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應當成為共同追求
作者:陳興(xing) 德(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是黨(dang) 和國家著眼於(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兩(liang) 個(ge) 大局”實施的關(guan) 鍵舉(ju) 措。近年來,在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方麵,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從(cong) 長遠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新”,還應當著意於(yu) 研究型大學轉型升級發展下的“模式”創新,新型研究型大學應成為(wei) 大多數“雙一流”建設高校順應新時代、承擔新使命、實現新發展的共同追求。
“三大特征”凸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時代價(jia) 值
回應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新情境”。自2015年8月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ti) 方案》以來,我國研究型大學政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全國教育大會(hui) 以“九個(ge) 堅持”確立新時期教育發展基本原則;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強調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wei) 大學治理現代化提供新方向等。麵對新環境、新需求、新任務,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是對我國高等教育頂層設計的有效落實,是我國高等教育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性舉(ju) 措,是我國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應然要求。
凸顯研究型大學“新使命”。在科學研究方麵,新型研究型大學應進一步深化基礎研究,同時要進一步聚焦量子信息、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等重大創新領域和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發揮關(guan) 鍵性作用。作為(wei)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新型研究型大學要為(wei) 我國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撐,為(wei) 國家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實現關(guan) 鍵領域從(cong) “0”到“1”的曆史性突破作出貢獻。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新型研究型大學要以超常規方式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才、國際頂尖科技人才。在辦學體(ti) 製與(yu) 辦學模式方麵,新型研究型大學要以投入主體(ti) 多元化、管理製度現代化、運行機製市場化、用人機製靈活化為(wei) 抓手,發揮高等教育“試驗田”功能。可見,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不僅(jin) 是對我國重點大學、重點學科等高等教育重點建設的繼承與(yu) 超越,更意味著“雙一流”建設的提質增效、賦權賦能,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關(guan) 鍵一招。
契合世界研究型大學轉型“新趨勢”。柏林洪堡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等高校的崛起反映了大學從(cong) 確立“研究”功能到主動“為(wei) 社會(hui) 服務”、開展“創新創業(ye) 教育”的曆史躍遷。新科技革命下,各國研究型大學正經曆深刻變革,新型研究型大學麵貌雖然尚未完全顯現,但輪廓已然清晰。在較長時間裏,作為(wei) 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後來者”,“仰視”和“引進”成為(wei) 中國研究型大學的突出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不僅(jin) 實現了從(cong) “精英化”到“普及化”的過渡,而且在部分領域已經實現了從(cong) “跟跑”“並跑”向“領跑”的跨越。一個(ge) 國家高等教育的真正崛起,大學發展模式的成熟與(yu) 創新是重要標誌。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不僅(jin) 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曆史性突破,同時也是力求通過研究型大學的“中國模式”為(wei) 世界高等教育貢獻“中國經驗”。
“三I原則”擘畫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藍圖
當前,對於(yu) 什麽(me) 是新型研究型大學,怎樣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學界尚未取得共識。在此,不妨以三個(ge) 首字母為(wei) “I”的英文單詞Innovation(創新)、Internationalization(國際化)、Interdisciplinarity(學科交叉)來闡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三I”原則。該原則不僅(jin) 有助於(yu) 我們(men) 理解什麽(me) 是新型研究型大學,而且讓我們(men) 明確了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的重點和方向。
創新——進一步推動研究型大學科技創新。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九次會(hui) 議強調,我國力爭(zheng)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dang) 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事關(guan)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中國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曆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cong) 碳達峰到碳中和,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主要靠創新,核心是科技創新,研究型大學在其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當前,要進一步貫徹落實“雙一流”建設方案,努力將我國研究型大學建設成為(wei)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以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wei) 突破口,努力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在關(guan) 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力爭(zheng) 實現我國整體(ti) 科技水平從(cong) 跟跑向並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wei) 領跑者,在新興(xing) 前沿交叉領域成為(wei) 開拓者,創造更多競爭(zheng) 優(you) 勢。
國際化——進一步深化研究型大學國際化。在後疫情時代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對我國大學國際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麵,隻有不斷加強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交流,不斷吸收國際高等教育優(you) 質資源、學習(xi) 借鑒世界著名大學辦學治校育人的成功經驗,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裏達到世界高等教育的最先進狀態。另一方麵,提高大學的國際化水平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大學的國際地位、擴大國際影響,發揮我國大學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進程中的知識引領和人才支撐作用。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還需要我們(men) 把國際化融入到大學教學、科研和服務的各項工作中,把國際化看作大學發展的起點和歸宿,更加重視大學國際化精神、製度和文化的建設。
學科交叉——進一步實現研究型大學學科交叉。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與(yu) 發明大多是學科交叉的成果,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長點和新學科的產(chan) 生往往是不同學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滲透的結果。事實上,知識生產(chan) 方式變革同樣發生在人文社會(hui) 科學領域。交叉學科的出現是二戰以來知識生產(chan) 模式變革的反映,它標誌著一個(ge) 以問題為(wei) 中心、以應用為(wei) 導向、以滿足社會(hui) 需求為(wei) 優(you) 先原則,突破傳(chuan) 統學科組織、製度、文化壁壘時代的到來。在這樣一個(ge) 時代裏,學科的優(you) 先順序由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知識變化為(wei) 技術知識、應用科學、基礎科學。高等教育由注重學術本位到更加重視社會(hui) 本位,更加強調知識的應用價(jia) 值,更加強調大學為(wei) 社會(hui) 做出的現實價(jia) 值。為(wei) 應對知識生產(chan) 模式變遷和學科製度危機,發達國家的大學主動進行去製度化改革,建立了許多跨部門、跨學院、跨學科的橫向組織。
實踐證明,多科性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往往容易產(chan) 生新興(xing) 學科,也容易在學科交叉地帶產(chan) 生重大研究成果。知識生產(chan) 模式的變遷,對我們(men) 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促進傳(chuan) 統研究型大學轉型發展提出了迫切而明確的要求。如何創新學科組織形式,更好地適應知識生產(chan) 模式變革的內(nei) 生要求,成為(wei) 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的關(guan) 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