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我家住在黃河邊

發布時間:2024-04-08 14:51: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走向黃河邊,已是仲春時節。處在“幾字彎”右上角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段,已全線開河,波光粼粼的河麵映照著岸邊的村莊:田地裏的農(nong) 家肥堆如小山,紅得刺眼的辣椒掛在農(nong) 家人門前的圪梁梁上,各處農(nong) 資銷售店門前車水馬龍,幾處古樸院落的村道上,人影綽綽……

  春季黃河邊上的人家,滿眼的踏實和活力。

  向河而生 城市萌芽

  黃河從(cong) 青藏高原奔流至內(nei) 蒙古,在“幾”字的旅程中,流經烏(wu) 海、阿拉善、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烏(wu) 蘭(lan) 察布7個(ge) 盟市,全長843公裏,孕育出豐(feng) 饒的土默川平原,留下過別樣的燦爛,傳(chuan) 承著古老的文明。

  站在托克托縣黃河濕地管護中心海生不浪村海生不浪遺址的岡(gang) 梁上,一下子就把時間拉回到了那遙遠時期。

  距今有近6000年曆史的海生不浪遺址,坐落在海生不浪村村旁,現為(wei) 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托克托縣博物館館長石磊介紹,1962年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托克托縣海生不浪遺址在海生不浪村被發現。1992年和2014年,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兩(liang) 次正式發掘。遺址東(dong) 西寬約340米,南北長約340米。海生不浪遺址發現有房基、灰坑、陶窯等遺跡,其中房址19座,均為(wei) 半(淺)地穴式,該遺址出土器物種類豐(feng) 富,器型多樣,序列清晰。

  這些出土文物反映了6000年前人類狩獵、捕魚和原始農(nong) 耕相互交織的生活情景,他們(men) 是托克托縣曆史最早的開拓者。

  按照黃河流域這一地域特點,考古學家將內(nei) 蒙古中南地域出土的遺址,統稱為(wei) 海生不浪文化。其包括包頭地區的阿善遺址、西園遺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白泥窯子遺址,烏(wu) 蘭(lan) 察布市察右前旗廟子溝遺址,以及涼城縣老虎山、園子溝等岱海地區多處遺址。

  這些遺址出土了大量墓葬、房屋、窯穴、陶器、石器、骨器等。墓葬有單人葬、多人葬,還有一對成年男女與(yu) 小孩合葬的。這些資料表明當時的社會(hui) 已進入父係氏族社會(hui) ,對研究史前家庭性質和家庭形態發展變化的規律,無疑是寶貴的資料。其中在岱海地區多處遺址中,發現了石圍牆、雙間式窯洞房址。在老虎山和廟子溝遺址,發現當時已用白灰抹地抹牆圍,做工還十分講究,可見當時的建築裝飾已很常見。內(nei) 蒙古中南部許多遺址還出現了石圍牆,說明這裏已經有了城市的萌芽。

  幾千年來,在陰山與(yu) 黃河之間,農(nong) 耕與(yu) 遊牧文化、黃河與(yu) 草原文化碰撞融合,多個(ge) 族群沿著黃河“幾字彎”頻繁互動。

  據統計,內(nei) 蒙古黃河“幾字彎”地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處(占全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量近50%),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2處(占全區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量的53.2%)。

  千帆競渡 物阜民豐(feng)

  一條由遠及近的黃河,從(cong) 約古宗列盆地流到托克托縣河口村,漫長的上遊終於(yu) 告一段落。至此,萬(wan) 裏黃河已經走過了大半行程。

  一個(ge) 被春日陽光照耀得耀眼的河口村,就是一道無比清晰的分界線,這是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確定的黃河上遊和中遊的分界線。

  一尊躺在浪花上的黃河母親(qin) 塑像,在這分界線上長久地凝望。

  現年63歲的王連成祖居此地,是河口村的前任村支書(shu) ,堪稱該村村史的“活字典”。

  河口,蒙古語稱為(wei) “湖灘和碩”,因發源於(yu) 陰山山脈大青山段的“大黑河”自北向南注入黃河在河口相匯,形成一個(ge) 形似鳥嘴的“岬”,故而得名。

  河口在遼、金時期已形成貨物集散轉運之地,到元代,河套地區大量物資通過黃河水運到中原地區,促進了黃河漕運的發展。明朝建立初,豐(feng) 州灘(今呼和浩特一帶)因交戰,水運一度受到影響,但沒有完全中斷。清康熙年間,在河口設立官渡。隨著土默川、後大套平原農(nong) 業(ye) 墾殖的日益擴大,河口成為(wei) 黃河水運糧油的重要碼頭。到清嘉慶年間,清廷在此設鹽務管理機構,河口由“村”升格為(wei) “鎮”,成為(wei) 塞外重要的鹽務口岸。彼時的河口鎮千帆競渡,商鋪林立,常住人口最高達5萬(wan) 人。民國12年(1923年),平綏鐵路(北平至綏遠)延伸到包頭,河口的碼頭地位開始衰落。

  在王連成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曾經繁華的水旱碼頭現存的一處實證——龍王廟蟠龍鐵旗杆。

