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巧手修複時光

發布時間:2024-04-09 10:0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今年44歲的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是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合作文物修複師,從(cong) 事文物修複工作20年,在2018、2021兩(liang) 屆全國文物修複職業(ye) 技能競賽中,擔任陶瓷文物修複項目的評委。在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眼裏,每件文物都是九死一生的英雄,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手,讓更多英雄恢複往日的榮光。

  “古陶瓷無痕修複”,你可以理解為(wei) 把破碎的瓷器恢複成沒摔碎的樣子。俗話說“破鏡難重圓”,更何況是潔白光滑,半透明的瓷器。古陶瓷無痕修複,可以說是文物修複中的最難者,明明是摔壞的器物,經他們(men) 之手修複,連收藏者本人也很難找到損壞的部位。有時候幾天過後,李曉光自己也找不到修複的位置。”

  因為(wei) 這雙“起死回生”的巧手,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被同行稱為(wei) 古陶瓷無痕商業(ye) 修複領域的領軍(jun) 人物,從(cong) 他手中煥發新生的官窯瓷器多達300餘(yu) 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陶瓷就多達100餘(yu) 件。

  最初得知自己擔任由國家文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共同主辦的全國文物職業(ye) 技能競賽陶瓷文物修複項目的評委時,李曉光很激動:“這是對我長期在基層從(cong) 事文物修複工作的肯定。”

  讓破碎的文物“站起來”、讓塵封的曆史“活過來”

  李曉光將文物修複比作中醫治病,讓文物“站立”起來,是他的理想。通過他的“望聞問切”,他曾一次又一次地賦予了一堆碎片新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所藏的明成化龍泉窯雙耳瓶,在李曉光接手時,已經在庫房裏“躺”了快半個(ge) 世紀,碎成了幾十片,因為(wei) 修複難度太大,院裏一直不敢去修複。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把碎片粘接完整後,瓷瓶仍有缺失部位。李曉光決(jue) 定采用古代工匠傳(chuan) 說中的“瓷配瓷”工藝,用新燒造的“零部件”彌補古瓷。為(wei) 了達到接近一致的顏色和大小,通常需要多次燒製。這項高難度的工藝被賦予了“瓷配瓷”的美稱。

  重新燒造,意味著“複刻”古代全部的工藝,而且還有更難的挑戰——計算瓷胎和瓷釉的縮水率,務必使“新零件”外形,與(yu) 古瓷的“傷(shang) 痕”形狀嚴(yan) 絲(si) 合縫。

  李曉光先用由電腦計算、篩選,打印出效果圖,然後親(qin) 手塑型,製作一批模型件送到浙江龍泉窯,盡可能按照明代的窯具、窯爐、燃料、火候燒了幾窯,最後從(cong) 幾十件零配件中挑選出幾件接上缺失的耳、環等殘缺部位,再精心加工、做舊,呈現出古瓷器特有的“韻味”。前前後後兩(liang) 年的反複勞作,終於(yu) 使這件世所罕見的明成化龍泉窯雙耳瓶,再現明代龍泉窯高峰時的美麗(li) 神韻。

  2015年,清乾隆琺琅彩八棱寶瓶修複品漂泊海外多年,經過激烈的競拍,終於(yu) 重回故土。由於(yu) 舊修明顯老化,李曉光接到任務,將二次修複這件瓷器。他先用拆膠溶劑將瓷器解體(ti) ,清洗幹淨,再把碎片拚合、粘接、補缺、打磨、做色、上釉、接光、做舊,最終為(wei) 北京考古研究院修複了這一珍貴寶物。

  李曉光說:“CHINA就源於(yu) 中國古陶瓷,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國粹。碎一件就少一件,就算是幸存下來的極少數,也是傷(shang) 痕累累,如果不及時修複,它們(men) 就越來越損壞。我們(men) 現在搶救的,不僅(jin) 是器物,更是一段光輝的過往。”

