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濕地保護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加入《濕地公約》30年——
我國濕地保護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ya) 奇
濕地與(yu) 森林、海洋並稱為(wei) 地球三大生態係統,具有涵養(yang) 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
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十二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了濕地保護法,開啟了濕地保護法治化新征程。今年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30年來,中國濕地保護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我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目前發展狀況如何?1月10日,在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舉(ju) 行的發布會(hui) 上,國家林草局濕地司司長吳誌民對此進行了解答。
我國濕地保護率達52.65%
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濕地保護經曆了摸清家底和夯實基礎、搶救性保護、全麵保護三個(ge) 階段。通過大力推進濕地保護修複,我國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中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對濕地生產(chan) 、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種需求,為(wei) 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吳誌民說。
吳誌民表示,我國濕地保護管理體(ti) 係初步建立——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建立了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餘(yu) 處濕地公園和為(wei) 數眾(zhong) 多的濕地保護小區,濕地保護率達52.65%。
我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體(ti) 係日益完善。2003年,國務院批準發布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陸續實施了三個(ge) 五年期規劃,中央政府累計投入198億(yi) 元,實施4100多個(ge) 工程項目,帶動地方共同開展濕地生態保護修複。
此外,濕地調查監測體(ti) 係初步形成。吳誌民介紹,中國是全球首個(ge) 完成三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的國家,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正式將濕地列為(wei) 一級地類。各地建立了濕地調查監測野外台站、實時監控和信息管理平台,並逐步納入國家林草感知係統,通過高新技術實現監測監管一體(ti) 化。
國家濕地公園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00多億(yi) 元
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指出,在不具備條件劃建自然保護區的區域,通過劃建濕地公園等創新方式對濕地進行搶救性保護。
吳誌民介紹,濕地公園分為(wei) 國家級和地方級。2005年,我國啟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家濕地公園通過“試點製”“晉升製”等設立方式,現已遍布全國31個(ge) 省區市,總數達899處,全國各類濕地公園總數有1600餘(yu) 處。
與(yu) 普通公園相比,濕地公園有哪些特色?在國家濕地保護體(ti) 係中發揮了哪些獨特作用?
“國家濕地公園劃分為(wei) 保育區、恢複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三個(ge) 功能區,合理利用區麵積大都不超過10%。與(yu) 一般性質的公園相比,濕地公園的主體(ti) 定位是保護濕地生態係統,同時可開展科普宣教、生態旅遊、生態養(yang) 殖等合理利用活動。”吳誌民告訴記者。
吳誌民指出,國家濕地公園屬於(yu) 我國自然保護地體(ti) 係中的自然公園範疇,是我國濕地保護修複的創新實踐和重要抓手,有效保護了240萬(wan) 公頃濕地,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00多億(yi) 元,約90%的國家濕地公園向公眾(zhong) 免費開放,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共享的綠色空間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濕地保護法將於(yu) 6月1日起施行
近年來,我國公眾(zhong) 濕地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濕地保護修複力度不斷加大,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但隨著社會(hui) 經濟快速發展,保護和利用的矛盾日益凸顯,濕地遭受非法侵占、圍墾、汙染等現象時有發生。“濕地保護立法刻不容緩。”吳誌民說。
2021年,我國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並將於(yu) 今年6月1日起施行。此外,28個(ge) 省區市先後出台了濕地保護法規。國家和省級層麵製定了《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和實施方案,確立了濕地保護管理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
據悉,濕地保護法明確了濕地的定義(yi) 和統籌協調與(yu) 分部門管理的管理體(ti) 製,建立了部門間濕地保護協作和信息通報機製,實現了曆史性突破,解決(jue) 了困擾我國濕地管理數十年的濕地概念和管理體(ti) 製問題。
據吳誌民介紹,濕地保護法對濕地實行總量管控製度、分級管理及名錄製度,明確了各級政府的管理事權劃分;對濕地保護與(yu) 利用作出了具體(ti) 規定,提出了濕地利用的正麵要求和負麵清單;對建設項目占用國家重要濕地進行嚴(yan) 格限製,對紅樹林濕地和泥炭沼澤濕地進行特別保護,全麵禁止開采泥炭,維護濕地的重要生態功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