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普“網紅”需要科學養成

發布時間:2022-01-11 09: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學思】

  作者:李麗(li)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基地研究員)

  科普短視頻迅速崛起,已經成為(wei) 科學內(nei) 容傳(chuan) 播的重要載體(ti) 。大眾(zhong) 對優(you) 質科普短視頻的需求急劇上升,相關(guan) 平台的扶持力度也不斷加大。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中,抖音自然科普類視頻累計播放近330億(yi) 次,7億(yi) 人次為(wei) 相關(guan) 作品點讚;同時,伴隨著一批科普“大V”的產(chan) 生,大批內(nei) 容創作者湧入科普領域,萬(wan) 粉以上的自然科普“網紅”同比增加107%。網絡社會(hui) 正逐步形成探尋科學熱點、學習(xi) 科學知識、尊重科學精神的“科學風尚”。在這個(ge) 階段,如何高質量地創作和傳(chuan) 播,打造科普短視頻新生態,已成為(wei) 行業(ye) 必修課,需要從(cong) 內(nei) 容、形式、運營等多方麵科學養(yang) 成。

  科學是科普短視頻的基礎。科普短視頻不同於(yu) 一般短視頻,無論是晦澀的科學前沿還是日常被忽略的自然奧妙,其對內(nei) 容的專(zhuan) 業(ye) 性、科學性、嚴(yan) 謹性有著極高的要求,因此,應當由專(zhuan) 業(ye) 機構和人員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為(wei) 基礎,在深耕垂直領域的同時重視淺科普,將“小眾(zhong) 科學”與(yu) “大眾(zhong) 科普”結合起來,在短視頻中予以呈現,把枯燥的理論變得津津有味。科普“網紅”無窮小亮作為(wei) 《博物》雜誌副主編,對動植物的門類與(yu) 特點極其了解,他的短視頻賬號吸引了1955萬(wan) 粉絲(si) 關(guan) 注。創作者還可以通過生活日常、時事熱點等選題解釋科學原理,把握用戶求知需求,促進傳(chuan) 播力提升,激發廣大網友的科學熱情,尤其是青少年的學習(xi) 興(xing) 趣,如化學老師向波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傳(chuan) 遞“萬(wan) 物皆化學”的理念,深受學生和網友的喜愛。必須強調,創作者還需要加強自律,不能為(wei) 了流量,放任“假科普”“偽(wei) 科學”登堂入室,對公眾(zhong) 產(chan) 生誤導。

  呈現方式應當多元融合。作為(wei) 新興(xing) 的傳(chuan) 播形式,短視頻為(wei) 科學普及提供了良好契機。但如何以普通人的視角描繪極具深度的科學知識,跳出創作者自說自話、“科學”有餘(yu) 而“普及”不足的境地?目前來看,應當注重三個(ge) 方麵。一是趣味性,以生動的方式激起大眾(zhong) 對科學的興(xing) 趣,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院士認為(wei) ,科學應當是有趣的,他推出的一係列關(guan) 於(yu) 海洋的科普短視頻,如“真的有海怪嗎”“死海為(wei) 何叫死海”等,從(cong) 網友關(guan) 心的問題出發,將趣味性與(yu) 知識性融合起來,深受網友歡迎;二是視覺效果,隨著科普團隊化運行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三維動畫、3D建模等可視化數字媒體(ti) 技術的運用增加,越來越多肉眼本不可見的科學現象被構建出來,不斷提升科普短視頻的上限,人民日報新媒體(ti) 與(yu) 星球研究所聯合推出的科普視頻“中國從(cong) 哪裏來”大量運用動畫、3D模型模擬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等自然現象,讓廣大網友大呼“震撼”;三是互動性,短視頻平台以彈幕、評論等特有的方式雙向互動,搭建起大眾(zhong) 與(yu) 創作者之間溝通的橋梁,觀眾(zhong) 可以自由表達其喜好,創作者通過觀眾(zhong) 的反饋及時調整相應計劃,還可以通過觀點的碰撞和交流,激發新的創意,為(wei) 創作更好的作品打好基礎。

  以科學運營促可持續發展。短視頻科普正邁入高速發展階段。除傳(chuan) 統的科普機構、科技工作者外,傳(chuan) 媒、教育機構甚至一般公眾(zhong) 等越來越多的力量正加入科普大軍(jun) 中來,但帶動效應小、收益不明顯等仍是不可回避的現狀。提升傳(chuan) 播效益,絕不能任憑其“自由生長”,首先要明確角色定位,運營者要結合自身專(zhuan) 業(ye) 背景,確定細分領域,通過人設塑造、語言風格、內(nei) 容選題等方麵的個(ge) 性化設置,打造富有特色、辨識度高的創作者IP(知識產(chan) 權),做好賬號布局,在不同平台建立傳(chuan) 播矩陣;其次,要加強聯動協作,當前傳(chuan) 播主體(ti) 眾(zhong) 多,受眾(zhong) 目標多元,各創作主體(ti) 可以通過聯合創作方式將粉絲(si) 與(yu) 流量集合到一起,將視頻“破圈”傳(chuan) 播,擴大影響力,科普創作者還要積極調整運營策略,善於(yu) 借助平台的規則,將其轉化為(wei) 優(you) 勢,如帶話題標簽發布、參加平台推廣活動等,將視頻曝光給更多對話題感興(xing) 趣的人,實現能量“聚合反應”;再次,應當探索產(chan) 業(ye) 化路徑,在堅持科普短視頻公益屬性的同時,不能對產(chan) 業(ye) 化“避而不談”,更不應排斥產(chan) 業(ye) 化進程,積極探索“流量變現”反哺創作的運營模式,以更充足的人力、財力保障創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短視頻產(chan) 品,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普事業(ye) 是科學的“後勁”。通過科普短視頻,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方式激發大眾(zhong) 對科學的興(xing) 趣,倡導科學方法、傳(chuan) 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充分發掘大眾(zhong) 的創新智慧和科學潛能,才能以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