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的鼓勵
這是一場開在“天”上的畫展,在距離地球約400公裏的太空中。
“天”是天宮,那是我國自主建設的空間站,也是我國首個(ge) 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的上課地點。
畫是太空主題畫,被貼在中國空間站的艙壁上。畫出它們(men) 的人,不是名聲斐然的畫家,而是來自我國中西部11個(ge) 省份的青少年。
“這是我們(men) 中國空間站第一次舉(ju) 辦太空畫展。”2022年的第一天,在電視直播的“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中,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王亞(ya) 平就是這場畫展的“解說員”。她一張張地介紹這些畫,用親(qin) 和的語調,念出了每一位小畫家的名字和家鄉(xiang) 。鏡頭跟隨她的講解落在每一幅畫上。它們(men) 色彩濃烈,線條靈動,綻放了無窮的想象力。
這一刻,孩子的名字和他們(men) 的夢想,成為(wei) 億(yi) 萬(wan) 人矚目的焦點。這場溝通了天與(yu) 地、聯結了理想與(yu) 現實的畫展,曆時半年多的策劃籌備,也迎來了最為(wei) 高光的時刻。
它的“策展人”,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航天基金會(hui)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8所等單位。從(cong) 2021年夏天開始,這些單位組織的“青春與(yu) 星空對話”主題活動拉開帷幕,分為(wei) 童心繪夢、千裏追夢、文昌圓夢、天舟載夢、星火傳(chuan) 夢5個(ge) 環節。
2021年9月20日,20多幅太空畫搭乘著天舟三號貨運飛船,飛向“天宮”。這些畫的作者來自960萬(wan) 平方公裏土地上的不同角落:有新疆可可托海,有四川大涼山,也有湖南十八洞村……孩子們(men) 擁有著不盡相同的成長軌跡,也有著屬於(yu) 自己的讀書(shu) 、生活節奏,卻因懷揣同一個(ge) 夢想聚在了一起,看飛船發射升空。
同年10月14日,執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yu) 中外媒體(ti) 記者集體(ti) 見麵。新疆小姑娘伊麗(li) 姆努爾·約麥爾阿卜拉,代表小夥(huo) 伴們(men) 到現場給航天員叔叔阿姨助力。
“我們(men) 中西部小朋友,給您和乘組準備了一份神秘禮物,已經送達了空間站,希望您能喜歡!”她對王亞(ya) 平說。
那時,承載夢想的畫作已經坐上火箭,飛進了“天宮”。隻是,孩子還不知道,兩(liang) 個(ge) 多月後,航天員叔叔阿姨為(wei) 他們(men) 準備了一份回禮——一份來自太空的“天”大鼓勵。
“我的畫真的上天了”
2022年1月1日下午,中國空間站,王亞(ya) 平的手指指向了一幅太空畫。雲(yun) 南省曲靖市富源縣的一戶人家中,坐在電視機前的11歲女孩馬一通,“唰”一下坐直了身子。
“媽媽、弟弟,那是我的畫!我的畫真的上天了!”她激動得指著鏡頭大喊。
電視機屏幕上,航天員的手持鏡頭正對準了她的畫:中國空間站飄在藍色的星空和黃色的星雲(yun) 中間。
馬一通的畫是被介紹到的第四幅畫作,全景的鏡頭從(cong) 所有的畫上一掃而過時,馬一通已經“一眼就看見了”自己的畫。
同一時間,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的龍欣雨和石卓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麗(li) 姆努爾·約麥爾阿卜拉,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鄒偉(wei) 琴,還有來自西藏、甘肅、陝西、貴州等中西部地區的近20名小朋友,在不同的地方,露出了同樣的驚喜表情。
龍欣雨的太空畫是第一個(ge) 被介紹到的。
這個(ge) 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小女孩,當時正和全家人一起,坐在自家的房子裏。拚接的木板牆上,層層疊疊貼滿了她的獎狀,客廳正中間木架上高懸著土臘肉,而眼前小小的電視機,連接著正位於(yu) 地球近地軌道上的中國空間站。
