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丨江蘇昆山陸家鎮耕種管收全程自動作業 3840畝農田拉滿“科技範”

發布時間:2024-04-11 15:5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4年4月11日07版 版麵截圖

  

  圖為(wei) 無人農(nong) 場智慧生產(chan) 示意圖。長三角智慧農(nong) 業(ye) 研究院供圖

  原題:走進江蘇昆山陸家鎮,感受耕種管收全程自動作業(ye)

  3840畝(mu) 農(nong) 田拉滿“科技範”(探訪)

  春耕時節,記者來到江蘇省昆山市陸家鎮的一處連片麥田。放眼望去,看不到忙碌的農(nong) 民,隻見一架無人機在麥田上空盤旋。

  “這裏是無人農(nong) 場,大田麵積有3840畝(mu) ,主要種植水稻和小麥。從(cong) 去年開始,我們(men) 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自組通信網絡等技術,使用多旋翼無人機、無人駕駛拖拉機、收割機、智能灌溉閘門等一係列智能裝備,構建了這樣一個(ge) 少人化管理、無人化作業(ye) 的智慧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場景。”工程師耿博健告訴記者,他來自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長三角智慧農(nong) 業(ye) 研究院,專(zhuan) 注於(yu) 無人農(nong) 場的研發與(yu) 日常運維。

  近年來,昆山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聚焦智能農(nong) 機和智慧農(nong) 業(ye) ,加大科技興(xing) 農(nong) 力度,著力打造智慧場景,推進農(nong) 業(ye) 數字化建設,讓會(hui) 種田變“慧”種田。2021年,蘇州市與(yu) 中國農(nong) 科院簽約共建中國農(nong) 科院華東(dong) 農(nong) 業(ye) 科技中心,無人農(nong) 場正是其中的一個(ge) 項目。

  “智慧大腦”統籌決(jue) 策

  時間更短效率更高

  循著田間小路,來到一處寫(xie) 著“智慧田園指揮決(jue) 策中心”的白色房子,這便是無人農(nong) 場的“智慧大腦”。走進去,一名年輕人正盯著一塊大屏,屏幕中可以看到成片的麥田不斷從(cong) 畫麵中掠過,兩(liang) 側(ce) 數據在不斷變化。原來,這名年輕人正在操控無人機執行日常巡田任務。

  這個(ge) “智慧大腦”包括了農(nong) 情監測、農(nong) 機管理、農(nong) 資管理、無人機管控、農(nong) 事管理、智慧灌溉、設備預警、分析決(jue) 策等模塊。

  從(cong) 大屏上的實時數據來看,無人機並非勻速飛行,而是在某個(ge) 地塊明顯放慢了速度。無人機放慢速度在做什麽(me) ?見記者疑惑,耿博健帶頭走出大廳,“走,帶你去田裏看看。”

  漫步在機耕路上,周邊的麥苗隨風擺動。“以前巡田,需要好幾個(ge) 人騎著電動車到一個(ge) 個(ge) 田塊去看,每人負責幾百畝(mu) 地,巡查下來至少一個(ge) 半小時。現在,無人機巡田半個(ge) 小時就足夠了,作物長勢的數據還能一並采集到位。”耿博健說。無人機艙就設在指揮大廳的屋頂上,工作人員隻需在指揮大廳中操作界麵,就能規劃無人機的路線並下發巡田任務。

  經過一個(ge) 平台,隻見數台設備正在運行。“這是農(nong) 情小站,我們(men) 采集數據全靠這些‘眼睛’。”耿博健介紹,農(nong) 情小站裏的小型氣象觀測站,可以實時采集溫度、濕度、風力、雨量等氣象數據。除此之外,還有蟲情測報儀(yi) 和孢子捕捉儀(yi) 等設備。

  抬眼遠望,隱約可以看到每塊田裏都立著一個(ge) 小型設備。“那是土壤墒情監測儀(yi) ,主要用來記錄土壤的溫度、濕度還有實時水位。無人農(nong) 場采用智能灌溉係統,一旦檢測到土壤濕度較低,就會(hui) 自動開閘灌水。”耿博健說。

  手機程序遠程操控

  數據賦能科學種田

  走了好一會(hui) 兒(er) ,終於(yu) 來到了剛才無人機緩慢飛行的地塊。農(nong) 場管理人員沈俊傑正在田裏查看。“這塊地麥苗長勢偏緩,此次施肥就要比別的地塊多追一點兒(er) ,隻需無人機飛慢一些、增加駐留時間即可實現。”沈俊傑介紹。

