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機“裝”著7000畝農田(春耕進行時)
“氣溫14攝氏度,近2個(ge) 小時內(nei) 不會(hui) 降雨。”一大早,打開手機,點擊“MAP智農(nong) ”APP,王伶俐確認好天氣信息,帶上無人機出門了。
王伶俐是四川成都崇州市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帶領13人團隊,用各種智慧農(nong) 業(ye) 軟件,把4個(ge) 合作社的7000畝(mu) 農(nong) 田打理得井井有條。
微風拂過麥田,泛起漣漪。“眼下最緊要的是噴灑農(nong) 藥,防治病蟲害。”王伶俐操控手柄,無人機緩緩升空,氣流在田間衝(chong) 出“草窩子”,藥霧均勻地灑下來。
春天的成都平原,天氣常常“變臉”。“遇上突然降雨,藥物還沒吸收就被衝(chong) 走了,不僅(jin) 浪費,還傷(shang) 害土壤。”通過APP,王伶俐能精準獲取附近區域2個(ge) 小時內(nei) 的天氣預報,實現了“知天而作”。
“一部手機,裝著田間大小事。”趁著休息,她向記者介紹起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信息化的好處:通過遙感技術,手機上能看到土地冠層含水量、作物長勢,田間管理有了“診斷書(shu) ”;農(nong) 藝師線上答疑、線下幫扶,“智囊團”如影隨形;APP聯通供銷平台,買(mai) 農(nong) 資、賣產(chan) 品省去了中間環節,開源又節流。
這邊忙完,王伶俐馬不停蹄趕往天府糧倉(cang) 智慧育秧中心:“4月初,水稻育秧就開始了。5月,小麥收割。接著打田、施肥、插秧,日程滿滿當當。”
這家育秧中心由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運營,分為(wei) 播種流水線、營養(yang) 土製作存儲(chu) 區、暗化催芽室等6個(ge) 區域,部分育秧設備已經開始調試。“中心的控製係統與(yu) 手機聯通,育秧數據隨時可查。”王伶俐說,相比傳(chuan) 統人工方式,智能育秧的成苗率和質量均有顯著提升。
田裏的變化,“老把式”怎麽(me) 看?
王伶俐的父親(qin) 王誌全,是成都第一批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村裏要發展,得靠年輕人”,他鼓勵女兒(er) 回鄉(xiang) 創業(ye) 。2015年大學畢業(ye) 後,王伶俐加入合作社。
一開始,習(xi) 慣了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王誌全走不出“舒適區”。女兒(er) 想買(mai) 插秧機代替人工,父親(qin) 強烈反對。倆(lia) 人較著勁,分田“比試”了一場。機械耕種更勝一籌,王誌全勉強服輸。
如今,王誌全時常看看女兒(er) 的手機:插秧機上搭載了北鬥係統,插秧軌跡、疏密度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回想當年的執拗,他紅了臉:“得相信年輕人。”
現在,崇州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信息化率已達90%。新苗正萌發,新技術在“播撒”,田間地頭,春意盎然。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3日 0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