龍欣雨瞪大了眼睛,隔著一層屏幕望向“天宮”和她的畫,嘴角控製不住地上揚,臉上盛滿了驚訝和高興(xing) 。
那幅名為(wei) 《火星人到地球》的畫上,巨大的宇宙飛船緩緩降落在地球上,火星人走下飛船,踏足於(yu) 青山綠水之間——那是龍欣雨的家鄉(xiang)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
“我想讓外星人,看到我們(men) 村的變化。”她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老師給她講外麵的世界,講宇宙和火星探測器。龍欣雨一直好奇“那麽(me) 重的火箭是怎麽(me) 上天的”,她“想去太空看看”,也想把自己家鄉(xiang) 的特產(chan) 帶給航天員嚐嚐:“他們(men) 可以喝山泉水,欣賞我們(men) 的苗繡,還有臘肉、米酒。”
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的首倡地,位於(yu) 武陵山脈腹地,因村子裏有18個(ge) 天然溶洞而得名。這裏距州府隻有38公裏,卻“地無三尺平,多是鬥笠丘”,十八彎山路崎嶇難行。2013年時,十八洞村的人均純收入,僅(jin) 有1668元。
龍欣雨生於(yu) 斯長於(yu) 斯,她站立在這個(ge) 被大山緊緊圍繞的地方。但小姑娘的想象力長出了翅膀,沒有被大山圍住。
她家曾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龍欣雨出生沒多久,父母就一起出去打工了,奶奶拉扯她長大。如今,她的父母回到十八洞村,在當地的景區裏工作,家裏也成功脫貧。
十八洞村一直在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經驗。2021年6月,文化和旅遊部官網顯示,由十八洞村組成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穀景區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苗繡、臘肉等土特產(chan) ,與(yu) 十八洞山泉水,已經成為(wei) 十八洞村的重要產(chan) 業(ye) 。
“以前沒修路,路不通,現在車都可以通過了。”龍欣雨記得,這些變化從(cong) 她四五歲時開始出現。村裏許多人家終於(yu) 修好了四處漏風的房子,通了電連了網,有了手機電視,也能經常吃上大米飯了。
最讓龍欣雨高興(xing) 的是,她的學校也翻新了,泥巴路變成了石板路,“幹淨多了”。
龍欣雨想在畫裏表達出精準扶貧給十八洞村帶來的變化,尤其是基礎設施的變化。她拿起筆,一筆一筆,勾勒出平坦的公路、整齊的房屋、行駛的小汽車,然後用最絢麗(li) 的色彩渲染它們(men) 。
李華軍(jun) 的畫裏,塗滿了另一種想象力。身披“中國航天”四個(ge) 大字的飛船,正載著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來自外星球的種族正在迎接他們(men) 。
李華軍(jun) 出生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ge) 普通農(nong) 民家庭,他的家鄉(xiang) 位於(yu) 西南腹地,是國家磷化工生態生產(chan) 基地,被稱為(wei) “亞(ya) 洲磷倉(cang) ”。
逸龍玉珠來自西藏,在他的畫裏,穿著民族服裝的孩子們(men) 在草地上載歌載舞,慶祝飛船、空間站和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在進行太空行走的中國航天員、在宇宙中飛翔的中國高鐵、在飛船上飛揚的五星紅旗……
一支又一支畫筆,一幅又一幅畫作。這些地上的小畫家們(men) 揚起了頭,望向天空,然後用雖顯稚嫩筆觸,畫出了最蓬勃的想象力,和最充滿期待的未來。
這些石榴走了一萬(wan) 多裏,從(cong) 大漠深處來到海南文昌