  沈俊傑是江蘇省農(nong) 墾農(nong) 業(ye) 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他與(yu) 另外3名同事負責這片將近4000畝(mu) 無人農(nong) 場的農(nong) 事,平時的工作就是通過監測設備以及無人機來采集田間數據。數據傳(chuan) 回後,指揮中心會(hui) 根據作物模型分析計算作物的長勢情況,並結合數據庫給出建議,指導科學種田。

  “通過手機應用程序,我們(men) 就能收到指揮中心發送的提示,還能遠程給無人農(nong) 機下達作業(ye) 任務。”沈俊傑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去年我們(men) 兩(liang) 台無人農(nong) 機同時作業(ye) ,收割機在這片田裏收割,另外一邊的拖拉機在剛收割完的田裏進行耕整地作業(ye) ,為(wei) 後續的播種做準備。”沈俊傑回憶道。

  沈俊傑所說的無人農(nong) 機正停在庫房裏,個(ge) 個(ge) 都是大塊頭,有耕播機、插秧機、植保機、收割機等,都安裝了北鬥導航係統。管理人員隻需設定好路線和任務,遠程“點火”,這些農(nong) 機就能自己去田裏工作了。

  “這些機器出廠的時候可不是無人農(nong) 機,都是我們(men) 的技術團隊改裝的。如今已經個(ge) 個(ge) 身懷‘絕技’。”耿博健介紹。眼前的收割機除了常規的無人駕駛功能,還加裝了能夠監測穀物破碎率、含雜率、損失率的設備,可以及時調整作業(ye) 參數,提升作物收獲質量。

  無人農(nong) 機協同配合

  自動作業(ye) 覆蓋全程

  無人農(nong) 場的建設管理,離不開一支支研發團隊的保障支持。農(nong) 場不遠處,就是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華東(dong) 農(nong) 業(ye) 科技中心,如今入駐了主要作物智能農(nong) 機裝備與(yu) 技術創新團隊、智慧農(nong) 業(ye) 創新團隊、農(nong) 產(chan) 品初加工智能裝備創新團隊、農(nong) 田灌排科技創新團隊等6個(ge) 科研團隊。

  在智能農(nong) 機裝備研發辦公室裏,主要作物智能農(nong) 機裝備與(yu) 技術創新團隊的成員們(men) 正在研究農(nong) 機自主避障技術,團隊成員之一的劉崗微主要負責無人拖拉機的研發。

  “目前拖拉機輔助駕駛係統僅(jin) 可實現直線無人作業(ye) 。以耕地為(wei) 例,雖然可以自動沿直線行駛,但無法自動掉頭,必須由拖拉機手及時接管方向盤掉頭,才能繼續進行直線導航作業(ye) 。”劉崗微的工作就是讓拖拉機實現自主掉頭作業(ye) 。為(wei) 此,他對一些部件和控製係統做了改進,還嚐試將人工駕駛模式、輔助駕駛模式、無人駕駛模式集合成一鍵切換,方便農(nong) 戶操作。

  “無人農(nong) 機目前已實現靜態障礙物避障,接下來將著眼於(yu) 降低改裝成本與(yu) 較好實現動態障礙物避障的技術攻關(guan) 。”劉崗微告訴記者,如果田間有其他農(nong) 具,無人農(nong) 機會(hui) 繞行並發出提示;田塊周邊還設置了電子圍欄,如果無人農(nong) 機作業(ye) 時出圈,會(hui) 立刻自動停機。

  “我們(men) 還研發了運糧車,跟收割機聯網後通過協同作業(ye) 模型自動控製運糧車啟動、前進、卸糧等作業(ye) ,大大提高無人農(nong) 機間協同作業(ye) 的效率。”劉崗微如數家珍。

  在這裏,無人裝備已經覆蓋稻麥生產(chan) 耕、種、管、收的全程作業(ye) 。耕播機可一並完成施肥、耕地、播種作業(ye) ;收割機在收割的同時監測穀物收獲質量,並將相關(guan) 數據上傳(chuan) 至數據平台,還能將稻草切碎還田或交由打包機打捆進行有機處理;收獲的稻麥由無人車運到農(nong) 場的烘幹中心實現自動烘幹入庫……

  “再過倆(lia) 月,冬小麥就該收獲了,農(nong) 機齊上陣,熱火朝天。”耿博健笑著對記者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