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一門從田野到田野的學問(博古知今)

發布時間:2024-04-15 09:4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非遺學不是高高在上、坐而論道的學問,不能把學問搬到書(shu) 齋裏做,而要“把書(shu) 桌搬到田野”。

  我國非遺的體(ti) 量、規模、複雜性,在世界上絕無僅(jin) 有。由於(yu) 非遺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每一項非遺都各具特色,對其傳(chuan) 承和保護的方式也必然各不相同,科學管理急需非遺學提供學理支撐。  

  非遺學和民俗學的研究對象都是民間文化,有人便把非遺學與(yu) 民俗學、民間文化學等同起來,但它們(men) 不能等同。民俗學從(cong) 田野出發,但並不必須回到田野;非遺學卻必須回到田野。非遺學是為(wei) 田野工作的學科,這是它的特性,也是它的學術使命。

  被田野“逼”出來的學問

  嚴(yan) 格地說,“非遺”一詞直到本世紀初才出現,它源自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非遺來自民間文化,但不是民間文化的全部,而是從(cong) 民間文化中遴選出來、具有代表性並保持活態和必須傳(chuan) 承的精華部分。非遺是強調“遺產(chan) ”意義(yi) 的,而民間文化學和民俗學不強調“遺產(chan) 性”。從(cong) 學科上說,民間文化學與(yu) 非遺學更是不同,不論是學術立場、學術使命、學術目的或關(guan) 注點等,非遺學都有其特殊性。

  首先,“非遺”的概念是時代的產(chan) 物,是人類進入工業(ye) 時代後,對前一個(ge) 曆史時期非物質的文化創造在認知上的自覺。這種自覺是一種文明的覺醒,使人類的文明觀和遺產(chan) 觀都向前邁出重大的一步。

  當然,非遺一出現,就遇到了時代的巨大挑戰。工業(ye) 文明對農(nong) 耕文明的更替勢不可擋,而我們(men) 必須傳(chuan) 承的珍貴的非遺正在被時代更替的事物之中。所以,非遺工作伊始,首先要對非遺進行全麵的“緊急搶救”,進行搶救性的記錄、整理、分類,甄選精華,進而保護。

  這件事很難。因為(wei) 非遺是一種田野文化,是大眾(zhong) 為(wei) 了滿足自己而集體(ti) 創造的生活文化。它與(yu) 廟堂文化和精英文化有著根本的不同。廟堂文化與(yu) 精英文化有文字著錄,記載清晰,傳(chuan) 承井然。民間文化則像野草山花那樣遍地開放,興(xing) 衰枯榮,一任自然,很多從(cong) 無著錄,也無文字記載。當我們(men) 開始對神州大地的非遺進行地毯式調查時,才知道民間文化種類之繁多,特色之繽紛,內(nei) 涵之迥異,難以窮盡。不管跑過多少地方,對於(yu) 田野的文化,我們(men) 不知道的遠比知道的多得多。由於(yu) 我國地域廣大、山水相異、民族眾(zhong) 多,非遺更是燦爛無比。現在列入政府四級(國家、省、市、縣)名錄者已多達10萬(wan) 餘(yu) 項,仍然時有新的發現。

  更大的難題是,對於(yu) 如此超大規模、極其龐雜、千頭萬(wan) 緒的民間文化,怎樣去確認、記錄、分類、整理和甄選?曆史上,非遺從(cong) 來沒有進入過遺產(chan) 名單。沒有前人的經驗可資借鑒,更沒有專(zhuan) 業(ye) 理論可做指導,甚至沒有相關(guan) 知識可以幫助我們(men) 認知,隻有浩如煙海、處於(yu) 瀕危的民間文化,在田野裏等待我們(men) 去援助。這是一個(ge) 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戰。

  如今,社會(hui) 各界愈來愈多地關(guan) 注非遺,支持非遺;特別是學術界,致力於(yu) 非遺的知識構建與(yu) 理論構建,給非遺事業(ye) 以必需的學理支撐,助力了從(cong) 國家製定非遺保護法到政府建立各級非遺名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製度等一係列非遺管理製度和保護方式的確立。

  我國的非遺保護和管理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事物愈是發展,深層問題就出現得愈多,對學術能力的要求就愈高,對理論健全的要求就愈迫切。這些壓力都壓給了新興(xing) 的學科——非遺學。

  所以我們(men) 說,非遺學是被田野“逼”出來的。一切問題都是田野提出來的,圖書(shu) 館裏沒有答案;凡是要為(wei) 非遺學立說者,還要問道於(yu) 田野。

  在田野建構的學科

  非遺學的性質由非遺本身決(jue) 定。

  非遺對非遺學的要求,首先要讓當代人從(cong) 遺產(chan) 角度(這是從(cong) 未有過的角度)來認知它,闡明它的重要性、價(jia) 值、內(nei) 涵,明確它的特性,進而還要將每一項非遺的文化構成厘清;再進一步便是要關(guan) 切非遺的傳(chuan) 承方式、傳(chuan) 承內(nei) 容和傳(chuan) 承人。這些世世代代在田野中自生自滅的東(dong) 西,都是今天非遺學研究的重要內(nei) 容。

