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創十年實現“六個躍升”
本報記者 孫奇茹
在國產(chan) 信創領域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操作係統軟件、為(wei) 智能時代打造國產(chan) 算力“底座”的芯片、打破海外壟斷的負載均衡技術……在昨天舉(ju) 行的“聚焦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主題采訪活動中,記者獲悉,北京大力推動“三城一區”統籌聯動與(yu) 融合發展,2023年創新型產(chan) 業(ye) 集群示範區承接三大科學城成果超過270個(ge) ,比2022年多一倍。
“三城一區”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台,其成就折射著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成果。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十年來,北京實現了萬(wan) 人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增長四倍多、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一倍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增長一倍多、每日新設科技型企業(ye) 數量增長一倍多、高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長一倍多、中關(guan) 村示範區企業(ye) 總收入增長一倍多的六個(ge) “創新躍升”。
國產(chan) 操作係統“從(cong) 能用到好用”
在位於(yu)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信創園的統信軟件辦公樓二樓,持續兼容機房裏,188台台式機、92台筆記本電腦和64台服務器正開足馬力全力運行中,它們(men) 正在這裏接受24小時不間斷的測試。
“一旦有新的操作係統版本更新,我們(men) 都要對它在不同設備上的功能、性能、壓力三方麵進行測試,確保其在各種設備上的適配性,做到功能流暢、不卡頓。”統信軟件生態中心項目經理任曉飛說。
作為(wei) 計算機係統的靈魂,操作係統是連接計算機硬件、數據庫、中間件和應用軟件的紐帶,也是多年來全球科技競爭(zheng) 的焦點。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微軟Windows、蘋果MacOS和穀歌androids等操作係統先後進入中國市場,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而在信創園,追趕Windows的國產(chan) 操作係統正在這裏加速成長與(yu) 迭代,與(yu) 國際同行在技術水平、用戶體(ti) 驗、生態建設方麵的差距正逐漸縮小。
“中標30萬(wan) 套桌麵OS!成為(wei) 中國郵政桌麵操作係統集采項目主選供應商”“20000套桌麵操作係統!中標北京市豐(feng) 台區教委正版化項目”“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服務器國產(chan) 化操作係統軟件框架采購項目花落統信UOS”……在統信內(nei) 部,這樣的好消息近兩(liang) 年接連不斷。
“我們(men) 的國產(chan) 操作係統正實現‘從(cong) 能用到好用’的跨越,裝機量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統信軟件市場總監王友海說,統信UOS桌麵端操作係統的裝機量已從(cong) 2019年100萬(wan) 左右增至2023年底的600萬(wan) ,軟硬件產(chan) 品兼容適配數量500餘(yu) 萬(wan) 種,覆蓋黨(dang) 政、金融、能源、電力、運營商、教育等關(guan) 鍵行業(ye) 。
在公司的研發辦公室裏,程序員們(men) 正忙碌著敲下一行行代碼,為(wei) 即將在一個(ge) 月後亮相的新版操作係統做準備。創新路上,統信並非孤軍(jun) 奮戰,與(yu) 其形成生態聯盟關(guan) 係的企業(ye) 已達一萬(wan) 餘(yu) 家,其中,與(yu) 其深度合作的龍芯、金山辦公、中科曙光、清華紫光等軟硬件上下遊企業(ye) 均位於(yu) 北京的“三城一區”。
硬核技術助數據中心“永不掉線”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搶火車票、春晚搶紅包、“雙11”電商購物節等時刻,難免會(hui) 出現數千萬(wan) 人乃至上億(yi) 人同時訪問同一個(ge) 網站的情況。物理世界中一台實體(ti) 服務器通常隻能支持2萬(wan) 人在線訪問,那麽(me) 上億(yi) 人次同時訪問的網絡“擁堵”時刻,如何應對?
通明智雲(yun)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若鬆解密了這一過程:“利用負載均衡技術,我們(men) 把所有的用戶請求通過優(you) 化算法分配到最合適的服務器節點來為(wei) 用戶提供服務,表麵上用戶看不到它,但卻每天都離不開它。”
在數字經濟時代,對國計民生及關(guan) 鍵領域的安全運行來說,負載均衡技術都起著重要作用。吳若鬆通過類比花旗銀行在“911事件”中的經曆,進一步闡述了相關(guan) 技術的重要意義(yi) :如果位於(yu) 甲地的數據中心被毀,能否在5分鍾之內(nei) 迅速而平穩地將海量金融業(ye) 務數據遷移到乙地的備份數據中心?負載均衡技術就是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的核心技術。
吳若鬆透露,過去全球對負載均衡技術的需求90%都依賴於(yu) 美國技術,通明智雲(yun)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於(yu) 2021年12月在信創園成立,就是為(wei) 了實現相關(guan) 技術的國產(chan) 自主。公司現有員工65%以上是研發人員,平均從(cong) 業(ye) 時間超20年,核心成員來自英特爾、F5、亞(ya) 信科技等國內(nei) 外領軍(jun) 企業(ye)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工商銀行、郵儲(chu) 銀行、興(xing) 業(ye) 銀行、國家電網、中國氣象局等企業(ye) 和單位都已采用了通明智雲(yun) 的技術服務。
為(wei) 智能時代打造國產(chan) 算力“底座”
算力是數字經濟的生產(chan) 力和創新底座,也是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驅動數字社會(hui) 建設的重要引擎。行業(ye) 首款公開發售的雲(yun) 端TPU處理器、國內(nei) 首款大規模商用的雲(yun) 端TPU處理器……在算能公司的展廳裏,多項“行業(ye) 首款”和“國內(nei) 首款”處理器赫然在列,寵物智能喂養(yang) 機器人、無人機、無人小車、智能攝像頭等智能設備裏,每一台都裝載著算能研發的處理器“大腦”。
2022年,從(cong) 中關(guan) 村科學城初創並成長起來的算能將總部遷至北京經開區,開啟了加速發展之路。目前,算能的處理器已經在數據中心、生成式智算、城市運營、智能製造、智能終端等領域應用落地。公司已經累計申請和獲得專(zhuan) 利、軟件著作權和軟件產(chan) 品登記超過上百項,其中處理器設計及數據處理專(zhuan) 利申請超80項,研發中心遍及北京、上海、深圳、青島、廈門等國內(nei) 10多個(ge) 城市及美國、新加坡等國家。
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風起雲(yun) 湧,醞釀著巨大的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算能副總裁馬可透露,公司今年將推出支持智算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的處理器,為(wei) 國產(chan) 大模型的算力“底座”貢獻力量。
算能是北京科技企業(ye) 快速成長的縮影。數據顯示,北京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綜合實力位居全球前列,大模型創新主體(ti) 數量居全國首位,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集成電路設計營收規模居全國第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