伊麗(li) 姆努爾想送給航天員的禮物,是自己家鄉(xiang) 的石榴,因為(wei)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她的老家皮山縣位於(yu)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最南端,喀喇昆侖(lun) 山的北麓,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緣,是古絲(si) 綢之路的重鎮之一。從(cong) 皮山縣村裏輾轉來到和田,再乘飛機到烏(wu) 魯木齊,將近2000公裏的路程要走好幾天,當她和老師、同學背著一整箱石榴,出現在報到地點時,帶隊的老師都驚訝了。
這箱石榴就這樣從(cong) 烏(wu) 魯木齊出發,穿越大半個(ge) 中國,飛了3000多公裏到了海口機場,又在大巴車上繼續走了100多公裏,來到文昌營地。
從(cong) 沙漠到海洋,從(cong) 高山到平原,這些石榴跨越山海,跋涉了大半個(ge) 中國,最終,分到了現場的孩子和工作人員手裏。中國航天基金會(hui) 理事長吳誌堅,將自己分到的石榴帶回了北京。
伊麗(li) 姆努爾家鄉(xiang) 的紅石榴又大又甜,當地人得知孩子要去參加這次活動時,每家每戶都從(cong) 自家的果園裏選出了最好的石榴,來表達自己的心意。當時還不到石榴完全成熟的季節,有些石榴顏色甚至還沒有變紅,但每一顆石榴都是被精心挑選出來的。
皮山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2020年剛實現脫貧摘帽。伊麗(li) 姆努爾的家鄉(xiang) 剛通了自來水,街上點亮了路燈,鋪好了馬路。原先一到冬天就四處漏風的教室窗戶,終於(yu) 換成了塑鋼窗,不再需要用塑料紙勉強糊著。
伊麗(li) 姆努爾打小就愛畫畫愛跳舞,小學的班刊板報,都是她“一手包辦”。她畫山畫水,畫羽毛絢麗(li) 的翠鳥。三年級時,她的畫曾被放在學校繪畫欄裏,排在第一位。老師們(men) 誇讚她畫得好,這個(ge) 愛笑的女孩“別提多高興(xing) 了”,一笑起來,兩(liang) 個(ge) 梨渦深深的,眼睛彎成了小月牙。
當看到自己的畫出現在電視機屏幕上,出現在天宮畫展裏,她笑得更開心了,扭著身子跟左右兩(liang) 邊的小姐妹們(men) 擊掌歡呼。興(xing) 奮勁兒(er) 抑製不住,她幹脆跳起來,在客廳裏跳起了舞。
“我們(men) 村子的變化真的很大!”她愛去村裏剛建的“沙漠水世界”玩,也感慨旅遊景區吸引來的遊客越來越多。
在文昌的那幾天,這個(ge) 新疆女孩與(yu) 兩(liang) 個(ge) 甘肅會(hui) 寧女孩住進了同一間宿舍,幾個(ge) 孩子迅速交上了朋友。
會(hui) 寧位於(yu) 甘肅中部,是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三大主力勝利會(hui) 師之地。十年之前的會(hui) 寧條件艱苦,不少當地人住的還是土木結構的房子,甚至還有土窯洞。村級土路上,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
這個(ge) 偏僻的小縣城,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中的“特困縣”,也是西北教育名縣。會(hui) 寧縣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唐豔麗(li) 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07至2021年,會(hui) 寧全縣累計接受國家助學貸款發放的大學生約8.7萬(wan) 人,發放貸款金額14.6億(yi) 元。據統計,會(hui) 寧是“甘肅全省國家助學貸款受惠學生、貸款資金最大的縣,在全國也能排進前幾位”。
在這裏,家長都希望孩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對航天科普教育這樣的機會(hui) ,更是不願意錯過。
2021年9月17日一大早,杜依華和杜晨晞就從(cong) 甘肅啟程,坐飛機前往文昌。杜依華不到3歲時,從(cong) 炕頭摔到地上,左胳膊骨頭挫傷(shang) 變形。父母抱著她,踏著積雪,硬生生走到了當地衛生院。因為(wei) 治療得不及時,她的胳膊留下了後遺症。在她的畫裏,孩子們(men) 在中國空間站裏彈著吉他唱著歌。
杜晨晞筆下的《星際列車》,很有幾分後現代畫作的味道:航天員乘著星際列車來到了外星城市,外星人、外星貓,甚至還有駕駛飛船的貓頭鷹一起來迎接他們(men) ,“好開心呀”!
