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圖修複“天祿琳琅”
【鏈接】
我在國圖修複“天祿琳琅”
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館青年修複師 崔誌賓
我是個(ge) 80後古籍修複師,2013年我碩士畢業(ye) ,有幸進入國圖古籍館文獻修複組工作。剛開始的時候是跟隨老師學習(xi) 古籍修複的基本功,包括中國古籍的各種傳(chuan) 統裝幀形式,如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毛裝以及金鑲玉、挖襯、挖鑲、函套製作等,又逐漸學著處理常見古籍破損情況,每一項技能都要求紮實掌握。剛開始的工作是有些讓人感到枯燥的,但現在回想,那些看上去循環往複的工序是學習(xi) 基本功的最佳方式,更是一種對心性、對職業(ye) 素養(yang) 的磨煉。
2015年,在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習(xi) 中心機製下,我正式拜組裏的古籍修複專(zhuan) 家、全國技術能手朱振彬老師為(wei) 師。與(yu) 此同時,適逢國圖於(yu) 2013年啟動的清宮“天祿琳琅”專(zhuan) 項修複項目,我跟隨朱老師及組裏其他老前輩從(cong) 打下手做起,一步一步深入修複工作。這是一次十分珍貴的學習(xi) 機會(hui) ,但過程也並不輕鬆順利,有很多修複難度較大,如《丹淵集》,修複前的樣貌為(wei) 嚴(yan) 重粘連的“書(shu) 磚”,修複過程相當複雜,因此每一步操作都如履薄冰。在這期間,從(cong) 易到難,從(cong) 學著選配修複用紙、對修複紙張的再加工到逐步修補那些殘破書(shu) 葉,我一步一步跟隨老師操作,適時記錄,還發表了相關(guan) 研究的論文。
如今“天祿琳琅”修複工程已完成,對我來說是一段十分重要的曆程。古籍修複是一份讓人從(cong) 中獲得平靜、還帶有一定成就感的工作,從(cong) 第一次將一本殘破的書(shu) 修補完整,到如今項目完成,我得到了技能上的成長、修複知識麵的開拓,內(nei) 心也更加熱愛這份職業(ye) 。
能夠經手如此珍貴的典籍,將古老的紙張一張張撫平,讓千百年前的字跡重新煥發生機,我想,延續的不僅(jin) 僅(jin) 是承載物的生命,更是文化與(yu) 文明,這應當就是修複工作最重要的意義(yi) 。
(光明日報記者陳雪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