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胸中之竹”化為“筆下之竹”
李玉梅
對報告文學創作來說,采訪與(yu) 寫(xie) 作的關(guan) 係,是一種慢與(yu) 快的關(guan) 係,采訪時的“慢”成就寫(xie) 作時的“快”。
最近,我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大道》麵世,收到不少讀者對這部書(shu) 寫(xie) 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文學作品的好評,這讓我感到沒有辜負那些日日夜夜的忙碌采訪和伏案疾書(shu) 。
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寫(xie) 作之前,我是一名基層電視台編導,堅信“假如你的鏡頭不夠好,那是因為(wei) 你離得不夠近。”在拍攝中,我會(hui) 綜合運用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xie) ,尤其在拍特寫(xie) 鏡頭時,我會(hui) 離拍攝對象足夠近,抓住關(guan) 鍵細節,以小見大表現主題。這次接受選題邀約後,我做足案頭工作,從(cong) 黃河入海口出發,飛往西南,去觸摸盛夏時節的長江風和珠江風,去感受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磅礴氣象,“身”入現場抓細節。
電視編導進行藝術創作,表現手段是多元的,有畫麵、同期聲、音樂(le) 、字幕以及圖表等,而作為(wei) 一名寫(xie) 作者,我的手段就隻有文字。電視藝術直觀具象,隻要記錄下畫麵,就能引發觀眾(zhong) 的一係列感官體(ti) 驗:看到美景會(hui) 心生向往,看到感人畫麵會(hui) 潸然淚下,看到滑稽情節會(hui) 捧腹大笑。但文學需要更豐(feng) 富的想象力和更具技巧性的表現手法,才能把“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轉化為(wei) “筆下之竹”,讓文字有畫麵感,有音樂(le) 感,帶著顏色、香氣和溫度。
讓文字生動起來,采訪要做得充足、做得紮實。對報告文學創作來說,采訪與(yu) 寫(xie) 作的關(guan) 係,是一種慢與(yu) 快的關(guan) 係,采訪時的“慢”成就寫(xie) 作時的“快”。采訪過程一波三折,但總能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沿著西部陸海新通道,我采訪了70多個(ge) 人物,最終寫(xie) 進書(shu) 裏的不到50個(ge) 。我與(yu) 他們(men) 的距離足夠近,能清晰地捕捉他們(men) 與(yu) 我對談時的表情和情緒,這些細節像一個(ge) 個(ge) 躍動的音符,最終匯入一部宏大的文學交響。
這一路,我搜集到許多故事。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一條國際大通道,它像是新時代的一幅“清明上河圖”,這幅生動的現實畫卷上,沿路而居、沿路而生的每一個(ge) 人物都是鮮活的、真實的。風風火火、敢想敢幹的謝火明,把貿易做遍東(dong) 盟十國的丁順利,參與(yu) 一個(ge) 又一個(ge) 國家工程建設的劉文彬,在人生路上摔倒了又爬起來的江城良……開心的、艱辛的、幸福的、平凡的,這些努力建設通道以及被這條大通道改變了生活的人,構成了鮮活的時代圖景。在與(yu) 每一位當事人的對談中,我抽絲(si) 剝繭,理清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來龍去脈,收獲滿滿。
采訪時的走到、看到與(yu) 聽到,積澱成了一本又一本采訪筆記。我的寫(xie) 作一氣嗬成,幾乎忘記時間的存在。寫(xie) 作的時候,書(shu) 桌之外就是遠方。專(zhuan) 注的力量無比強大,加上比較充分的采訪,聽錄音、看筆記,那些采訪過的人物會(hui) 環繞在身邊,“看”著我將他們(men) 的工作、生活、情感、命運在書(shu) 稿中複原、重構。
現實中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一條恢宏壯闊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我用了“陸、海、空”的立體(ti) 結構來展現報告文學中的“大道”。同時,為(wei) 了讓作品具有曆史的縱深,我引用“陸徑幽遠處”“風從(cong) 海上來”“颺空千萬(wan) 裏”等,作為(wei) 陸、海、空的具體(ti) 表達,以傳(chuan) 承至今的詩詞佳句,關(guan) 聯起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曆史、現在與(yu) 未來。秦代史祿、唐代劉恂、宋代蘇軾和明代徐霞客也都在書(shu) 中留下雪泥鴻爪,使文本平添了些許曆史縱深感。寫(xie) 報告文學,固然要用現實的筆觸,但為(wei) 了增添一些文學性,我用“千古靈渠對話平陸運河”,努力凸顯當地生活的巨大飛躍。
這次創作讓我深深體(ti) 會(hui) 到,像西部陸海新通道這樣的“大道”還有很多。它們(men) 聯通中國與(yu) 世界,承載著經貿、人文等各領域的交流,也傳(chuan) 遞著中國帶給世界的福祉。與(yu) 它們(men) 有關(guan) 的故事,正在時刻發生,等待著新的書(shu) 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