到文昌的第二天,杜晨晞在沙灘上“大顯身手”,製作並發射了水火箭。那是一種利用質量比和氣壓作用設計而成的玩具,同時,也是物理教學中著名的案例之一,利用廢棄的飲料瓶,做成“動力艙”“箭體(ti) ”“降落傘(san) ”等等。
頭一次接觸這種沒見過的玩意兒(er) ,很多孩子一上來,還很有幾分茫然,帶隊老師張傳(chuan) 良指引著他們(men) ,一步一步完成了水火箭的製作。孩子們(men) 拿著自己做的水火箭,站在了大海邊上,在沙灘上完成了“發射”。
老師告訴他們(men) ,眼前這片與(yu) 藍天銜成一色的大海,就是課本上說的“南海”,是“祖國的南海”。
杜晨晞的星空小隊,水火箭發射“相當成功”,飛得高高的,向著藍天大海飛去。
隔天,她就親(qin) 眼看到了真正的火箭發射。
站在離火箭最近的地方,一起喊倒計時
“5,4,3,2,1,點火,發射!”
2021年9月20日,天舟三號發射當天,36個(ge) 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孩子們(men) ,站在文昌發射場觀眾(zhong) 席的最前方,開始尖叫歡呼,一起鼓掌。
那是離發射塔最近的位置,孩子們(men) 腳下是草坪,遠方是大海,眼前,就是正在騰空而起的火箭。中國第一位飛天航天員、航天英雄楊利偉(wei) ,就站在孩子們(men) 中間,和他們(men) 一起倒數,一起笑,一起仰頭看著天舟三號飛向太空。
幾年來,中國航天基金會(hui) 和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8所《軍(jun) 事文摘·科學少年》雜誌,一直在組織中西部青少年航天圓夢係列活動。在這個(ge) 基礎上,2021年9月至10月,“青春與(yu) 星空對話”中西部青少年與(yu) 載人航天麵對麵活動得以開展。
“孩子們(men) 享受的是VIP待遇。”雜誌活動部總監郭麗(li) 娟向記者描述發射當天的場麵。
另一位編輯陳曉芳記得,自己拿著手機拍攝時,直到天舟三號已經遠遠從(cong) 她的鏡頭裏飛出去了,周圍那些稚嫩而高昂的歡呼聲,都仍在她耳邊縈繞不休。
“有的孩子都激動到流淚了。”陳曉芳回憶著說。
杜晨曦雖然不是流淚的那個(ge) ,但她覺得,自己的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兒(er) ,不知道該安靜還是喊叫,該駐足還是跳躍。直到火箭在煙霧中騰空而起,她才終於(yu) 跟大家一起喊出了聲。
隨後,她在小夥(huo) 伴中宣布:“我也要做一名航天人!”
參加這次活動的孩子們(men) ,不止杜晨晞一人產(chan) 生了這樣的想法。來自大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鎮中心小學的鄒偉(wei) 琴發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天公園裏,之前每位成功飛天的航天員,都親(qin) 手種下一顆胡楊樹。她想,將來也要在那裏,種下一棵屬於(yu) 自己的胡楊。
“我會(hui) 想象自己當上航天員之後,在外太空生活的場景。”她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彝海鎮位於(yu) 涼山州冕寧縣北部,長征時期,紅軍(jun) 巧渡金沙江進入涼山,劉伯承曾與(yu) 果基家支首領小葉丹在彝海湖邊結盟。這裏離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所在的沙壩鎮,隻隔了兩(liang) 三個(ge) 鎮子。鄒偉(wei) 琴從(cong) 小就住在彝海湖邊上,她不止一次,看到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衛星發射,對外太空充滿了好奇。
在這個(ge) 12歲的小女孩的眼中,航天遠在天邊,又近在咫尺,是夜空裏不知多少次被點亮的“一點火光”,是與(yu) 自己隻隔了幾個(ge) 鎮子,卻不知用多久才能走到的夢。
2022年元旦天宮畫展當天,鄒偉(wei) 琴發現自己的畫出現在中國空間站,而且還被她最崇拜的航天員王亞(ya) 平“親(qin) 自點評”了。
她又驚訝又高興(xing) ,一下就覺得,對自己的夢想更堅定了。
馬一通的想法就和大家不太一樣了。她外號“小畫家”,夢想著將來能創作出更多作品,“激發更多小朋友,加入航天事業(ye) 與(yu) 繪畫藝術之中來”。
山裏教育資源有限,2021年,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在精準扶貧時,幫她所在的學校建了航天夢想教室,馬一通拿著航天器模型,試圖搞清楚每個(ge) 零件的作用。
她還記得,8歲時在老家的草坪上看星星,天空像深色的幕布,懸著閃亮的北鬥七星。馬一通覺得太空既神秘又夢幻,把自己對星空的向往,用畫筆塗抹在紙上。
她的這幅《天宮與(yu) 星空》被評為(wei) 優(you) 秀作品。2021年9月17日,她走下飛機,“青春與(yu) 星空對話”活動項目的幾位負責人來接站。馬一通突然發現,這些老師們(men) 穿著的白T恤上,竟然印著自己的畫。
“那是我畫的。”她開心地對來接站的陳曉芳說。
那可是航天英雄親(qin) 手簽名的帽子,能一樣嗎?