  非遺學所關(guan) 注的這些問題,都是過去不曾關(guan) 注的,是以往學術的空白。

  一是非遺的技藝傳(chuan) 承。技藝是非遺的關(guan) 鍵,它世代活態地保存在傳(chuan) 承人的身上,是非遺的生命。認知技藝的價(jia) 值、確定技藝的精要、厘清傳(chuan) 承的脈絡、製定技藝的保護標準,是非遺學者的重要工作。

  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主要是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主要是傳(chuan) 承,傳(chuan) 承是非遺學的核心內(nei) 容。

  二是保護。這也是非遺學的重中之重。此前,民間文化是完全沒有保護的。保護緣自人類對自己創造的曆史文明的自覺和責任。但僅(jin) 有保護的願望是不夠的,還需要知識和方法,需要對非遺的正確認知和對保護方法的科學設定,以及嚴(yan) 格的監督保障。這些工作都必須在田野中進行。

  從(cong) 對非遺的認識、概念的確認到知識體(ti) 係的構成,從(cong) 遺產(chan) 的記錄到傳(chuan) 承保護的理念和方法,都是來自田野,都是田野迫切的需要。非遺學不是高高在上、坐而論道的學問,不能把學問搬到書(shu) 齋裏做,而要“把書(shu) 桌搬到田野”。能夠回答我們(men) “非遺之問”的,不是書(shu) 本,而是生氣勃勃又問題多多的田野。從(cong) 一項項具體(ti) 的知識,到這門學問所有重大的疑難,隻有在田野裏才能找到答案。

  非遺學直接為(wei) 非遺服務,我們(men) 從(cong) 不回避這門學問的應用性與(yu) 現實性。非遺學為(wei) 田野文化構建理論,為(wei) 遺產(chan) 的跨時代傳(chuan) 承排難解紛,是既切合實際,又貫通古今,並且事關(guan) 久遠的科學。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非遺學是一門具有文化責任的學問。

  接受田野檢驗的科學

  非遺學的一切成果,最終都要接受田野的檢驗。

  沒有人可以評價(jia) 它的是與(yu) 非,隻有田野能夠顯現它的成與(yu) 敗。

  比如,如果我們(men) 的保護理念錯了,方法錯了,某些非遺就可能因之消亡;如果我們(men) 的保護理念科學到位,那些非遺便會(hui) 賡續有序,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得以保持和發揚。

  再比如,如果我們(men) 對非遺的認知有限,自以為(wei) 是地誤導了傳(chuan) 承人,讓充滿著鄉(xiang) 土氣質和地域精神的傳(chuan) 承人將千百年代代相傳(chuan) 的看家本領扔掉,將自己最重要的“民間審美”視為(wei) 落後和低下,非遺就會(hui) 變異變味。看上去傳(chuan) 承還在,但非遺的“原生態”卻不翼而飛,名存而實亡。這是非遺學者必須關(guan) 注的。

  我們(men) 的理念、見解、判斷、措施正確與(yu) 否,隻有田野說了算。決(jue) 不能把想當然的思想方法與(yu) 指導方案一味地推行下去,糊裏糊塗過了若幹年之後,卻在現實中找不到非遺最珍貴的本色了。這是非遺學一個(ge) 要害的問題,我們(men) 不能讓非遺得而複失。

  這就要求在管理層麵上,應保有嚴(yan) 格的監督和科學的檢驗機製。非遺學者要為(wei) 監督與(yu) 檢驗製定標準。這也是非遺學者一項專(zhuan) 業(ye) 性和學術性很強的工作。

  從(cong) 田野中出發,在田野中探索,在田野中研究與(yu) 創建,再回到田野接受檢驗,這便是非遺學這門學問的全過程。

  作為(wei) 新興(xing) 學科的非遺學,任務繁重。

  一切都要從(cong) 頭開始。每一個(ge) 專(zhuan) 用名詞的確立、每一個(ge) 概念標準的闡釋、每一項學術內(nei) 容的確定,直到整體(ti) 的知識體(ti) 係和理論體(ti) 係的搭建,全是由無到有。

  非遺需要係統化、檔案化和整體(ti) 的科學管理。我國非遺的體(ti) 量、規模、複雜性,在世界上絕無僅(jin) 有。由於(yu) 非遺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每一項非遺都各具特色,對其傳(chuan) 承和保護的方式也必然各不相同,科學管理急需非遺學提供學理支撐。

  工作再多,也都要從(cong) 田野做起,而且一直都不能離開田野。學術無論巨細,都要做到精到深通。非遺學是一門永遠跋涉於(yu) 田野的學問,惟其如此,才能成為(wei) 中華大地非遺保護與(yu) 發展的科學支柱。

  (作者為(wei)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任)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我國海上第一深井投產

    4月13日,我國首口自主設計實施的海上超深大位移井——恩平21—4油田A1H井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投產,測試日產原油超700噸。近年來,我國海上實施大位移井約350井次,鑽井進尺達174.5萬米,作業規模、平均時效、最大水垂比、中靶質量...[詳細]
  • 大病保險如何報銷(政策解讀·問答)

    為幫助億萬家庭應對疾病醫療費用支出帶來的經濟風險,國家建立健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製度綜合保障體係,梯次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答:從製度建立開始,大病保險製度就不需要單獨申請參保,所有繳費參加城鄉居民...[詳細]
  • 第四屆消博會在海口啟動

    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暨全球消費創新係列活動13日在海南海口啟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清華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彭清華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向首屆消博會致賀信,明確消博會“全球消費精品展示交易平台”定位和“三個有利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