  該村龍王廟的特異之處是有兩(liang) 根三丈六尺高的蟠龍鐵旗杆,鑄於(yu) 同治元年。旗開頂上方有方鬥,一對鐵旗杆方鬥上方鑄有大龍小龍十八條,很是威風。

  旗杆是由山西太穀的匠人設計製造,是本地“雙和店”“廣全店”等的“老板”聯合張羅的。旗杆前,聽一段清朝以來流傳(chuan) 至今的《蓮花落》,極盡形容和誇耀:“一對石獅門前一對環,山開就是那旗杆,生鐵旗杆十八條龍,南到河黃一澄清,北到陰山歸化城,雙和店財主是榆次人,山西太原請匠人,正月裏動工七月裏成,旗杆頂上蟠了龍。”“十八條龍”象征著黃河的十八個(ge) 彎,“河黃一澄清”,寄托著黃河人由來已久的期望。

  時過境遷,如今的河口村,常住人口831人,已然無法與(yu) 曾經的河口鎮同日而語。

  回眸古渡口:河口雖小,是黃河的縮影;古鎮不大,曾也聲名在外。

  賡續文脈 賦能發展

  眼下,郝家窯村家家戶戶正準備給自家的葡萄起苗上架,東(dong) 營子村附近的千畝(mu) 魚塘已進入開河魚季,皮條溝村托克托縣辣椒種植基地的施肥平地工作即將開始……

  這一被稱為(wei) “一遛彎”的沿黃特色經濟發展帶,跟隨著黃河母親(qin) 的腳步,步入一年之春的厚積薄發期。

  據黃河濕地管護中心掛職幹部劉曉鈺介紹,該中心下設15個(ge) 行政村,一個(ge) 社區,常住人口1.2萬(wan) 人,沿黃線37.5公裏,沿河地帶被形象地稱為(wei) “一遛彎”,處於(yu) 這一地區的郝家窯村、東(dong) 營子村、皮條溝村的鄉(xiang) 村發展頗具特色和代表性。

  郝家窯村的葡萄種植和沿黃農(nong) 家樂(le) 早已聲名在外,被國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評為(wei) “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評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被自治區農(nong) 牧廳評為(wei) 全區“一村一品”示範村。

  郝家窯村所產(chan) 葡萄皮薄汁甜,風味獨特,被人們(men) 稱為(wei) “托縣葡萄”。據介紹,郝家窯村的葡萄種植已有200多年曆史,村中農(nong) 戶大都以種植葡萄為(wei) 生。

  一年中,郝家窯村村民的生活是簡單而又充實的:農(nong) 忙時種植葡萄,閑暇時接待遊客,入冬後土法釀造葡萄酒。

  劉曉鈺說:“近年來,隨著遊客增加,村裏依托黃河觀光和葡萄產(chan) 業(ye) 的優(you) 勢,不斷發展旅遊並成立了專(zhuan) 門的合作社,引導村民建立葡萄采摘園、發展農(nong) 家樂(le) ,目前,全村葡萄種植麵積達3000畝(mu) ,開了33家農(nong) 家樂(le) 。僅(jin) 葡萄采摘一項,村民的人均收入可達3萬(wan) 元。”

  與(yu) 郝家窯村相鄰的東(dong) 營子村附近的漁業(ye) 養(yang) 殖起步於(yu) 上世紀90年代,此處的千畝(mu) 無公害黃河鯉魚養(yang) 殖基地遠近聞名。現年64歲的高方樹是曾經的養(yang) 魚大戶,說起養(yang) 魚頭頭是道:黃河開河後引水入溏,每年3月初投放魚苗,4月15日開始給魚苗投食,春夏之際10-15天注水一次,定期消毒殺蟲,陰天需打開增氧機,臘月初三開始冬捕,一個(ge) 10畝(mu) 的標準魚塘每年純收入約4萬(wan) 元……

  這幾年,養(yang) 魚基地又有了新物種,從(cong) 南方引進了全新的水產(chan) 品南美白對蝦。南美白對蝦的養(yang) 殖成功,讓黃河水成為(wei) 了村民們(men) 致富增收的“幸福之水”。

  說起“托縣辣椒子”,皮條溝村是一個(ge) 繞不過的地方。皮條溝村是托縣辣椒主產(chan) 地,種植曆史悠久,成熟期的辣椒果實形狀如紅豔豔的小燈籠,故得名“燈籠紅”。這裏種植的辣椒香而不辣,符合北方人吃辣習(xi) 慣。

  曾幾何時,飄著一層紅椒油的托縣燉魚、托縣湯糕和托縣拉麵,成為(wei) 了吸引遊客、留下鄉(xiang) 愁的一抹滋味。

  目前,全村有70餘(yu) 戶辣椒種植戶,全村辣椒種植麵積達150畝(mu) ,每畝(mu) 地產(chan) 的辣椒收購價(jia) 格達1.5萬(wan) 元。

  據劉曉鈺介紹,未來,“一遛彎”還將深耕黃河文化,聚焦挖掘當地物產(chan) 風貌和曆史傳(chuan) 承,將黃河“一遛彎”地區文旅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打造北疆文化黃河“一遛彎”鄉(xiang) 村文旅帶,推動文旅融合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一遛彎”,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記者 王宗 蘭(lan) 天 薛騰)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