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館藏“天祿琳琅”修複完成
光明日報記者 陳 雪
“《永樂(le) 大典》修複項目在21世紀初取得了很大成果,‘天祿琳琅’的修複則是又一個(ge) 裏程碑項目。”日前,國家圖書(shu) 館召開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複項目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hui) ,國家圖書(shu) 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熊遠明宣布:國家圖書(shu) 館藏清宮“天祿琳琅”,曆時8年修複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國圖珍貴古籍的專(zhuan) 項修複行動。
“其中較早的元刻本修複後,在標準的存藏條件下,再保存200年沒有問題。”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館資深修複師朱振彬說。
多難的國寶:
“天祿琳琅”為(wei) 何修複難度大
“天祿琳琅”是清代乾隆皇帝將皇宮各處藏書(shu) 中宋、金、元、明版舊書(shu) 進行擇選,掇之菁華置於(yu) 昭仁殿而成的重要藏書(shu) 。但從(cong) 建立直至20世紀50年代,幾經坎坷,磨難頻生。其間火、盜、兵、蠹,致使藏書(shu) 大量損佚,664部中已有近60部不見影蹤,幸存者幾經聚散大都收歸公藏。
據了解,清末時昭仁殿所存“天祿琳琅”已不足半數,一是溥儀(yi) 借賞賜伴讀的名義(yi) 運出宮外;二是臣子借溥儀(yi) 退位之機巧取偷換;三是溥儀(yi) 賞賜大臣。偽(wei) 滿時期,一批藏書(shu) 運至長春,在長達14年時間裏沒有任何防潮、防蛀措施,後來又幾經輾轉,運回了故宮博物院。國圖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誌清認為(wei) ,“天祿琳琅”修複成功後可供學界做研究,這些古籍的聚散輾轉就是近代曆史的見證。
國圖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介紹,國家圖書(shu) 館藏“天祿琳琅”279部,其中宋、元刻本占比較大,並且保存著《欽定天祿琳琅書(shu) 目後編》中最為(wei) 珍貴的大部分古籍。這些書(shu) 不僅(jin) 刊刻年代久遠,有些書(shu) 還是存世孤本,彌足珍貴。
絮化、酸化、蟲蛀、黴菌……多次輾轉、保存不當對國寶造成了許多損傷(shang) ,有些變成了無法翻看的“書(shu) 磚”,有些則嚴(yan) 重酸化“一碰就碎,像餅幹渣一樣”。陳紅彥說,調查發現,國圖館藏279部3500餘(yu) 冊(ce) 古籍中300餘(yu) 冊(ce) 存在嚴(yan) 重的紙張糟朽、裝幀解體(ti) 等問題,屬一級破損,急需搶救性修複。
傳(chuan) 承的契機:
60後帶著80後修古籍
國圖館藏“天祿琳琅”原計劃用四到五年時間完成修複,但實際卻曆時8年,修複難度遠遠超出預想。
為(wei) 什麽(me) 相較於(yu) 《永樂(le) 大典》等,“天祿琳琅”的修複難度更大?國圖多位專(zhuan) 家介紹,因為(wei) 《永樂(le) 大典》等涉及的藏品種類相對單一,而“天祿琳琅”所收古籍版本時間跨度大,涉及不同時期的紙張、裝幀。破損情況複雜多樣,光是修複用紙就要涉及竹紙、皮紙、混料紙、宣紙、草紙等。因此,每一冊(ce) 書(shu) 的修複方案都是“個(ge) 性化”定製。
挑戰變成了創新的契機。“天祿琳琅”修複工作已不局限於(yu) 修繕古籍本身,這還是一次非遺傳(chuan) 習(xi) ,一場科研探索。
2013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召開國家圖書(shu) 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複項目啟動會(hui) ,“天祿琳琅”修複項目隊伍也隨之組建。由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館資深修複師朱振彬擔任首席專(zhuan) 家,帶領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修複骨幹崔誌賓具體(ti) 承擔修複工作。邊修複、邊研究、邊教學,60後帶著80後開始了這場頗具挑戰的古籍修複工作,並在修複中開展了青年修複師培訓和有針對性的材料檢測、研發等工作,一批青年古籍修複人才就此成長了起來。
“傳(chuan) 統的師帶徒模式最能原汁原味傳(chuan) 承古籍修複技術,但唯一的缺點就是慢。”朱振彬說,古籍保護工作中一個(ge) 當務之急就是加快人才培養(yang) ,像自己這樣的60後從(cong) 前都是跟著琉璃廠的老師傅學習(xi) 古籍修複,如今已經探索出了師帶徒、培訓班、高校等三種培養(yang) 模式。“像崔誌賓這樣的年輕人都是研究生畢業(ye) 進入國圖從(cong) 事古籍修複,有學化學的,有學美術的,有著豐(feng) 富的學科背景。”當前,古籍修複和人才培養(yang) 工作已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修舊如舊”“搶救為(wei) 主 治病為(wei) 輔”“最少幹預”“過程可逆”……崔誌賓說,在8年的修複工作中,大家不斷地總結經驗,也提出了很多新的古籍修複原則,每一個(ge) 環節都彰顯著傳(chuan) 承的力量,也體(ti) 現著科學的精神。
據了解,今年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還將舉(ju) 辦“天祿琳琅”修複展,並出版相關(guan) 修複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