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物傳人”風險多大?如何防範?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北京市和廣東(dong) 省深圳市、珠海市在1月17日分別舉(ju) 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hui) 上,各自通報了當地本土確診病例的情況,均研判不排除經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為(wei) 何做出這一判斷?新冠病毒通過境外郵件及其他物品“物傳(chuan) 人”的風險有多大?個(ge) 人如何更好地防護?記者依托權威信息來源進行梳理歸納。
為(wei) 何懷疑“物傳(chuan) 人”?
核酸檢測和基因測序給出指向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17日在發布會(hui) 上通報,北京此前發現的1例本土確診病例,發病前14天內(nei) 無外省市旅居史,經流行病學調查及大數據比對,未發現其與(yu) 入境人員、京外風險地區來京人員、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等有軌跡重合。
據介紹,病例自述近期曾收發過國際郵件。經采樣和核酸檢測,疾控人員發現郵件的部分包裝外表麵、內(nei) 表麵及文件內(nei) 紙張標本顯示陽性。對病例標本的基因序列分析顯示,病毒與(yu) 北京既往病例以及近期國內(nei) 報告的毒株均存在差異,不屬於(yu) 同一傳(chuan) 播鏈,與(yu) 2021年12月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離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較高。
龐星火表示,結合病例流行病學史、可疑物品樣本檢測結果以及病例標本的基因測序結果,不排除其經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當天,深圳舉(ju) 行發布會(hui) 通報,當地一起本土病例的病毒基因組與(yu) 以往境外輸入病例也不同源,與(yu) 全球數據庫中北美地區上傳(chuan) 較多序列的基因組100%同源。
深圳市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林漢城介紹,該病例從(cong) 事境外冷凍試劑收發貨工作,曾接觸和分拆了來自北美的快遞,未做個(ge) 人防護,不排除由境外輸入新冠病毒汙染物品引起的可能性。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病毒溯源正在進行中。
此外,珠海通報,根據目前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專(zhuan) 家研判當地本次疫情不排除由暴露於(yu) 汙染入境物品導致,進一步的流調溯源還在加緊進行中。
“物傳(chuan) 人”風險有多大?
不是新冠病毒主要傳(chuan) 播方式
1月16日,國家郵政局安全監督管理司發出通知,要求各企業(ye) 要切實做好國際郵件快件處理場所消毒、通風等工作,對進口國際郵件快件,要在進入生產(chan) 處理環節之後,第一時間逐件進行外包裝各麵全覆蓋消毒,並製定疫情高風險國家和地區進口郵件快件疫情防控處置方案。
新冠病毒在低溫下長時間存活並經冷鏈傳(chuan) 播的案例,過去一年多來在我國部分地區曾先後出現報道。我國疫情防控一直堅持人、物、環境同防。
不過,梳理公開報道中的“物傳(chuan) 人”情況,可以發現基本是市場、物流等第一接觸點的人員感染。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是“物傳(chuan) 人”的限定條件較多,並非新冠病毒主要傳(chuan) 播方式。
在此前舉(ju) 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hui) 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zhuan) 家吳尊友介紹,“物傳(chuan) 人”要造成感染,需滿足三個(ge) 條件:一是物品汙染較重;二是病毒在物體(ti) 表麵存活時間較長,一般來說溫度越低,病毒存活時間越長;三是接觸汙染物品時未采取適當防護措施。
吳尊友認為(wei) ,相比受到人感染,受到物感染的病毒量不同,病例容易出現無症狀感染或輕症感染,往往發現不夠及時,可能引發新的疫情。
既往案例中,一度有過部分食品表麵檢測出核酸陽性,曾引發“物傳(chuan) 人”擔憂。為(wei) 此,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有關(guan) 負責人專(zhuan) 門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hui) 上表示,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的片段查出來都可能是核酸陽性。光是檢出核酸陽性,不代表具有傳(chuan) 染性,隻能說明曾被新冠病毒汙染過。
個(ge) 人如何做好防護?
盡量減少直接接觸境外快遞
疾控專(zhuan) 家提示,收取快遞尤其是境外快遞時,做好戴口罩、妥善處置外包裝、對內(nei) 件做消毒處理後進行使用等防護措施,可有效減小被新冠病毒傳(chuan) 染的潛在風險。
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zhuan) 家張流波表示,收取快遞最好選擇無接觸方式,或盡量佩戴好口罩和手套。拆除外包裝後,及時摘下手套並清潔雙手,做好手衛生。
龐星火建議,收到境外物品時,正確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減少直接接觸和交流。盡可能在固定地點取件,實現無接觸交接。
此外,拆件時盡量在戶外進行,外包裝不必拿回家中,可按照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如需拿回家中,可用含氯消毒劑或75%酒精對內(nei) 外包裝進行全麵消毒。處理完郵件後及時摘下手套,更換口罩,認真進行手消毒或清洗雙手,避免用不清潔的手觸碰口、眼、鼻。
(記者董瑞豐(feng) 、宋晨、吳文詡、王浩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