馬一通親(qin) 手將自己的畫作送給了楊利偉(wei) ,得到了“色彩非常動人,很有想象力”的評價(jia) 。楊利偉(wei) 還告訴她,會(hui) 把這幅畫帶到北京,讓更多的航天員看到。
還有一位來自新疆的孩子合然·別克紮提,錄製了視頻,給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xiang) 。“有5A級景區”,他對著鏡頭說。5分鍾的視頻裏,他接連去了好幾個(ge) 當地的知名景點,甚至還下了當地的一處礦洞。
“像個(ge) 小導遊。”郭麗(li) 娟笑著說。
來自新疆的木那爾別克·阿勒馬斯別克,也給《軍(jun) 事文摘·科學少年》雜誌的執行主編王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ge) 14歲的大男孩,個(ge) 子已經拔得挺高,卻在不慎丟(diu) 失了有楊利偉(wei) 親(qin) 筆簽名的帽子之後,站在發射場的草地上,一個(ge) 人默默流下了眼淚。那不是激烈的號啕,是無聲卻又難以自控的啜泣,讓王金平立刻就感受到,這個(ge) 看上去高高壯壯的孩子有多麽(me) 得傷(shang) 心。
木那爾別克的家鄉(xiang)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可可托海鎮,這裏以稀有金屬礦產(chan) 開采聞名。1970年,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dong) 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中國由此成為(wei) 世界上第五個(ge) 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所使用的銫,就是產(chan) 自可可托海。
王金平問清楚了事情的原委,想著法兒(er) 地安慰他。一會(hui) 兒(er) 說,以後有機會(hui) 給你補一個(ge) ,一會(hui) 兒(er) 又說,將來再見到楊利偉(wei) ,還可以跟他再要個(ge) 簽名。
“那就不一樣了。”木那爾別克哽咽地說。在這個(ge) 男孩看來,那個(ge) 帶著簽名的帽子獨屬於(yu) 這次文昌之行,是再也無法彌補的遺憾。
王金平愈發於(yu) 心不忍了,突然一抬頭,就瞧見了陳曉芳的簽名帽子。這也是陳曉芳入職雜誌社以來,頭一次有機會(hui) 見到楊利偉(wei) 並要了簽名。陳曉芳猶豫了一會(hui) 兒(er) ,最終一咬牙,把自己的簽名帽子送給了木那爾別克。
她覺得,不該讓這個(ge) 孩子留下這樣的遺憾。
再後來,陳曉芳收到了木那爾別克發來的短信,表達感謝,還說自己“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xi) ”。
“這時候我才真正感受到,我們(men) 做這個(ge) 活動的意義(yi) 。對我們(men) 來說,這並不隻是一份工作,而是你能讓這個(ge) 社會(hui) 變得更好,給下一代更多夢想和可能。”陳曉芳感慨。
吳誌堅覺得這些孩子們(men) 太可愛了,都有著非常強的自律意識和自理能力,集合從(cong) 不遲到,小學生們(men) 自己的衣服都自己洗。而且,孩子們(men) 做事的態度非常認真,一個(ge) 簡單的發言,都要提前幾天寫(xie) 出來,每個(ge) 孩子的發言都不一樣。
“他們(men) 渴望知識,渴望交流,聽講座時提問舉(ju) 手特別踴躍。我覺得,中國航天事業(ye) 的未來如果交給他們(men) ,是可以信賴的。”吳誌堅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感慨。
觀看天舟三號發射時,208所黨(dang) 委書(shu) 記吳鋒也和孩子們(men) 站在一起。作為(wei) 一位老航天人,他第一次觀看發射場麵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至今仍然能記起當時激動的心情。
