600小時以上的低溫時間才能順利開花,因此桃樹通常在我國北方地區生長情況較好,而南方地區氣溫偏高,一直被認為(wei) 不利於(yu) 桃樹生長。

  “但實際上,南方多丘陵山區,適宜大麵積種植果樹。”韓月彭說,目前他和團隊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分子育種培育對低溫不敏感的桃品種,在南方地區推廣。

  從(cong) 事分子育種研究20多年,韓月彭將自己的工作比作“偵(zhen) 探”——從(cong) 自然基因圖譜中尋找蛛絲(si) 馬跡。

  “比如,科學家們(men) 已知,蟠桃的扁平果形受位於(yu) 第六號染色體(ti) 上某個(ge) 位點的單基因控製,但其遺傳(chuan) 機理還不十分清楚。我們(men) 通過大量實驗發現,在這個(ge) 位點下遊有一個(ge) 片段DNA的位置出現顛倒,這是形成蟠桃扁平果形的遺傳(chuan) 基礎。”韓月彭說,通過分析物種基因組攜帶的信息,科學家們(men) 可以追溯現有物種是怎麽(me) 來的、明確某個(ge) 性狀是由什麽(me) 基因控製的,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定製”品種。

  果樹新種的培育,殊為(wei) 不易。春天完成雜交,秋天結果,年底播種;種子種下,第三年才掛果,後續還要反複驗證。

  一粒種子背後是一整個(ge) 等待探索的宇宙——對於(yu) 草坪草與(yu) 牧草分子育種研究組副研究員曹麗(li) 雯而言,同樣如此。

  亮著小燈的大棚裏,曹麗(li) 雯一邊整理實驗所需的禾草種質資源,一邊告訴記者,她計劃和團隊一起從(cong) 武漢出發趕往山東(dong) 東(dong) 營,為(wei)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改造和生態草牧業(ye) 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我們(men) 通過分子育種等手段,已篩選鑒定了一批耐鹽性強的草類基因。新培育出的耐鹽草坪草可用來做生態綠化,耐鹽牧草可用於(yu) 畜牧養(yang) 殖,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提升經濟效益。”曹麗(li) 雯說,春天正是草坪草和牧草播種的關(guan) 鍵時期,她要全程指導當地工人進行栽培管理,確保良種配良法。

  讓更多小朋友認識大自然、愛上大自然

  換上鞋套,穿過如同工業(ye) 流水線的“運輸帶”,體(ti) 驗藍藻造氧的過程;走進“種子迷宮”感官裝置,和植物種子親(qin) 密接觸;模擬蜜蜂為(wei) 植物傳(chuan) 粉的場景……今年春天,武漢植物園引進社會(hui) 企業(ye) ,以植物發展史為(wei) 脈絡打造的沉浸式科普體(ti) 驗館正式向公眾(zhong) 開放。其中,室內(nei) 科普館以互動體(ti) 驗裝置為(wei) 主,室外則以植物園原有生態環境為(wei) 背景打造科普空間:自然纏繞的攀援植物,稻草屋頂、原木、沙池……一係列就地取材的遊玩場景,為(wei) 家長和小朋友提供了有自然元素的遊樂(le) 基地。

  “市中心能有這樣一個(ge) 活動場所,讓孩子享受在自然界跑、跳、鑽、爬的樂(le) 趣,挺不錯。”武漢市民陳先生帶著6歲的兒(er) 子前來體(ti) 驗,忍不住點讚,“場館設計考慮到了小朋友的體(ti) 驗感,還有老師帶著講解,內(nei) 容很豐(feng) 富。”

  陳先生所說的“老師”名叫李丁玉,是名00後科普輔導員。李丁玉告訴記者,她大學學習(xi) 環境工程專(zhuan) 業(ye) ,在武漢植物園擔任實習(xi) 科研助理,對植物園深有感情。畢業(ye) 後,得知這裏正在招聘全職科普輔導員,她立刻報了名。

  科普輔導員是幹什麽(me) 的?最開始,李丁玉也一頭霧水。“遊玩的時候,孩子們(men) 會(hui) 提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把我‘考倒’了好幾次。”李丁玉說,這讓她明白,科普不是小兒(er) 科,而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把基本科學知識表達清楚,讓小朋友也能理解,是做科普的必備能力。“我們(men) 要通過互動遊戲、講解知識的方式讓更多小朋友認識大自然、愛上大自然。”李丁玉說。

  科普產(chan) 品麵向公眾(zhong) 、服務公眾(zhong) 。科普體(ti) 驗館運營總經理吳計瑜介紹,根據兒(er) 童成長發展特征,運營方在室外種植了近500種植物,例如加強兒(er) 童圖形認知能力的象形植物、提供嗅覺和味覺認識訓練的香料植物等。“春天到了,我們(men) 還以綠藻為(wei) 靈感設計了原創植物IP形象,並推出了親(qin) 子背包、植物盒子等係列文創產(chan) 品,受到家長和小朋友青睞。”吳計瑜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3日 13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