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因人才更精彩,讓人才更出彩
【探路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高水平人才高地這樣建②】
光明日報記者 任 鵬 曹繼軍(jun) 孟歆迪
新年伊始,“人才”再度成為(wei) 上海各區域、各領域的高頻詞。一係列吸引人才的政策相繼出台、一批批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加速建設……
麵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迅猛發展,上海正在以更開放的格局、更寬廣的胸襟、更包容的環境,打造引才聚才“強磁場”,讓上海因人才更精彩,讓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吸引人才不靠重金,靠的是貼心服務和宜居宜業(ye) 環境——
“上海愛人才,人才愛上海”的景象已形成
1月4日,新年第一個(ge) 工作日,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hui) 邀請企業(ye) 代表參加座談會(hui) ,聽取企業(ye) 意見建議。
“我們(men) 選擇虹橋國際商務區,一是希望通過這裏聯動長三角地區的軟件和硬件,與(yu) 更大的消費群體(ti) 對接;二是我們(men) 的企業(ye) 需要國際化視野,希望招徠更多國際化人才。”萬(wan) 生華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彭程說。
萬(wan) 生華態是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核心區新引進的數字領域瞪羚企業(ye) ,公司計劃1至2年內(nei) 打造全球最大的3D原生數字資產(chan) 庫、中國第一個(ge) 國際水準的3D數字創作SaaS(軟件即服務)平台。
“這裏最大的優(you) 勢就是國際化人才高度集聚。”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hui) 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孔福安的回答給了彭程一顆“定心丸”——在上海,外國人刷卡消費最多的地方不在陸家嘴,也不在南京西路,而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此外,這裏還有為(wei) 美國、英國、德國、法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來滬工作人士子女服務的國際學校。
三天後,在“促發展、保安全”大走訪大排查中,長寧區委書(shu) 記王嵐也遇到了與(yu) 引進人才相關(guan) 的問題。
維克多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總部位於(yu) 德國的汽車電子研發企業(ye) ,2021年銷售額超過8億(yi) 元,但同年公司的人才流失率也達到了10%。公司負責人章日欣頗感苦惱:引進海外技術人才門檻多、落戶難,成為(wei) 企業(ye) 招募高層次人才的“絆腳石”。
“把待落戶的50多名員工具體(ti) 情況梳理出來,一一分析、對接。”得知情況後,王嵐立即給出方案,督促落實。
為(wei) 解決(jue) “外籍專(zhuan) 家引入難”問題,長寧區持續探索,致力於(yu) 提供海外人才安居樂(le) 業(ye) 的一站式服務。“虹橋人才薈”服務品牌已上線,從(cong) 線上“長寧人才通”小程序到線下38個(ge) 人才服務站點,推動人才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去年,位於(yu) 長寧區上生·新所的晨品人才公寓正式啟用。公寓不僅(jin) 地段好,毗鄰網紅打卡地蔦屋書(shu) 店,還提供設有洗衣機、烘幹機的晾曬空間,每套房裏沙發、空調、餐桌、床櫃一應俱全。公寓門禁為(wei) 人臉識別係統,保障住戶安全。一樓還設有“一網通辦”自助終端,居住證、社保、醫保等百項業(ye) 務均可足不出戶完成辦理。
可以隨時到樓下喝杯咖啡、去創意小店逛逛,滿足了大多數年輕人對上海生活的向往。
麗(li) 寶邇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韓籍華人李文靖是首批入住者,也是長寧區第一個(ge) 通過古北市民中心“三合一海外人才一件事”(居留簽證、來華工作許可、海外人才居住證)人才服務全程幫辦成功落戶的海外人才。盡管入住時間不長,她已多次邀請朋友來這兒(er) 聚會(hui) ,享受“家裏”優(you) 美時尚的環境。
不僅(jin) 長寧,上海各區都在為(wei) 吸引優(you) 秀人才提供最好的資源。
寸土寸金的北外灘,虹口區開發建設“味美思人才公寓”,供金融領域人才使用。奉賢區探索在區內(nei) 外地理位置優(you) 越的區域籌建1000套高層次人才安居住房,加快建設300萬(wan) 平方米高品質通用空間、4萬(wan) 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免租免息,讓領軍(jun) 、領袖、領航企業(ye) 和青年才俊“拎包入住”。
吸引人才不靠重金,而是靠貼心的服務和宜居宜業(ye) 的環境。去年,上海在全國率先製定頒布了《中共上海市委關(guan) 於(yu) 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麵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集成、放大、用好上海在營商環境、契約精神、治理能力、文化積澱、生活體(ti) 驗、市民素質等方麵的優(you) 勢,進一步增強了上海對人才的吸引力。
擁有青年人才,就擁有了光明未來——