“從(cong) 電視裏看和在現場看是不同的,那種震撼不是電視能傳(chuan) 達的。讓孩子們(men) 看一下航天是什麽(me) 樣的,看看火箭是什麽(me) 樣的。至少在他們(men) 心裏,種下了向往航天、熱愛科學的種子。”吳鋒說,“這對孩子們(men) 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次天宮畫展,也是為(wei) 了讓這些邊遠地區的孩子們(men) ,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和發展的前景,激發他們(men) 學習(xi) 動力,把孩子們(men) 的想象和現實聯結起來,讓他們(men) 的理想得到升華。
“也許到外麵看一次能改變他們(men) 的命運”
“這次也是帶孩子們(men) 出去看看世麵。”伍忠華是鄒偉(wei) 琴所在小學的校長,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些來自大涼山的孩子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出遠門,在他們(men) 心目中,航天員就是最大的明星。
在挑選參加“青春與(yu) 星空對話”活動人選時,伍忠華覺得,對這裏的孩子來說,文昌、酒泉,也許會(hui) 是他們(men) 一生能夠去到的最遠的地方。他帶著他們(men) 跨越山海,想讓他們(men) 擁有更多的“機會(hui) 和希望”。
“也許能夠改變他們(men) 的命運。”伍忠華說。
這些從(cong) 未近距離接觸航天,甚至從(cong) 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們(men) ,在這段旅程裏收獲了許多個(ge) 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發射、第一次聽院士講課、第一次和航天英雄麵對麵交流。
“青春與(yu) 星空對話”活動在文昌結束的那天,中國航天基金會(hui) 秘書(shu) 長王程在閉營儀(yi) 式上表示,相信這次活動會(hui) 在同學們(men) 的心中種下了航天夢想的種子,但是想要讓夢想的種子發芽,乃至開花結果,還要靠大家回去後刻苦拚搏,努力學習(xi) 。
2022年元旦當天,20多幅畫作在中國空間站成功展出,網絡傳(chuan) 播平台上,總閱讀量超過1.5億(yi) 。這讓活動組織者十分驚喜,中西部孩子們(men) 的夢想,通過國家最“高”平台的傳(chuan) 播放大,讓更多的人看到。
現在,這些與(yu) 太空有關(guan) 的夢想被繪製在畫紙上,仍展示在中國空間站裏。
而那些懷揣著夢想的“小畫家”,已經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他們(men) 中的許多人,在當地的學校裏一下就成了“明星”,成為(wei) 被同學們(men) “粉”的對象。
伍忠華帶著孩子們(men) 回到大涼山後,有記者來采訪,當地老百姓聽說了這個(ge) 消息,“周圍四鄰八鄉(xiang) 的”都跑來看,甚至還有“村上的、鎮上的領導”。
伍忠華覺得,這真是很幸運的一件事。全國有14億(yi) 多人,“我們(men) 孩子的一幅畫”就被選中了,這給整個(ge) 學校的孩子們(men) ,都樹立了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他觀察到,當這4個(ge) 孩子從(cong) 海南回來,其他孩子都投來羨慕的眼光,圍著他們(men) 4個(ge) ,聽他們(men) 講所見所聞。比如坐飛機什麽(me) 感受,大海是什麽(me) 樣,外麵的世界到底是怎麽(me) 樣的。
“以後,孩子們(men) 都更有積極性了,學習(xi) 有方向和目標了。一個(ge) 人定了自己的目標,才有動力。我相信,這件事對我們(men) 全校的孩子,乃至我們(men) 全縣的孩子們(men) ,都是一種動力。”伍忠華說。
伊麗(li) 姆努爾也“火了”,她參加了兩(liang) 次活動,跟航天員們(men) 也交流了兩(liang) 次。當地駐村幹部和學校帶著她,到其他學校,甚至附近的其他村子裏,分享她的所見所聞。她給小朋友和村民們(men) 講自己的經曆,也講自己的航天夢。
“一定努力學習(xi) 。”她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張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