  無痕修複是一門多學科的藝術

  綜合造型、雕塑、色彩、書(shu) 法、繪畫、化工等工藝,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化身“六邊形戰士”。李曉光說無痕修複是一門等級森嚴(yan) 的手藝。如果第一步清洗不過關(guan) ,斷茬處的汙垢洗不幹淨,會(hui) 導致第二步拚接的時候,對接不嚴(yan) 密,斷茬會(hui) 高低錯位,錯位產(chan) 生的幾微米高差,足以導致手觸的凸凹不平,這就不是“無痕”了。如果非要繼續修,後麵必須靠噴漆來“找平”,這樣就會(hui) 給“作色”環節帶來巨大的麻煩。無痕修複中的每一步都不允許失敗,每一步都為(wei) 下一步工作打基礎。如果哪一步失誤了,寧可返工,絕不勉強進入下一步。這造成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在工期上的漫長。

  在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的工作室裏,能看到林林總總幾百種工具,是典型的跨學科技藝。這裏有牙科翻模用的紅蠟片,有手辦模型行業(ye) 用的噴筆,有文玩行業(ye) 用的高壓水槍,有清洗行業(ye) 常用的超聲波清洗機。光是用於(yu) 粘接的樹脂膠就有好幾種,有耐高溫的,有抗老化的,根據膠的不同黏度,也有幾種國內(nei) 外廠牌的不同型號。

  值得一提的是,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的工作室采光很好,所以很少開燈。他說,燈光色溫的微小變化會(hui) 導致調色的失真。即使是日光,也要嚴(yan) 格限定在上午10點至12點之間,用肉眼來調色。說起工業(ye) 測色儀(yi) ,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苦笑著說:“我也用過,沒那麽(me) 智能,還是不如經驗豐(feng) 富的肉眼準確。”

  古瓷器無痕修複師李曉光的學問不止於(yu) 此,考古、曆史、物理、環境氣候、地質、氣象、計算機等,樣樣都要學;古人的製作工藝及材料、考古發掘現場情況、出土時的環境、地質情況、後期保存的環境及管理,樣樣都要懂。

  有了這些本事,李曉光才能修複出“無痕”的文物,做到用手摸著都沒有凹凸的出神境界。

  說起對文物的情感淵源,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出生於(yu) 北京的藝術世家,爺爺李又人是1938年參加革命的八路軍(jun) ,年輕時是中國第一代油畫家徐悲鴻和劉海粟的學生,有著紮實的繪畫功底,參加革命後在肖克領導的平西抗日根據地搞宣傳(chuan) 工作。李曉光從(cong) 小愛聽爺爺講軍(jun) 旅生活的故事,童年時隨爺爺學畫油畫。李曉光的父親(qin) 是一名博物館的文物修複師,他從(cong) 小耳濡目染,聽父親(qin) 講文物那些事兒(er) ,少年時陪著爺爺和父親(qin) 逛博物館和各地文物市場,這使李曉光從(cong) 小就對曆史和手工藝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

  堅守本心,默默無名,文物修複自是一場無聲卻廣袤的征途

  “很多海外回流的文物,藏家是第一個(ge) 看到的,我是第二個(ge) 看到的。”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如是說,很多修複工作必須是默默無聞的,經過巧手收拾一新,才出現在拍賣會(hui) 預展的聚光燈下。

  “作為(wei)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客座教授,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課都能給年輕人帶來曆史的可觸摸感,考古發現遠比文獻記載更接近曆史的原貌”。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並不以老師自居,他更習(xi) 慣於(yu) 待在自己的工作室裏,這種低調和隱秘,成為(wei) 了他的生活方式。他以文物的守護者自居,靜靜地守護著每一件經手的文物寶貝。

  古瓷器無痕修複師李曉光性格內(nei) 向,視社交為(wei) 浪費時間。他不親(qin) 近媒體(ti) ,也從(cong) 未收徒。盡管從(cong) 他手裏修複的文物動輒價(jia) 格翻倍,但他仍舊視名利為(wei) “外物”。古瓷器無痕修複師李曉光雖然主戰場是商業(ye) 修複,但他同時擔任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考古機構的特聘文物修複師,一有需要,便立刻響應,隻因放不下對文物的熱愛。

  李曉光是一位堅守本心、寂靜無名的匠人。在他的眼中,每一件文物都有著曲折身世,渴求溫柔地嗬護;每一次修複都是一次曆史穿越。“在別人眼中,覺得我天天坐冷板凳好枯燥,其實我每天挺驚險挺刺激的,每天都有新發現。”古陶瓷無痕修複師李曉光提起自己的事業(ye) ,眼中泛著激動的光。(作者:李珊,中國文物學會(hui)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