敞開大門,讓他們(men) 安心、安身、安業(ye)
在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有一項為(wei) 青年人才度身定製的“十年三階段梯次人才培養(yang) 計劃”。這是該中心把人才培養(yang) 作為(wei) “基礎工程”而建立的長效人才培養(yang) 機製,包括青年科技人員帶教培養(yang) 計劃和青年科技英才“軟件中心揚帆計劃”。
龔家瑜就是這個(ge) 計劃培養(yang) 出來的優(you) 秀人才。2013年,博士畢業(ye) 的他加入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短短幾年間,參與(yu) 編寫(xie) 研製軟件工程相關(guan) 國家標準和行業(ye) 標準20餘(yu) 項,作為(wei) 項目負責人承擔上海市揚帆計劃1項,成功申請上海市啟明星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
“所謂的人才高地,就是大學畢業(ye) 都願意去的地方。”去年12月3日,在上海電機學院舉(ju) 行的臨(lin) 港新片區大學生就業(ye) 論壇上,臨(lin) 港新片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顧長石的觀點收獲了陣陣掌聲。
就在論壇舉(ju) 辦的前幾天,11月29日,上海放出引才“大招”,試點實施一項新政:在五個(ge) 新城和自貿區新片區就業(ye) 的上海市應屆研究生畢業(ye) 生,符合基本條件即可直接落戶。
這一消息令人振奮。按照規劃,擁有特斯拉、寧德時代、中芯國際等重量級高端產(chan) 業(ye) 的臨(lin) 港新片區,要建成連接國際的獨立綜合性節點城市和開放新高地。這不僅(jin) 需要研發端的創新型人才和製造端的高技能人才,也需要涉及社會(hui) 發展各個(ge) 領域的人才。而此項政策,為(wei) 各類人才敞開了大門。
“我們(men) 的目標是建設一個(ge) 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chan) 城融合、宜業(ye) 宜居的現代化新城,讓城市更有吸引力,讓企業(ye) 長期持續穩定發展。”顧長石說。
彰顯國際化人才導向、構築世界級人才平台、營造高品質人才生態——
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提供堅實支撐
2019年4月,浦東(dong) 國際人才港開港。幾年來,這裏搭建了公共服務、市場服務、創新創業(ye) 服務和在線服務等多功能平台,累計服務27萬(wan) 人次,已成為(wei) 一站式人才服務綜合體(ti) 和高能級的人才資源配置樞紐。萬(wan) 寶盛華、上海外服、任仕達等40餘(yu) 家國際國內(nei) 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入駐。
打造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首先要打造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
“中央賦予上海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任務,是著眼全局作出的戰略布局,是推動上海發展的重大戰略、重大機遇,是上海的重大使命、重大責任。”在去年11月舉(ju) 行的上海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上海市委書(shu) 記李強表示,要充分發揮上海開放引才的綜合優(you) 勢,大力吸引集聚海外高層次人才。
這次會(hui) 議後不久,去年12月3日,上海張江科學城傳(chuan) 來好消息——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正式啟用,將用於(yu) 物理和天文方麵最前沿的科學研究。
七年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提出,希望在上海交大建立一個(ge) 國際化的科學研究所。在國家部委、上海市、上海交大等各方共同支持下,一個(ge) 對標玻爾研究所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科研機構落戶上海。
自2016年年底成立至今,李政道研究所已匯集了來自16個(ge) 國家的近百名科研人員,近兩(liang) 年每年吸引長短期訪問學者近200人,一個(ge) 全球科學家“近悅遠來”的國際知名學術交流平台已現雛形。
李政道講席教授、日籍學者柳田勉已在李政道研究所工作三年。他是世界著名粒子物理學家,曾開創中微子蹺蹺板理論。他表示,今後將繼續盡己所能,在這裏培養(yang) 年輕科學家。
隨著實驗樓正式啟用,李政道研究所全體(ti) 人員將入駐新居。同時,李政道研究所創始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弗朗克·維爾切克將擔任李政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研究所建所的初心是打造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全球向往的頂尖科學精英聚集地、青年科學家實現夢想的聖地。”李政道研究所新任所長、中科院院士張傑表示,將帶領全所人員把研究所建設成世界頂級的前沿基礎研究機構,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引擎作用。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曹繼軍(jun) 、任鵬、孟歆迪、張勝、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